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22

第22章 韦世康与子弟书[隋]

韦世康(531-597),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幼而沉敏,有气度,北朝时仕魏、周,官至上开府。入隋,历任礼部、吏部尚书,终于荆州总管。生平为政简静,寡嗜欲,不求显贵,未尝以名望矜人。

家训原典

吾生因绪余a,夙沾缨弁b,驱驰不已,四纪c于兹。亟登衮命d,频莅方岳e,志除三惑,心慎四知f;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

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霜早梧楸,风先蒲柳,眼闇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g,晨昏有阙,罪在我躬。

今世穆、世文并从戎役,吾与世冲复婴远任h,陟岵瞻望i,此情弥切,桓山之悲j,倍深常恋。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

兴言远慕,感咽难胜。

《隋书·韦世康传》

注释

a绪余:残余。比喻名门仕宦之家的后裔。因,凭借。

b夙(s&)沾缨弁(bi3n):夙,早。弁,古代一种冠,缨是冠上的带子,缨弁,代指仕宦。

c纪:旧时12年称一纪。

d亟(此处读q#)登衮(g^n)命:衮命,三公类的职位。三公所指在古代不尽相同,作者所在的隋唐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周朝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北宋徽宗之后历代多依周制。

亟,屡次。

e频莅(l#)方岳:频做地方大员。岳,古代传说中的四方的诸侯之长,所以方岳指地方大员,封疆大吏。莅,担任,掌管。

f三惑:指酒、色、财。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g温清:冬温夏清的省说,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尽孝道。

h婴:担任,担当。世穆、世文、世冲,都是作者的弟弟,都在隋朝做到高官,写作此文时作者在绛州刺史任上,世冲也在外任职,所以说“复婴远任”。

i陟(zh#)岵(h&)瞻望:《诗经·魏风》有《陟岵》诗,表现行役外乡的征夫思念家中父母亲人,“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登高;岵,有草木的山。

j桓山之悲:谓家人离散的悲痛。又作桓山之泣。语出《孔子家语·颜回》:“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译文

我从小承继着先人荫庇,早年就进入仕途,奔波不止,到现在已经48年了。多次担任三公类的高职,也多次到地方做封疆大吏,一心除去酒色财三祸,因相信做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心中谨慎,以廉洁不贪为贵,所在位置很方便捞油水却从不沾染。像这类事,时人都很熟知。现在虽说还不到太老的年纪,但壮年已经结束了,如同霜打过的梧桐、楸树,秋风掠过的水杨,视力越来越差,小字看不清了;脚病更增加了,奔走不动了。俸禄不需太多,在达到极限之前隐退;不一定等到暮年,有病就应辞职。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温夏清,需要侍奉,早晨晚上有时候没有去请安问候,都是我的罪责。现在世穆、世文都从军在外,我和世冲又担任了远行的责任,对父母的深切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兄弟分别的悲伤,比一般时加倍的深切。意欲让皇帝知道,请求退休回家尽孝,没有征求你们的意见,所以写来这封信。一动笔想到远方,控制不住要感慨哽咽。

评析

韦世康子弟颇多,弟辈除季弟世约“宦途不达”外,“诸弟位并隆贵”。其三个儿子,亦仕途顺达。《隋书》本传上说,有一次世康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其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诫,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看起来韦世康及其子弟们是常常讨论这个“防满则退”问题的。对个人而言,自满骄矜,就很难再求学不辍、进取不止了。在国家民族来说,满足现状,故步自封,如何能求得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呢!从字面上看,他所说的满仿佛是指仕禄之高,究其实质,也当包括思想上的滞碍和僵化。说来他的政绩是很突出的,在绛州任刺史时,便“为政精简,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即使在这样情况下,他也“尝慨然有止足之志”。其实人不论做什么,的确有个精力饱满与否的问题。韦世康在书中所说的“壮年已谢”,或是他“止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背后抑或还隐隐约约含有让贤的意义,也未可知。当然,传统文化中“功遂身退”、乐在林泉的影响肯定也起着作用,其父韦夐便是隐居不仕的“逍遥公”,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修养产生潜在的影响。

“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很精辟。

作官而不贪,一丝一毫不沾民脂民膏,其清廉肃正、冰清玉洁之操守,令人肃然起敬。他以这四句话告诫子弟,意味深长。即使在当今社会,这几句话也足以为各个阶层之有职有权者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