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28

第28章 李翱寄从弟正辞书[唐]

李翱(772-836),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着名文学家。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初年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再迁考功员外郎。性峭直耿介,曾面折宰相李逢吉之过。出为庐州刺史,官终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文章,辞致浑厚,平易流畅,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所作有《李文公文集》18卷。

家训原典

知尔京兆府取解a,不得如其所怀,念勿在意。凡人之穷达所遇,亦各有时尔,何独至于贤丈夫而反无其时哉?此非吾徒之所忧也。其所忧者何?吾畏之道未能到于古之人尔。其心既自以为到,且无谬,则吾何往而不得所乐?何必与夫时俗之人同得失忧喜,而动于心乎?借如用汝之所知,分为十焉,用其九学圣人之道,而知其心,使有余以与时世进退俯仰。如可求也,则不啻b富且贵矣;如非吾力也,虽尽用其十,只益劳其心矣,安能有所得乎!……夫性于仁义者,未见其无文也,有文而能到者,吾未见其不力于仁义者也。由仁义而后文者,性也;由文而后仁义者,习也。犹诚明之必相依尔。贵与富,在乎外者也,吾不能知其有无也,非吾求而能至者也。吾何爱而屑屑于其间哉?仁义与文章,生乎内者也,吾知其有也,吾能求而充之者也。吾何惧而不为哉?汝虽性过于人,然而未能浩浩于其心,吾故书其所怀以张汝,且以乐言吾道云尔。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

注释

a取解:唐宋科举制中,选送士子应进士第,叫取解。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举进士者,先所属选官考试所业,通者方听取解。”

京兆府:唐代关内道所辖诸府之一,辖万年(今陕西西安)等二十三县,为京畿地区行政机构。

b不啻(ch):不只,不仅仅。

译文

知道你由京兆府应考进士,没有如愿,希望不要以此为意。凡人百姓的成败际遇,也都各有时运,难道贤德君子反而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时运吗?这不是我们这些人所忧虑的事。我们所忧虑的是什么呢?我们担心自己的德行没能与古人看齐。内心已经自以为达到了,而且确乎如此,那么还有什么外在际遇能使我们不开心呢?为何一定要随那些时俗之人一起得失忧喜,扰乱自己的内心呢?假如把你的知识智慧一分为十,不妨用其中的九分学习圣人之道,去感知圣人的用心,用余下的一分来追逐世俗进退。如果富贵可求,那你所得绝不仅只是富贵;如果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即便把十分都投入进去,只是越发劳顿心灵,哪里能有什么收获!……秉行仁义的人,从没有见过他做不好文章的,文章能做得好的人,我没见过他不致力于行仁义的。由秉行仁义到做好文章,是内在的性理使然;由做好文章到行仁义,也是惯性的指向。这就像诚和明是相互依存、相伴相生的。富贵,决定于身外的因素,我不知道此生能否拥有,不是我追求就能得到的。我何必热衷于它急切地用心在这上面呢?仁义和文章,是内在产生的,我知道它是实有的,是我可以通过追求而充实的东西。那我有什么可担忧而不去争取的呢?你虽然天性超过一般人,然而胸怀还不够坦荡、大气,所以我写下这些思想来开扩你的的心胸,望我讲的原则道理能使你宽慰并津津乐道。

评析

李翱堂弟正辞科场失意,情绪抑郁,他遂以此书见寄,以宽慰其弟。

人世间有些事,的确是可得而不可求,机缘这东西也非人力所可尽达。

只要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下过了苦功夫,就问心无愧。至于结果,自可不汲汲于得失,孜孜于名利。能做到这样,无论处逆境还是顺境,皆可心平气和,乐观充实。这种心境体验,须是心理健康而又很有修养的人才能做到。患得患失,戚戚于功名利禄之辈,难与道及。不与时俗之人同得失忧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极难的。粘着太甚,孤注一掷,一旦失败,万念俱灰。这样的人少一份潇洒,少一段深厚的修养。读读李翱此信,是大有裨益的。关键是能“浩浩于其心”,此中滋味,非有切实体验者是很难体味得到的。

文中谈到的“由仁义而后文”和“由文而后仁义”之间的依附表里关系,富于辩证精神,论述得也很严密。可见,他是主张弘扬圣贤基业,光大孔孟仁义之道的,此与韩愈“文以载道”的文道观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开了后世文道论先声。显然,这些观点又来源于儒家经典中的诚明观。《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其渊源流变,是可稽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