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35

第35章 邵雍戒子孙[北宋]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哲学家、文学家。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后迁河南辉县。少负雄才,寒天不生炉,伏日不动扇,刻苦励学,夜不就席。曾游于黄、汾、淮、汉诸河之间,奔于齐、鲁、宋、郑古国之地,幡然领悟儒家之真谛,遂归隐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人称百源先生。官府屡召为官,均辞而不就。他为时之大儒,学问高深,也很注重治家教子。后世称其训子孙之言通俗易懂,用心良苦。

家训原典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

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

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淫乐祸。疾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

《传》a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戒子通录》

注释

a《传》:此指《尚书》,“吉人为善”句出《尚书·周书·泰誓》。

译文

上等资质的人,不教育就能达到善;中等资质的人,经过教育而后达到善;下等资质的人,虽经教育也无法达到善。不教育就能善,那是圣人;经过教育后可以做到善的,是贤者;受教育都做不到善,是愚人。

由此知道所谓善,就是吉;不善,就是凶。

所谓吉,就是眼睛不看不合乎礼的世相,耳朵不听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依照礼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人如果不善不与之结交,物品道义上不该取的不去取。接近贤者就像靠近芝、兰类香草,躲避恶人就像畏惧蛇蝎等毒虫猛兽。有人说这样做还不算是吉人,那我不相信。

所谓凶,说话举止诡秘、阴险,喜好物质利益,贪恋淫欲,掩饰自己的缺点过错,对别人幸灾乐祸。像有仇一样忌恨善良的人,像吃喝一样随便触犯法律。犯刑轻则丧命,重则灭族。有人说这样做还不算是凶人,那我不相信。

经传上说:“吉人行善事,唯恐时间来不及;凶人做坏事,也唯恐时间来不及。”你们是想做吉人,还是想做凶人呢?

评析

此戒子书依儒家道统立论,扬善抑恶,教导子孙向善避恶,竭尽时日,以圣贤品流自勉自励,不能稍忽。如此,才可为“吉人”,才可为治世君子。虽然文中充满浓厚的封建礼教意味,但“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等做人道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邵雍其人其学都相当复杂,他的象数之学,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从这篇《戒子孙》看,其骨子里还是以圣人之学,即儒家传统思想为本的,也就是“内圣外王”之学。然而,从他退隐后的一些作品看,他的人生哲学又明显脱胎于老、庄之说。总之,邵雍为学不囿一端,致力于穷极宇宙人生奥蕴,自成一家,且有所发明,其精神也是可敬可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