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44

第44章 朱熹与长子受之[南宋]

朱熹(1130-1200)南宋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为我国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人,因后来定居福建考亭,故世称之为“考亭先生”。幼年颖悟,善学好问。

18岁登进士第。宋孝宗继位后,屡召为官均辞。淳熙五年,宰相史浩荐其知南康军,兴利除害,重修白鹿洞书院,亲订“学规”,讲学于此。

后曾任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救荒为政,甚有政绩。因被诋毁为伪学,改台州崇道观主管,后改知漳州。宁宗时召除焕章阁待制、侍讲等职。因奸臣当道,其自劾以病乞休。沈继祖等上疏诬陷十大罪状,诏落职罢祠。卒谥文,从祀孔庙。

家训原典

早晚受业请益a,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b,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合见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c然后往报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处d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e,不得嘻笑喧哗。

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不得引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f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百无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如此,则虽有贤师长,亦无救拔自家处矣。

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g而后已。不拘长少,惟善是取。

注释

a受业请益:受业,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业。请益,请教。

b归安下处:回到住处休息。

c启禀:禀告。

d居处:指平日的仪容举止。《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e谛当:得当、得要领。

f损友:对己有害的朋友。语本《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g思与之齐:考虑赶上他,与之看齐。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早晚间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业及请教问题,依照通行的惯例行礼不得怠慢。白天思索有疑惑之处,用册子随手做笔记,等候见到老师质问的时候,不得掩藏自己不知道的。所听到的教诲,回到住处休息时,思考省察最重要的话,每天做笔记。回家之日要看。看到好文字,抄下带回来。

不得擅自出入,和人交往。刚到的时候,问老师有应当见的见,不当见的不必去见。人来相见,也要见前禀告,见后通报。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平日的仪容举止一定要恭敬端庄,不得放肆怠慢。说话一定要得当,不得嬉笑喧哗。凡事要谦恭,不得凭着骄慢的意气压人,自取耻辱。不得饮酒,荒废思考和学业,也恐怕喝了酒会言语上出差错,犯过失得罪别人,特别要深深地戒备。不可说别人的过失缺点,以及说人家的长短是非。有别人来告诉这些,也不要应酬回答。在老师面前,尤其不可说同学的短处。

与朋友交游,尤其应当认真选择,就算是同学,也不可没有谁近谁远的分别。这些都应请教老师,听他的教诲。大凡为人敦厚忠信,能批评我的过错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种谄谀奉承不正经,傲慢轻浮不庄重,引导别人做坏事的,是对己有害的朋友。用这些来推求,自己应当能看清楚五分七分的,再加询问来观察他,就绝不会看错了。就怕志趣卑下庸俗,不能克制自己一心向善,那么有益的朋友无意疏远而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没想接近却日益亲近。这一定要下大决心加以检点去矫正,不可一天天渐渐变成习惯,自行堕入小人的圈子。像那样,就即使有贤德的师长,也无从挽救自己了。

看到他人好的言行,就怀着敬慕记录下来;看到他人的文字比自己好的,就借来好好看,要么抄录,要么咨询请教,考虑和人家看齐才算作罢。不考虑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少,只要好就吸取。

家训原典

以上数条,切宜谨守。其所未及,亦可据此推广。大抵只是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虽未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虽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也。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a,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以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子文集》

注释

a义理: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宋以来之理学也称义理之学。

b“夙兴”句:早起晚睡,不要辱没生养你的父母。语出《诗经》,《孝经》曾引用这句话作为对孝子的要求。

译文

以上数条,一定要认真遵守。上面没说到的,也可根据这个推而广之。大抵只是勤、谨二字,遵循这个努力向上,有无限好事。我虽不敢说到底会有多么好,而内心希望你做到;朝相反的方向走,有无限不好事。我虽不想说,而未免为你担忧。

你如果好学,在家足可以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用等到远离父母身边,到千里外从师。你既然做不到这样,就自是不好学,已经没有可寄予期望的道理。然而现在把你送走的原因,是怕你在家沉埋于细碎事务中,没法专心学习;加之父子之间,不想昼夜督责;以及出外后朋友交游少了,因此让你前去。你如果到了那儿,能发奋图强,力改以前的习惯,一心勤勉谨慎向学,那我还有盼头。做不到这样的话就白白浪费精力和钱财,只和在家一样;他日回到家来,只是以前那个样子。不知你将来还有什么面目,回来见父母亲戚同乡老友!

切记!切记!“早起晚睡,不要辱没生养你的父母。”能否做到全看这次出门,千万要努力。

评析

朱熹这封写给长子的信,嘱咐再三,语重心长,一片殷殷之情,切切之意。既见学者风范,又见父子情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古代书香门第的家书。

家教问题,有时极为微妙。有某种专长的家长,未必能令子女继承事业,个中原委,可以意会,却难以说得很清楚。正如歌德所说:“没有一个人在他仆人的眼里是英雄。这是因为只有英雄才识英雄。贴身仆人也许懂得如何品评他的同行--其他的贴身仆人。”(《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有趣的是,仿佛也没有一个人在他的妻子与儿女眼里是权威,妻子也许懂得如何品评如何做妻子以及别的女人做妻子如何;孩子则更将目光放在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身上。总之,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楚。

此外,作为父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掺杂其他的因素,如感情、溺爱甚至纵容等等;或相反,一味严厉、苛责,恨铁不成钢等等。看来朱熹做父亲,在家教方面至少奏效不多,但他善于补救,那就是“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这样显然是大有成效的。其子受之后官至吏部侍郎,也说明一些问题。

信中嘱咐之语,主要是“勤”、“谨”二字。勤,乃对求学而言;谨,乃对作人而言。然强调太过,似亦不妥。如把人际关系说得令人胆战心惊,如按此做人,岂不太累了吗?这种明哲保身的谨小慎微,往往磨掉人的棱角和个性。信中见贤思齐,见佳篇妙文则思学习,“不拘长少,惟善是取”的观点,还是值得今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