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45

第45章 辛弃疾词二首[南宋]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高宗绍兴末年随耿京聚众共图收复北方,后耿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闯入金营,活捉安国归。授承务郎,历任知州、知府、提点刑狱和安抚使等职,又屡被谏官所诬而解职。他为政以养民为意,治军有声。

性豪爽,尚气节,平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文学创作以长短句为主,风格纵横慷慨,为豪放派杰出代表,与苏轼齐名。有《稼轩集》。

家训原典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a,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b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c,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d。更作个,亭儿名亦好e。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稼轩集》

注释

a吾衰矣:典自《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

b设醴(l@):《汉书·楚元王传》:“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颜师古注:“醴,甘酒也。”后以“设醴”指礼遇贤士。

c穆先生:汉代鲁人。楚元王交敬礼穆生,常为设醴,后交孙戊嗣立,忘设醴,穆生知其意怠,遂去。见《汉书·楚元王传》。

d佚老:见《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谓人生碌碌,只有老来才得安逸。“佚”,同“逸”。

e亦好:“亦好”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作者要以“佚老”、“亦好”命名园、亭,是颐养天年、安贫乐道意。

译文

我衰老了啊,等富贵要等到什么时候?富贵埋藏着危机。穆生因赏识他的人暂时忘了为他设美酒便抽身而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归,他们都是我的老师。等我修个小庭园,取名叫“佚老园”,还要建个亭子,取名叫“亦好亭”。闲来就饮酒,酒醉就吟诗。一块千年的田地要换八百次主人,一个人的嘴里能同时插下几张小匙?算了算了算了,还说什么对和错!

评析

词的上半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视富贵若浮云,洁身自爱,急于想过退休生活的心情。针对儿子提出未多置田产最好不要退休的想法,作者明确予以拒绝,并尖锐地指出富贵是人生的陷阱,叫儿子千万不要做富贵梦。作者追求的是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个性的自由与旷放。他要学汉代由于主人暂忘摆酒即抽身而去的穆生,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显示自己的气节与正直。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由于生活在主和派占上风的南宋政治环境里,抗金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所以一直感到压抑沉闷,牢骚满腹,因此产生归隐的想法,想以此保持人格的高洁,这是值得肯定和可以理解的。作者这种言行与迷恋富贵的儿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诲。

词的下半阕是对归隐生活的想象性描绘。他准备葺个“佚老”园,盖个“亦好”亭,在里面尽抒诗酒之兴,多么惬意,多么自由。作者看到许多人在世贪得无厌,总不满足,而实际上谁也无法保持子孙千秋富贵。作者的结论是“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非常鲜明地否定了功名富贵观念,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又批评了儿子的糊涂思想,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全词用典贴切,议论深刻,语言明白,流畅有力,体现了辛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家训原典

西江月

以家事付儿曹,示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a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b,更量出入收支。乃翁c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稼轩集》

注释

a蒲柳:蒲草和柳都早落叶,常用以比喻衰弱的体质,或作对自己身体的谦词。

b催科了纳:催科,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了纳,完纳赋税。

c乃翁:你父亲。辛弃疾对儿辈的自称,与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用法相同。

译文

无数往事云烟一般倏忽间逝去,身体像蒲草和柳叶一般早早地衰落了。到现在什么事最适宜我做?适宜醉酒、适宜游玩、适宜睡觉。

催收田租完纳赋税这些事你们早早地办了,更要算计出入收支的账,量入为出。你父亲我依旧管些什么事呢?管竹林管山水。

评析

词的上半阕写往事如烟,倏忽而过,不觉未老先衰,身心交瘁,难以应付各种事务。为向儿辈托付家事提出了充足的理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坎坷的经历,壮志未酬的惆怅和对往事深沉的回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者告诉儿辈,做父亲的要好好休息,以饮酒、游玩、睡觉为生活的三大要事,再也不能为家事所困扰了。联系作者的身世和环境可知,他提出如此要求,绝不意味着是享乐主义的庸人,而是由于对偏安江左的南宋朝廷内政外交政策的不满,因而感到失意,渐萌退志,只好在诗酒之兴、山水之乐中寻找自我。

下半阙写付与儿子们的家事。纳税交粮要及时,治家理财要瞻前顾后、精打细算。这两句以点带面,高度概括了作者所要托付家事的主要内容。最后,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诙谐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这不仅与上片结句“宜醉宜游宜睡”相对仗,而且在意思上前后呼应,弥合无缝,浑然天成。

这首词借付家事以抒情,写得自然朴实,情真意挚。尤其在遣词用语方面极见功力,看来好像是脱口而出,但却非常洗练,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