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46

第46章 袁采袁氏世范[南宋]

袁采(1163-1189),信安(今河北霸县)人。宋孝宗时以会试第三登进士第。初授县令,以廉明刚直而着称于世,后官至监登闻鼓院。

着有《袁氏世范》、《政和杂志》、《县令小录》等。

家训原典

睦亲

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a,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b,或轻薄,或持俭,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c,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性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

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至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唯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谐,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d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熟思之。

注释

a褊(bi2n)急:器量小而性子急躁。

b严重:庄严稳重。

c纷拏(n1):形容纷乱、错杂。

d“事父母”句: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时父母有不对之处,应委婉劝止,如不被采纳,仍应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忧愁但不怨恨。

译文

性情不可强求一致

人最亲近的人,莫过于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而父子、兄弟之间也有不和的。父子有的起因于父亲督责儿子向善,兄弟有的起因于争夺财产。有的不因督责向善和争夺财产而不和,世人看到他们不和,有的在他们之间分辨谁是谁非,最终搞不清个中缘由。人的性情有的宽厚、性子慢,有的器量小性子急,有的刚强火爆,有的柔弱怯懦,有的庄严郑重,有的轻薄随意,有的俭约,有的放纵,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容易盯着小处,有的大处着眼,各自的原则秉性自然是各不相同的。父亲一定想让儿子的性情向自己看齐,儿子的性情未必是那样;兄长一定让弟弟的性情和自己一样,弟弟的性情不一定是那样。性情不可能一致,那言行也不可能一致,这是父子兄弟不和的根源。况且凡是处理事务的时候,一个认为对,一个认为不对;一个认为当先办,一个认为该后办;一个认为应急办,一个认为应缓行。像这样意见不一,如果互相要求对方和自己一致,必然导致争论。争论没有结果,以至再三争论,乃至十多次争论,于是不和的情绪从此开始,有的到了终身感情不好的地步。如果都想得开这个道理,做父亲兄长的理解儿子兄弟,而不去苛责儿子兄弟和自己一样;做儿子兄弟的尊重、听取父亲兄长的意见,而不期望父亲兄长什么事都得听自己的,那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和谐,不会产生背离、争斗的忧虑了。孔子说:“侍奉父母时父母有不对之处,应委婉地劝止,如不被采纳,仍应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是圣人教育人保持家庭和谐的重要方法,应当反复认真加以思考。

家训原典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a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

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b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c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注释

a陵轹(l#):欺凌毁损。

b摭(zh):拾取,摘取。

c徇(x&n):顺从,曲从。

译文

父母不可随意表达憎爱

人有了孩子,大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喜爱而看不到他丑的地方,随便他要什么,随便他干什么。无缘无故地叫喊号哭,不知道禁止他,反而因此怪罪奶妈;欺负同辈小孩,不知道加以告诫、约束,反而以此怪罪他人。有人说他这样不对,于是说:“孩子小,不能管太严。”一天天浸染,养成孩子的恶习,这是父母溺爱的过错。等到孩子年龄渐渐大了,关爱之心渐渐淡化,孩子稍有缺点过失,就会激起憎恶和愤怒。挑孩子的小毛病认为是大恶,如果遇到亲戚故友,添枝加叶夸饰一番,一件件数落,断然把大不孝的恶名盖在孩子头上,而他的孩子其实没有别的什么大过错,这是父母随意憎恶的过错。喜爱或憎恶的私情,大多先从母亲处得来,孩子父亲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一概听从母亲的评价,印象牢固不可消除。做父亲的应仔细考虑这一点,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孩子大了不能淡化对他的关爱。

家训原典

女子可怜宜加爱

嫁女须随家力,不可勉强。然或财产宽余,亦不可视为他人,不以分给。今世固有生男不得力而依托女家、及身后葬祭皆由女子者,岂可谓生女之不如男也?大抵女子之心最为可怜,母家富而夫家贫,则欲得母家之财以与夫家;夫家富而母家贫,则欲得夫家之财以与母家。为父母及夫者,宜怜而稍从之。及其有男女,嫁娶之后,男家富而女家贫,则欲得男家之财以与女家;女家富而男家贫,则欲得女家之财以与男家。

为男女者,亦宜怜而稍从之。若或割贫益富,此为非宜,不从可也。

译文

女子让人怜爱应多加爱护

嫁女儿应当根据家庭财力,不可勉力强求。然而如果财产宽裕,也不可把女儿当外人,不把财产分给她。现在世上确实有生儿子得不到孝敬而依托女儿家,等到死后下葬祭祀都靠女儿的,难道能说生女不如生男吗?大抵女孩的心最让人怜爱,如果娘家富夫家穷,就希望从娘家拿钱补贴夫家;如果夫家富而娘家穷,就想着从夫家拿钱去补贴娘家。当父母和丈夫的,应当同情而适当依从她。等到她有了孩子,孩子结婚以后,如果男家富而女家穷,就想拿男家的钱财来给女家;女家富而男家穷的话,就想拿女家的钱财来给男家。当孩子的,也应同情而稍稍依从她。像有的从穷家拿钱去贴补富家,这是不应当的,不依从就是了。

家训原典

处己

人生劳逸常相若

应高年享富贵之人,必须少壮之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自少壮享富贵安逸至老者。早年登科及早年受奏补a之人,必于中年龃龉不如意,却于暮年方得荣达。或仕宦无龃龉,必其生事b窘薄,忧饥寒,虑婚嫁。若早年宦达,不历艰难辛苦,及承父祖生事之厚,更无不如意者,多不获高寿。造物乘除之理c,类多如此。其间亦有始终享富贵者,乃是有大福之人,亦千万人中间d有之,非可常也。今人往往机心巧谋,皆欲不受辛苦即享富贵至终身,盖不知此理,而又非理计较。欲其子孙自少小安然享大富贵,尤其蔽惑也,终于人力不能胜天。

注释

a奏补:犹奏荫,旧时父祖为高官,可以上奏请求授予儿孙官职。

b生事:指生计,境遇。

c造物乘除之理:指上天万物消长存灭的道理。乘除:事物的消长存灭等。

d间:间隔,偶尔。

译文

不同人生劳逸程度常常差不多

活到很高寿命享尽富贵的人,一定要青壮年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从青壮年就享受富贵安逸一直到老的。早年科举登第或早年因父辈高官而上奏获授官职的人,一定在中年经历种种矛盾不如意,却到老年才得到荣耀通达。有的做官没有矛盾坎坷,一定生活贫困,为饥寒、婚嫁而忧虑。像那种早年仕途通达,没有经历艰难辛苦,以及继承了父祖优厚的家产,再没有不如意的,大多活不到高寿。上天万物消长的规律,大多都如此类。这其中也有始终享受富贵的人,那是有大福的人,也是千万人中才有一个,不可能常有。现在人往往费尽心机算计谋划,都想着不受辛苦就享受富贵一直到老,都是不懂这个道理,而又没有按照道理去筹划。想让子孙从小安安稳稳享受大富贵,尤其是糊涂蒙昧的,最终人的心机算不过上天的规律。

家训原典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其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a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b曰:“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注释

a厚怨:加深怨仇。厚,加厚。

b思绎:思索推想。

译文

人不可怀有轻慢、作伪、妒忌、怀疑之心

修身自处和待人接物,常怀轻慢之心、作伪之心、妒忌之心、怀疑之心,都是自取轻慢侮辱,有大德的君子不屑于做这种事。怀轻慢之心的人,自己不如别人,却好不尊重人,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以及有求于我的人,既当面不顾礼节,背后又暗地讥笑。如果能回头省察自身,就会惭愧得汗流浃背。怀作伪之心的人,说话曲意逢迎,好像交情很深,而内心里根本不是那样。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敬慕;交往任用几次以后,就会露出真相,被人唾弃。怀妒忌之心的人,总是想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所以听说有称道别人的优点的,就忿忿不平,认为不是那样;听说别人有不如人的缺点,就欣然称快。这对别人有什么损害,只是加深怨恨而已。怀疑之心较重的人,别人说话不一定是有意的,而他反复思索推想,说:“这是讽刺我哪件事,那又是嘲笑我哪件事?”于是,和人结下仇怨,常常从这些事上起源。贤德的人听到人讥笑,跟没听见一样,这岂不省事?

家训原典

正己可以正人

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人,岂唯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a可称,乃可诲人以立朝之方;己之临政有效,乃可诲人之临政之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b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c之详;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诲人以治家之法;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惟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袁氏世范》

注释

a立朝:指在朝为官。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

b进修:犹言进德修业,此处重在指学业方面的修习进取。

c操履:指行为品行。

译文

端正自己可以端正别人

勉励别人为善,规谏人不做恶事,固然是好事,但首先应当省察自身。如果要求人的自己平时都做不到,不但你的规劝别人不会听,反而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自己在朝为官有值得称道之处,就可以教诲别人在朝为官的原则;自己治理政事有较好的效果,就可以教诲别人治理政事的方法;自己的才华被人尊敬,就可以教诲别人修习进取的要领;自己的性情品行被人推重,就可以教诲别人临事操守应如何具体把握;自己能发财致富,就可以教诲别人治家的方法;自己能在父母身旁谐和没有矛盾,就可以教诲别人如何行孝。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岂不是要反被人耻笑?

评析

袁采所撰《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编者给予极高评价,称它“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此书原书名题作《训俗》,表现了作者力求破除世俗之念的强烈意识。正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家训思想,奠定了它在家训着作中的地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如何使家庭和睦,历代家训均提出各自的方策,而“性不可以强合”条,则首先将父子兄弟等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指出人有缓急、刚柔、庄谐、奢俭、动静等不同性格特点,要想家庭和睦,仅依靠家长的权威,要晚辈扭曲自己的性格去顺应家长,或者是要年长的父母屈从子女的安排是达不到的。而是要能大度容忍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性格,体谅别人的性格特征,于异中求大同。他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以人及人性为本位,尊重各自人生权利的新颖的家庭关系,使人感受到一种心悦诚服的教化力量。

对子女没有爱心,固然教育不好子女,但过分溺爱,也同样教育不好子女,过犹不及。对子女如何爱得恰如其分,爱得得体得法,始终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袁采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不幸,故将女子在母家时、出嫁后、为人母后等各个人生阶段的婉曲心理,揣摩得细致入微。难能可贵的是,他肯为女子着想,愿天下人都体会到女子作为人女、妻子、母亲等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时的不同心地。但不管她以什么样的身份立身处世,总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爱心,爱父母、爱丈夫、爱子女,惟独很少爱自己,这是多么无私而崇高的情感!这正是女性的伟大之处。在那个旧时代,我们几曾见过有谁能为女子作如是想?所以说,这也恰恰是《袁氏世范》闪耀光辉的地方。

袁采条分缕析他所说的“慢心”、“伪心”、“妒心”、“疑心”种种危害,字里行间浸透着他切实的人生体验。今天读它,仍使人产生警策之感。

最后“正己可以正人”一条,他说得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史载袁采本人任县令时,“以廉明刚直称”。可以相信袁采提出“正己可以正人”,自己完全是照着做的,所以他的《袁氏世范》也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