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63

第63章 郑淑云示子朔书[明]

郑淑云,字从一。晚明人,生平事迹不详。

家训原典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a:“虞卿b非穷愁不能着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晚明百家尺牍》

注释

a司马子长: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b虞卿:虞卿被赵威成王任为上卿,后弃官投奔信陵君,困居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着书自娱。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译文

读了儿子的信,说人的一生有三种困境:急切地想为世所用,就会受困于命运、际遇;待人非常宽容,就会受困于交游;律己非常严谨,行事要求太高也是一种困境。古时司马迁曾说:“虞卿若不是因为穷愁,就不会着书向后世人自我表明。”所以,穷困之境未尝对人没有好处,我儿应当以此自我勉励。

评析

此篇一事一议,只针对儿子来信中的“穷”字展开议论,文简意深,值得再三玩味。儿子写信向母亲诉苦,谓自己是“一身备有三穷”:一是积极用世,苦求苦索,却穷于际遇。这是抱怨仕途不如意,有如《西厢记》中所说的“文齐福不齐”;二是交游中自己恭谨谦和,宽厚平易,却没有交到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便是“穷于交”了;三是律己甚严,时时反躬自省,却行事不顺遂,未能取得什么建树。可见“三穷”非指经济上的穷困,都是就事业而言的。郑淑云告诫儿子,不必因穷愁而丧失追求,相反,穷愁倒是能激发人的意志,所谓穷愁着书,不愤不作,诗穷而后工都是讲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