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76

第76章 袁枚与弟香亭书[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杭州钱塘人。

少负才名,乾隆进士,出任知县。年40即告归,寓居江宁,于小仓山下筑随园,以吟咏宴宾为乐。为诗主性灵,务从才力,直抒性情;文章纵横跌宕,自成一格。着述颇丰,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传世。

家训原典

夫才不才者本也,考不考者末也。儿果才,则试金陵a可,试武林可,即不试亦可。儿果不才,则试金陵不可,试武林不可,必不试废业而后可。

为父兄者,不教以读书学文,而徒与他人争闲气,何不揣其本而齐其末b哉。知子莫若父,阿通文理粗浮,与秀才二字,相离尚远。若以为此地文风不如杭州,容易入学,此之谓“不与齐楚争强,而甘与江黄竞霸”c,何其薄待儿孙,诒谋d之可鄙哉!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非贪爵荣耀也。李鹤峰中丞之女叶夫人《慰儿落第诗》云:“当年蓬矢桑弧e意,岂为科名始读书?”大哉言乎!闺阁中有此见解,今之士大夫都应羞死。要知此理不明,虽得科名作高官,必至误国、误民,并误其身而后已。无基而厚墉f,虽高必颠。非所以爱之,实所以害之也……不特此也,我阅历人世七十年,尝见天下多冤枉事。有刚悍之才,不为丈夫而偏作妇人者;有柔懦之性,不为女子而偏作丈夫者;有其才不过工匠、农夫,而枉作士大夫者;有其才可以为士大夫,而屈作工匠、村农者。偶然遭际,遂戕贼g杞柳以为桮棬h,殊可浩叹!《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再言“修道之谓教”,盖言性之所无,虽教亦无益也。

《小仓山房尺牍》

注释

a试金陵:到金陵应试,金陵即今南京。下文“武林”即今杭州。

b“何不”句:意为为什么不去考量、充实自己的才干(本)而去在科举考试上(末)与人争较看齐?

c“不与”句:意为不敢与强者相争,却和弱者争胜。

d诒谋:指为儿孙谋划。

e蓬矢桑弧:指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使射手射天地四方,寓男儿志在四方之意。

f无基而厚墉:没有打牢墙基而筑厚厚的墙。

g戕贼:伤害,残害。

h桮(b8i):古同“杯”。棬(qu`n):曲木做的饮器。“戕贼杞柳以为桮棬”有大材小用,浪费材料之意。语出《孟子·告子上》。

评析

袁枚论教子主性情,以为要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他对子女前途总的态度是通脱达观的,他对《中庸》中“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的说法大加发挥,认为望子成龙虽是一般作父母的心态,但必须视孩子天份性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强为之不仅伤感情,且像损害杞柳本性来制作柳圈杯盘一样,是有煞风景的。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效应是悖反的。

袁枚幼有异才,12岁即为县学生,弱冠作《铜鼓赋》,援笔立就。

当时的广西巡抚对这位少年才子颇为赏识。袁枚23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因满文考试差了点,才出为县令。而其子阿通17岁还饱食终日,惰性十足、文理粗浮。与乃父相比,性情才气均相去甚远。袁枚知道其子习性禀赋,故不存成龙奢望,只望其安分守己,无险情赘行便知足了。

父母之责,主要在引导、启发,必要的辅导自然有益,但孩子的才艺技能,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袁枚对待儿子考试的态度,也给我们不少的启发,颇有远见卓识。

他重视的是真才实学,不尚虚名。这种不贪爵禄,视科名可有可无的超脱与豁达的态度,正是袁子才鲜明的个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