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未来22世纪
7184800000010

第10章 《未来22世纪》的海洋城市和海洋国家

《未来22世纪》的城市将会向海洋伸展。不过,不会因为“土地稀少”的原因,那只是中国政府的开发商搞土地财政,欺骗国民的把戏。土地不存在稀缺,而且可以变换着花式利用,土地如果是稀缺的,水就更是稀缺的,但并不等于可以屯积海水保值增值。海洋城市的出现,也不会是因为新奇,新奇的代价如果太大,就将不复为新奇。城市作为高聚合低物流的生活产物,海洋城市如果成为现实,一定也是因为生海成本上,较之陆地城市更便宜之故也。一个完全是在海面上的,有着千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但是有没有想过,一座同样相当于超级大城市的都市,真的屹立在本来连渔民也不会定居海洋上,在接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呢?当年的人们又想象得到吗?

这座城市就是威尼斯!对于数万人就已经是大城市的年代,威尼斯,这座完全建筑在浮木木、木桩和羊皮充气袋上海上城市,居然一度发展成为25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相当于中华帝国首都人口的一半!是何等令人惊叹的成就!原因仅仅因为,它的位置可以让它离开野蛮人入侵造成的高昂的成本区,又可以享受波河等深入内陆的交通之便。在水上打桩虽然不便宜,但是在宽阔陆地上的城墙建筑同样很昂贵,因此加加减减以后,威尼斯的城市成本,反而显得不太贵了。未来的海洋城市如果成真,一定也是相似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新奇,而是因为它意味着某种更低的成本。一个现实的吸引力就是,海洋城市可以建筑在公海上,从而成为一个不受主权管制的真正的自由港和理想的避税区,对于工商业和自由劳动力来说,有着令人难以拒绝的吸引力。其次,海洋城市有着宽阔的交通空间,就象威尼斯的冈多拉一样,可以为市内交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最后,只要能够解决海洋城市的建筑成本,海洋城市就将展示出比大陆城市更为远大的前程,直到为海洋国家的出现,打下最后的坚实基础。而建筑成本这条,恰好不太象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将海洋城市的建筑,理解为“填海做地”,那样的成本太昂贵了,也根本没有必要。事实上,在海洋小岛上靠填海而成的地皮,既不安全,易毁于风暴,又只有很少的适合建筑的场所。如果真的局限为填海建城,海洋城市一定没有什么前途。有前途的海洋城市,一定是更低成本的,是浮在水面上的。

可以回顾一下泰坦尼克号,它能相当宽畅地为两千多名乘客和船员,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空间。假若提高到目前象香港或者东京那样的人口密度的话,它的乘客人数还可以再多一部!而它的排水量,只有四万吨。现代造船技术,可以轻易做出五十万吨以上的船舶,这还是需要动的船。海洋城不需要动,它可以完全不用动力,也没打算移动多远的距离,所以它可以做到几百万吨的排水量。这意味着它的居民人数已经可以达到几十万人。即便如此,继续改善的空间还多得很。既然这些海洋城是不必移动的,弃其量只是飘浮的街区的小范围变动,因此它们不必采用钢铁,至少不必完全是钢铁,而转用更耐海水腐蚀的,更普通的钢筋水泥。看上去的本身,就是一座漂浮的钢筋水泥的大楼。记得有些船,也是钢筋水泥做的吗?

英国在北海,美国的阿拉斯加的钻井平台,有些高达几百米,有些深入水下上百米,全部是这类钢筋水泥的产物。足够庞大的漂浮城市,也就不再害怕海浪的颠簸,也可以很容易安排机场和海港,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若干大型漂浮建筑,组合成大型的城市,建筑成本就可以降下来了。大型建筑(相当于街区)之间不必有特别的公共交通,不同建筑之间可以轻易通过水上巴士,因此公共交通不成问题。与地面城市不同,海洋城市拥有几乎是无穷扩张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海洋城市的能源消耗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完成海底电缆的输送,就地的核电站可能是必要的,只是又将涉及到核原料的采得。不过海洋城市的食物不太成问题,除了交通问题以外,海洋城市本身提供了鱼苗养殖的良好场所,因此本身就象是一个大渔场。只要不忌惮吃鱼的话,海洋本身的出产就可以解决食物来源的问题。海洋城市的框架可以在大陆上,或者是成熟的海洋工场上完成,后者正如今天的英美钻井平台在海上船坞的建造。需要进口大量的水泥,不过这难不到大陆上早就已经过剩的水泥工业。

当海洋城市大量出现后,海洋的主权化和海洋化国家的出现,也就变成了非常现实的政治问题。《未来22世纪》设想未来出现了一系列庞大的海洋城市和海洋国家,如亚特兰蒂斯,波寒东尼亚,龙王岛(中国),太平西尼亚等。《未来22世纪》的世界版图,可能与21世纪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