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7186000000011

第11章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3)

6月11日夜,红七十五师兵临下马关城下,就将县城包围起来,并占领下马关城以北不远处的红城水。驻守城外民房的马鸿逵守军,与红军正面稍作抵抗后就退入城内,企图凭借坚固的城池来抵抗。下马关城,比盐池县城大,坚固的程度不亚于盐池县城。红七十五师攻城,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派小部队日夜轮番攻城,目的在于骚扰和疲惫守军;二是开展政治攻势,或喊话劝降,或投传单以攻心,目的在于分化瓦解;三是掘地道以攻城,这是攻取下马关城的有效措施。红军挖地道时被守军发现,守军也在城内多处挖地洞来监听城外的动静。红军采取的攻心述、挖地道以攻城的战术,使得城内守军十分恐慌。守军人心上旦恐慌,就想到自己的出路。在继续守城与弃城逃走的问题上,各自都有了私心,骑兵营想逃,民团想守。民团是当地势力,自然要守;骑兵营是外来户,自然想逃。但想逃也不是容易事,只有个别零散人以不同的方式逃出,却成了红军的俘虏。由俘虏口中,红军知道了城内守军的大致人数、枪械和弹药粮食,以及城内各项储备情况。同时,也知道了红军攻城后,军心焕散,人心思逃。这对红军攻城极为有利。

面对这种现状,七十五师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参谋长刘绍武、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领导开会,对比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后,认为应抓住有利战机攻城,不能让守城骑兵出逃而发挥骑兵的优势,一定要将守军歼灭在城内,以缴获大量军械物资。攻城的各团兵力布防是这样的:223团攻击北门,为第二突破口,但北门有瓮城,攻击难度要大一些;224团攻击东门,为重点突破口;225团攻击西门和南门,根据战斗进展情况侍机突破;师指挥部设在下马关东门外。

下马关城被红军围困十余天之后,于6月21日准备反攻。各攻击部队按照以上兵力布防进入战斗准备。但这一天从迹象看如同往常一样,还是有一部分部队不断进行袭扰攻城,实际上大部队都在休整待命;攻城用的带轮子的木梯也准备好了。晚上九时,攻城战斗开始。攻城的主力原本在东门和北门,但造成的假象却是红军集中进攻南门和西门。这样,给守军造成了错觉:调动东门和北门的守军来到西门和南门,致使这两处防守空虚。大约两个时辰之后,东门和北门的红军开始强攻,同时,突击分队推着轮梯迅速靠近城墙,缘梯而上。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突击队和红军223团、224团部分部队分别从北门、东门攻入城内,占领守军指挥部。主力部队乘胜攻入城内,城破之际,马部守军乱成一团,有的试图逃命,大部分守军缴械投降。

清点战场,俘虏近300人,缴获了大批枪械,150余匹战马。混乱中骑兵营营长孔庆福越城墙而逃,县长董天祥不知下落。红军伤亡较小。在红军西征的过程中,下马关围城时间最长。

徐海东与斯诺谈到攻下马关城的过程时说,下马关城里有马鸿逵的一个骑兵旅和千余名民团防守,围困时间长,真正攻城时间很短,我们在城墙上放了云梯,有一连人爬了上去,这时敌人的岗哨才发现一架机构守住云梯年,又有一团人爬了上去,没有发生太大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给民团每人一个银元,遣返他们回家;给马鸿逵部下每人两个银元,他们有几百人都不愿意走,参加了红军。县长和旅长在他们部下缴械时爬墙逃走了。

下马关城,不仅城墙坚固,而且地处国民党马鸿逵辖区与陕甘宁根据地的边缘地带,拿下下马关城,等于拔掉了镶在这个中间地带的一颗“钉子”。同时,也解除了红军西征的后顾之忧,根据地与宁夏的前沿通道也打开了。因此,对银川的防务带来一定的威胁,马鸿逵对此深感不安。

此后,徐海东和红十五军团的指挥部就设在下马关城。

攻取韦州城

韦州,也是个古老的地方。西夏国时期,韦州就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区,也是一处宗教文化兴盛的地方。韦州古城旧城东南隅的康济寺塔,就是西夏历史与文化繁荣兴旺的标志。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朱栴以庆王受封于韦州。现在能看到的城墙,应该是明代庆王府城的建筑。红军西征时期,韦州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在地理位置上,韦州还在下马关以北,向银川方向又靠近了一步。红七十五师攻克下马关后,与红七十三师一起包围了韦州城。由于韦州城的地理位置,马鸿逵对韦州非常重视,尤其是红军一系列的胜利:先后取取盐池县、豫旺县之后,已危及宁夏北部金积、灵武,红军西征的势头不可阻挡。韦州,是唯一阻止红军西征的重要屏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韦州的守与失对于马鸿逵来说,说显得非常重要。

此时,驻守韦州的是马鸿逵骑兵第一团第三营,人称为红马营,营长名叫陈廷琳。此外,还有保安团、壮丁队共四五百人。红军攻取下马关时,韦州的马鸿逵部守军已作了防御准备,一是把城外的民房全部拆除,撤回城内固守。二是在城墙上储备了石块、枕木和用棉团做成的火球,防备红军攻城时用。这些看似传统意义上城池防御的东西,是用于近距离攻城的有效物资。

攻取韦州的战斗,有别于盐池和下马关。最先的动仪是争取和平解决而不是通过战斗的形式取得。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小插曲。一是红二十三师250团参谋长在韦州康济寺观察城内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二是红军进驻下马关后,即派人去韦州作宣传工作,前往的4名红军工作人员被韦州苏廷瑞派出的壮丁队抓去。这样,和平解决韦州城的问题就更为迫切。期间,徐海东、程子华先后数次派出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去韦州谈判,但最后都没有结果。和平解决韦州城的想法不得实现,就只能动武。

1936年7月3日,红军乘夜色发起进攻,开始推进较为顺利,一度架上云梯,攻入北城,那个抓住不放红军工作人员的壮丁队队长苏廷瑞被击毙。但在北城没有立得住脚,由于守军火力太猛,红军也没有硬攻,就暂且退了下来,撤到城下。随后,就将韦州城包围起来。守城军一看红军包围了韦州城,就十分恐慌,不断向马鸿逵发报求援。马鸿逵担心韦州一旦失去,就殃击金积、灵武和银川,就命骑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这4个团的主要兵力,还有省保安处的骑兵一大队,共约1300余人前往增援。同时,配备了重武器迫击炮等。统一指挥前往增援的部队,是骑兵第二团团长马光宗。

马光宗奉命率增援骑兵,由金积堡、吴忠等地出发,向韦州方向而来。到达十礅时,马光宗令骑兵步行至韦州。到达韦州,马光宗令5个营的兵力进攻东关、北关,也有一部分兵力进攻韦州城东南角,还有一部分兵力在外围接应。此时,忙于攻城的红军当发现马部增援的兵力时,便立即调整部署,回头迎击。遗憾的是,红军已经腹背受敌,一时很难取胜,只有退出韦州,到达红城水一带,与驻在这里红军会合。

缘此,在红城水又演绎了一场反击战。

红军退出韦州,到达红城水一带。7月5日凌晨,马光宗部紧随跟进,到达红城水后,对上园发起进攻,红军在上园的只有少量警戒兵力,红军撤离,遂被马部占领。此时,红军主力驻下园煤山。5日下午,红军由煤山出击,以猛烈的火力实施反击获胜。马部只好退出上园,撤回韦州,次日经惠安堡退回金积县。

红城水反击战获胜之后,《红色中华报》作过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现在,红城水一座庙墙上还留下不少标语,就是当年红军西征时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存。

王家团庄的经历

王家团庄,当地人简称王团。这里是同心县城东南的一个村庄,属回民聚居区。70年前,豫旺县未改名搬迁之前,这里是豫旺县的一个区,区政府就设在王家团庄。当时,王家团庄分南北两个堡子,即北堡子和南堡子,对称座落。堡子围墙高而厚实,四周有破旧的房屋,也有一些土窑洞。这里是当地较大的集贸市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从地理意义上看,王家团庄虽然没有国民党马鸿逵的大部队驻扎,但也是红军西征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块拿下了,固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可以连成一片。

因此,红军在围攻豫旺县城的同时,已派七十三师的一部分兵力和回民独立师攻占王家团庄。6月12日,红军部队进抵王家团庄时,与马绍武的民团相遇,双方发生过枪战,但民团很快就被红军击败,红军进入王家团庄。攻占王家团庄动用回民独立师,主要还想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与回民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回民独立师师长、政委都是回族,政委欧阳武亲自刷写宣传标语,宣传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还亲自给各清真寺赠送锦幛,以实际行动回击国民党宁夏上层和地方土豪散布的“共产共妻”、“红军杀灭回教”的反动宣传,以辨明是非。

王家团庄的民团无法与红军抗衡,但王家团庄的恶霸王彦秀,却想方设法对付红军,一是搞坚壁清野;二是把有存粮的户主与商贩都关入北堡子。这样做,就是想通过断粮来逼走红军,让红军在这里无法立住脚。红军还是“先礼后兵”,在准备攻取王家团庄的堡子、应付突变的同时,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几次去与王彦秀谈判,王彦秀闭门不见。红军只有强攻,北堡子的大门就被壮丁队打开,区长苏芳宾、民团团总王学成等数十人罪大恶及者都被活捉,北堡子的问题已经解决。

红军占领北堡子后,着手解决南堡子。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还是想通过回民独立师的人员前往谈判,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马青年带着礼物去见王彦清,向他讲了红军保护回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讲了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王彦清与王彦秀不一样,他能看清大势,也表示欢迎红军到王家团庄来,而且愿意献出全部家产,以表示真诚的心意。马青年也讲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王彦秀献出的粮食、布匹和十几匹马,都以“买卖公平”的原则对待,除枪支外。马青年也告诫王彦秀:不要与红军作对,为人民多做好事。王彦秀也觉得红军讲话,表达的都是一片诚意,很感激。

王家团庄打通后,宁夏南部除固原为马鸿宾、东北军占据外,固原以北至同心以南的大片土地都为红军占领,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与陕甘宁边区相连接的根据地:定边、盐池、环县、曲子镇、宁条梁、豫旺、同心城、七营等重要城镇连成一片。

统一战线工作影响了东北军

红军西征在宁夏中部,对峙的基本是马鸿逵的部队。到了南部固原一带,对峙的主要是东北军何柱国部、马鸿宾部。因此,西方野战军在西征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创造性地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当时,毛泽东就以中国抗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给国民党驻陕北的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国民党十七路军总指挥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等人写信,包括张学良等,前提是“一致抗日,停止内战”。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信中说:“只要国民党军队不栏阻红军的抗日去路与侵犯红军的抗日后方,我们首先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此作为我们停战抗日的坚决表示。”这是当时红军西征过程中统一战线的大背景。1936年8月以后,西征战役基本结束,主要是准备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统一战线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当时的基本方针。

当时统一战线工作的形式很灵活,可以唱救亡歌,面对面喊话,散发传单,也可以书写标语等。1936年8月以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大致以固原以北的清水河为界对峙。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的召感下,双方虽然以对峙的形式出现,但很少发生冲突,亲近了许多。固原县以北七营镇的五营沟是一个典型,清水河这边是红军,河那边是东北军,互相喊话鼓励。离开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军,他们痛恨日本侵略者,不愿意打内战。有时候要做给别人看时,也开枪射击,但枪响了,子弹却飞向天空,双方都知道是表面上的对峙状态。

白天各守营地,互相对话。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曲《在松花江上》的歌,飘过清水河到达对岸东北军的耳朵里,一歌千重浪,心就走到了一起。红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经常连夜到前沿连队指导工作。由开始的连队,到后来的团、师都有互动。枪声、炮声没有了,有的是歌声、对话声。发展到后来,红军还在河沿小沟里开设接待站,专门用来接待东北官兵;有时候赶上吃饭,就留下吃饭,如同一家人一样。萧华将军回忆说:“从此以后,在我们和东北军对峙的清水河一线,成了奇特的战线。我们白天在各自的阵地上对峙着,战线上鸦雀无声。晚上就是另一番景象。傍晚,清水河东边的红军部队首先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壮歌声,接着河西边东北军的营堡里,‘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妈复仇’的愤怒的歌声又传到我们这里来,我们部队唱‘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他们就唱‘打回老家去’。唱到心酸之处,可以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呜咽声。”

此为一例,再举一例。

有了这个开端,红军与东北军在固原地区基本上维持互不侵犯、各守防地的态势。固原以北的重镇杨郎,在数月前的西征战役中曾与马鸿宾部在这里打过一仗,等到驻固原的东北军增援时,红军已撤离杨郎进入黑城。随着统一战线工作的推进,到了1936年9月中旬,红军与东北军举行秘密会谈,地点就在杨郎庄,这里此时是东北军骑六师师部所在地。双方就“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命题达成了口头协议。这对红军迎接二、四方面军,对红军建立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9月18日,红军部队与驻固原杨郎镇的东北军105师,共同组织“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联欢晚会。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部参加联欢。此后,双方签定了局部停战协议。

以上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两个典型。由此,我们看到了红军西征后期,统一战线工作对整个战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