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7186000000007

第7章 红军翻越六盘山前后:毛泽东的心境与诗兴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会议决定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设第一、第二、第三支队。这时候红军的处境非常严峻,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地区创建新苏区的信心,国民党的军队又前后堵截。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的陕甘支队于9月17日攻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雪山和草地围困红军北上的阴谋。毛泽东的心情就豁然开朗,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月26日,国民党军西北“剿总”在西安成立,蒋介石兼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统一指挥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的军队。一时间,国民党甘肃绥靖主任、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奉蒋介石之命,调集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沿西(安)兰(州)公路六盘山以东平凉、固原瓦亭、开城一线布防,进行堵截。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指挥下,翻越六盘山,当日下午二时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军登临六盘山主峰,时值仲秋,云淡天高,毛泽东目穷千里,心潮逐浪,畅吟一阕,这就是首气吞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的原形《长征谣》。山以事名,名由人传,六盘山从此名扬四海。

青石嘴战斗胜利结束之后,毛泽东等中央红军于10月7日下午翻越六盘山。这时,整个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红军渡过了渭河天然屏障,二是红军突破了西兰公路封锁线,尤其是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现在又脱离了平凉、固原公路。此时的毛泽东,心境更好,诗兴更浓。通过眼前的景致,仍在酝酿着未来的《清平乐·六盘山》词。

《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演绎过程

毛泽东登上六盘山,临风寄景,气贯长虹,遥想红军走过的艰难里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诗人独有的气度,写下了《长征谣》,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记载,也成为传诵千古的《清平乐·六盘山》词的前身: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光明日报》1991年12月14日)

起初,《长征谣》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自由体诗,通俗易懂,熔口语与书面语于一炉,通过比兴重复、呼唤等手法,以获得独有的象征艺术,展示了金戈铁马、风雪激荡的雄姿,犹如进军的号角,歌颂了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反蒋抗日的决心。

《长征谣》写成后,曾在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广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过去的一种说法:《长征谣》1942年8月1日在《淮海报》副刊面世。6年之后的1948年8月1日又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当时,毛泽东对《长征谣》作了较大改动,题名由原《长征谣》改为《清平乐·六盘山》,内容亦由原自由体改为规范的“词”。1957年《诗刊》创刊,《清平乐·六盘山》在《诗刊》上发表时,曾将原“红旗”二字改为“旄头”。1961年应宁夏人民之请书写时,毛泽东又将“旄头”改为“红旗”。根据近来新发现的史料看,这种说法与新史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中国文物报》2003年12月24日“收藏鉴赏”周刊发表何云华先生的题为《〈长城集〉与〈六盘山〉》的文章,详尽介绍了与毛泽东《六盘山》词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1938年11月,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夫妇到达延安,这期间李公朴请毛泽东主席为他的书画集——《丁丑书画集》题字。书画集的首页是夫人张曼筠绘制的国画“长城”,毛主席欣然为这幅画题写了1935年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词,落款处写:“小册有长城图,率书旧作一首以应公朴先生之嘱”。这里书写的“旧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六盘山》词: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旄头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当时题写在《长城集》上的这首词,没有《清平乐·六盘山》词牌,其余文字与后来的一模一样。可见,最初写成的《长征谣》,是在较短时间内修改定稿的。那么,1957年《诗刊》创刊时发表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将原“红旗”二字改为“旄头”的说法,与毛泽东早在1938年题写这首词时已有的“旄头”就有了矛盾。以此推来,1957年《诗刊》发表《清平乐·六盘山》词时,曾将原“红旗”二字改为“旄头”的话就没有了归宿。1961年应宁夏人民之请书写时,毛泽东又将“旄头”改为“红旗”是对的,与1938年为《丁丑书画集》题字内容相吻合。

由《长征谣》到《六盘山》词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融汇了这一段历史和文化变迁。将《六盘山》词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也是绝不逊色的文化史佳话。固原有幸,六盘山有幸,与伟人结下了这一段传承后人的故事。

《清平乐·六盘山》词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运用映衬的手法,透过词中所描绘的六盘山之景,以古老“长城”为象征,抒写了革命的胜利豪情和抗日的决心。在突出山的高峻的同时,着意突出人的精神,突出人的豪壮情怀和高大群像。“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看似情景交融,即景抒情,实则同样隐含着人的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心。古代有飞雁传书的故事,毛泽东也借飞雁寄情。在“望断南飞雁”的凝视和深思中,寄托着毛泽东对南方根据地和人民的缅怀,盼望着大雁带去红军长征胜利的喜讯和北上抗日的决心。

“不到长城非好汉”,旨在抒写和表现抗日的决心。毛泽东在这里用“长城”二字,即有其历史渊源,更有其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对中国这样一个靠统一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程序来维系凝聚力的国家,将长城转化和视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是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必需的。毛泽东将“长城”这一中国历史文化载体纳入词中,意图更为明白。这不但是孙中山思想的继承,而正适应调动中华民族齐心抗日的国内形势和民族心理。“不到长城非好汉”正体现了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体现了以长城为边防的含义。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之所以很快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长城——唤起了民众。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里承上启下,寓情于景,表现了红军胜利的喜悦和必胜的自豪心情。火红的战旗插上六盘山高峰,在秋风里自由招展。这红旗,是人民革命力量的象征,是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象征。从井岗山打到六盘山,历史已经得到证实。“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正是这种必胜信心与伟大抱负的形象表现,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历史归迹。

其次,《清平乐·六盘山》词倾注了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主旋律——阳刚之美。毛泽东以他奔涌浓郁的思想,磅礴的气势,如椽的大笔描绘六盘山之景,以此凝聚和回荡着他的阳刚之美——超拔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毛泽东笔下的六盘山,显示的就是一种崇高美。人压倒了山,人征服了山,山高人更高,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信念和英雄气概。毛泽东高旷超拔,爽朗不群的性格,将壮大与崇高结合在一起,使得《六盘山》词更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精神力量。

第一,在壮丽多姿的山河里寄情托意,这是形成毛泽东诗词美学特征的客体世界。毛泽东豪迈的感情,磅礴的气势,不仅表现在其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里,也寄托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中,以此来表现他的感情、意志、理想和崇高的人格。在《六盘山》词里,就是通过六盘山之景的描绘来表达抗日决心和充满着对中国革命胜利的豪情壮志、必胜信心的。使人在审美观照中获得崇高的美感享受,令人想起浩荡挺进的红军铁流,横扫千军锐不可挡的气势。正是这种崇高的人格力量,才能在长征的万里征程上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震撼神州的召唤。

第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形成毛泽东诗词阳刚之美的主观世界。在《六盘山》词中,毛泽东将革命现实与革命理想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从中国革命所处的环境出发正视现实,又能从时代的高度把握错综壮阔的生活,把生活理想融化在现实当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一曲“不到长城非好汉”,抒发了诗人远大理想,唱彻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前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山河破碎,民族蒙难,“何时缚住苍龙”?表达了毛泽东雪耻国难、重整祖国家园的急切的战斗情怀。这样宏伟的志向,无一不闪烁着伟大革命家的辉煌理想,体现着他乐观自豪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