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方法培养出最出色的女孩
7188100000011

第11章 不要把女孩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1)

现在的孩子处处由父母罩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很少经历人生的风雨。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生长。”人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充满挫折与磨难的,父母只有让女孩走出温室,大胆走入生活,自己面对人生的磨炼,才能使她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

培养阳光女孩,不让女孩做温室的花朵

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过分地担心、照顾和保护孩子,其实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孩子的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

一位名人说过:“世上不会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妈妈。”然而,现在却有不少因噎废食的家长。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怕车祸,怕走失,于是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时连单独坐公交车都会感到害怕。

家长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然而管要有度,不要把孩子管死。家长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不怕困难、性格坚强的阳光女孩。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培养女孩的吃苦精神

吃苦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开发一样,必须从小抓起。家长要把吃苦的训练视为女孩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必修课,这从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苛刻,但却体现了父母对子女非常深沉的爱。如果女孩从小就具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加上良好的知识素养,就会比常人多一份克服困难的勇气。

方法二:女孩不会做的事要让她学着做

孩子的潜力是无限大的,家长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家长做家务时要请女孩帮忙,如晒衣服时叫她拿衣架,吃饭时让女孩摆碗筷,洗碗时让她拿抹布、洗洁精等,还要让她学会帮助家里购买日常用品,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这样可以锻炼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方法三:让女孩知道什么是“温室里的花朵”

有的女孩性格中带些娇气,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教育和锻炼她,让她知道做“温室里的花朵”的坏处。

王倩和爸爸到公园去玩。王倩玩得有些累了,爸爸和她坐在一片草地上休息。这时候,王倩发现草丛里有一朵小花正迎风开放着。“爸爸,你看这朵小花多好看,它是什么花呀?”“这叫‘石竹花’,你看它的叶子像竹叶子一样。”这朵石竹花的叶子残缺而且凋零,然而它的花色却格外鲜艳。这时,爸爸问王倩:“女儿,你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什么意思吗?”王倩摇摇头。

爸爸耐心地分析给她听:“温室里的花朵,就是生长在温暖的房间里的鲜花,没有经历风吹雨打,不曾感受过干旱与洪灾。”看到王倩的眼中有些茫然,爸爸继续说:“你看这朵小花,它没有机会去享受温室里的条件,只能在大自然中感受风雨。但是你看它,依旧能盛放出娇艳的美丽,仍然挺立着傲骨和身姿。如果此时此刻将温室里的鲜花摆放在这里,它们肯定经受不住风雨的吹打和冰雪的严寒。”王倩听后问爸爸:“就像我们班级里的好些同学,上学都要家里的轿车接送,再近的路也不肯走,他们是不是就是你说的‘温室里的花朵’呢?” “对。那你愿意做温室里的花朵,还是愿意做这朵小花呢?”“爸爸,我愿意做这朵小花!”王倩坚定地回答。爸爸高兴地点点头。

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与其让孩子在以后自己去摸索,家长不如早点教她,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

不能对女孩百依百顺

现在许多女孩自小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享受着家长的“百依百顺”与“有求必应”,养成任性、撒娇、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稍不如意就打滚撒泼、又哭又闹,这不仅让父母很烦恼,而且对女孩自身的成长来说,也是绝无好处。

其实,女孩从婴儿起就有了意识,懂得用哭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最初,她是想让大人抱,再大一点就懂得要玩具,买零食,孩子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有不满便大哭大闹。当她每次都能通过这一“手段”达到目的时,任性的坏毛病就会在她的心底里打下烙印。

一位从事家庭心理研究的人员认为,一般对孩子提出的需求,家长只需满足25%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长大了就懂事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父母一定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重视早期教育。百依百顺,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这种任性的孩子在生活中常常碰钉子,遭受挫折,长大后也很难适应社会。

小雅体弱多病,家里人对她特别宠爱。因为怕出危险,家人从来不让她和别的孩子玩。上学后,小雅十分聪明,但有时爱走神,成绩不是很好。小雅常回家向大人哭诉说,这天同学欺负她了,那天老师又批评她了。家长听后,每次都跑到学校,非要为孩子“讨个公道”。

小雅的班主任说,因为小雅身体不好,老师、同学对她十分照顾,可她却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上课提问,要是小雅举手而老师没叫她,她就会生一天的闷气。班上的同学说,大家都不敢和小雅一起玩,她不高兴就会和同学发脾气。经过与老师的交流,小雅的父母也意识到,长此下去,对小雅的成长很不利,于是,他们带小雅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小雅的父母,小雅这种心理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偏执型人格”或“妄想型人格”,常出现的症状有多疑、过分敏感、心胸狭窄,总认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自我评价过高,自负且好嫉妒,同时又很容易自卑;固执己见,言行易冲动,好诡辩。

小雅的妈妈很疑惑地问医生:“我们就怕她自卑,怕她受欺负,一直对她百依百顺的,她怎么还会得这种心理疾病呢?”医生说:“就是你们对她的百依百顺害了她,因为她听惯了你们的肯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所以才会得这种心理疾病。”小雅的父母听到这儿,心中后悔不已。

家长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过分娇宠,等于间接剥夺了孩子的发展权,孩子本来应锻炼的独立自理能力就无法形成。所以,家长要学会拒绝,适时地对孩子说“不”。

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女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女孩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女孩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能力的女孩,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她,她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女孩,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为了女孩的未来,请家长将女孩从自己的“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女孩一些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让女孩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让女孩自己穿、脱衣服

女孩的自理意识需要从小培养。2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较长,也穿不好,但家长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女孩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女孩正确的穿、脱衣服的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家长还可以教女孩叠自己的被子,洗自己的手绢、袜子等,培养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小霞是个性子比较急的孩子,2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自己穿衣服、系扣子,开始时她怎么也穿不上,急得把衣服扔了好几次。妈妈却不着急,耐心地一次次地给她拣起来,微笑着鼓励:“小霞是个棒孩子,一定能把衣服穿好的。”最后小霞终于把衣服穿到了身上,高兴地跳起来,因为她成功了,她有一种成就感。

方法二:允许女孩尝试

一般来说,无论是学吃饭,还是学穿衣,孩子自己做都要比家长替她做麻烦得多。但是,孩子学习独立生活必须有一个过程,家长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溺爱孩子,就什么都替孩子做,这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允许女孩尝试,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女孩学会生活自理,才是培养和提升女孩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母亲甲气冲冲地喊道:“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让开!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从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而母亲乙却欣喜地赞赏孩子:“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方法三:让女孩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孩子最先学会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如孩子吃东西时,先学会用手抓东西吃,接着学会用手捏东西吃,最后学会用勺舀东西吃。因此,家长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把握好训练的进程,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方法四:用儿歌教女孩一些生活技能

家长可以将生活中的技能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一边让孩子操作。比如穿裤子,可编成儿歌:“两座山洞前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孩子不喜欢穿衣服时,家长说了有趣的儿歌,孩子会很高兴地自己去穿,另外洗手、刷牙、吃饭等都可以编个儿歌,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方法五:“管”、“放”结合

家长培养女孩的自理能力时,要做到“管”、“放”结合。所谓“管”,就是在女孩办某件事时,要过问一下,估计一下她有什么困难,家长就预先给女孩一些必要的指导;所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女孩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女孩才能得到锻炼。

家长要在女孩小时候,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女孩的自理能力。让女孩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是件光荣的事,让女孩也能体谅到父母的劳累,这样的女孩才会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让女孩做勤劳的好姑娘

很多女孩自幼是在家人的精心呵护和关爱中成长的。家长从帮助孩子洗手帕、袜子开始,一路扶持,怕孩子磕着、伤着、累着,甚至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玩耍都有所限制,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成长中享受着用亲情与金钱堆起的无与伦比的幸福生活。而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这种关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劳动的权利,忽略了许多孩子本该做的事,包括家务劳动。可以说,不是孩子不愿参与家务劳动,而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研究表明,孩子有能力做家务的年龄是2岁。大多数四五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帮家长干许多活了。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家长让孩子做家务的内容可以不断地增多:扫地、洗碗、铺床、清洗简单衣物等。

一位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观察发现,常干家务的孩子智力都比较好,思维活跃,遇到困难点子多,组织能力也强。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小时候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解得到的要多。”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劳、踏实、整洁、有序。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让其成为一个勤劳的女孩。

方法一:明确做家务的真正目的

家长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家里的卫生环境,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家内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方法二:制订切合实际的标准

虽然很多事情大人都比孩子做得好,但家长要抑制住自己来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动,因为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教女孩做家务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她重复去做。家长先向她示范如何去做,然后和她一起做,最后让女孩自己做。家长要随时给予指导,但不要太快就插手帮忙。女孩如果想照自己的方法去做,家长也不要干涉她。

方法三:考虑女孩的能力

家长必须考虑到女孩的实际承受能力,并进行具体而耐心的指导或示范,教女孩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担的任务。比如,让女孩收拾卫生间时,要教她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后擦拭地板等。让年幼的孩子做的家务活必须是具体而又简单的事情,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完成。

方法四:提高女孩的责任感

如果女孩没有完成分配给她的家务活,比如吃饭前的准备工作,家长不妨对孩子说:“要是你收拾好了桌子,我们就可以马上开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会意识到其行为所产生的好坏不同效果。这样,她就会慢慢地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的分量。

方法五:讲究奖励方式

教育专家指出,慎用金钱奖励做家务的孩子。因为干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用金钱刺激孩子做家务,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为“奖金”而做的负效应。

小时候,菲菲看见妈妈做家务总喜欢掺和,很多时候越帮越乱,于是,妈妈就让她去一边玩。现在菲菲已经上中学了,妈妈觉得应该让她学着做点家务,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没想到菲菲却不愿意做。暑假时,为了让菲菲做家务,妈妈决定对菲菲进行金钱奖励:洗一次碗奖励1元钱,擦一次桌子奖励5毛钱,洗自己的袜子奖励……结果,菲菲听后满眼放光,有时候,爸爸妈妈还没吃完饭,菲菲就开始“抢”碗。不过,副作用也随之显现,帮妈妈拿一下拖鞋也要付钱,帮爸爸下楼买报纸也要“跑腿费”,后来还提出涨薪的要求,用妈妈的话说“这孩子简直是钻到钱眼儿里了”。

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孩子进行非金钱的适当物质奖励比奖金钱好,尤其是以精神奖励为好,最好是给些荣誉奖。

方法六:家长要陪女孩一起做

每个女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女孩对书籍有兴趣,可以让她收拾书房,或指导她将书分类放好,这工作比要求她去扫地来得有效多了。此外,家长可以陪孩子一面劳动、一面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家务情趣。

女孩是否参与家务劳动,说到底就是“做”还是“不做”的问题。让女孩参与家务劳动,不仅是培养她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女孩的劳动习惯、吃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将成为她受益终生的财富。

让你的女孩多“动手”

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曾说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意思就是说,家长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

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方法一:让女孩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