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反思西方医学
7188200000019

第19章 血液循环研究的停滞(2)

以人体为中心的医学理论,看待血液循环时一定是宏观的器官视角,重视心脏、动脉、静脉……把血液看成血浆、血细胞、血清,眼睛盯在有形上。若以细胞为中心来看,血液循环的关键部位肯定在“微循环”上。微循环部位是细胞与细胞外液的关系部位。若这样看,血液是由“类细胞外液”、血细胞和有机大分子组成的。类细胞外液包括了带电无机分子及带电有机小分子。如果这样看,微循环处是动脉端、静脉端和淋巴端三端汇合组成的“体境作用端”(生命定律在细胞处的体现)。由于毛细血管是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的网状管道、血管内类细胞外液与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除内容物上有很小差别以外,性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动脉血中的类细胞外液与细胞周围外液是直接灌注概念,不可能有渗透概念。在这里,所谓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概念都是不客观的。在这里不是交换概念,而是不断从动脉端灌溉冲刷的概念。另外,三端的延伸部位都有平滑肌细胞,一方面对管径有伸缩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就是“泵”的作用,心脏大泵推动大血管血液流动,大约每分钟推动70次左右;微循环部位是由小泵推动血液流动,推动作用似潮涌般特点,显微观察十分明显,大约每分钟推动10次左右。单纯靠心脏一个泵的压力不可能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的致密微循环网,而是被分散小泵的推动作用对终端微循环区域进行有效灌注,这种灌注才能达到区域灵活自主方式,才能符合区域特定的生理功能。

以细胞为中心的医学观,必须研究血液,必须研究微循环,这样人类才能控制疾病和减少疾病。目前,现代西方医学死抱着“器官病灶”,疏于对血液和微循环的研究,存在如下误区:

(1)不能深刻认识血液与细胞的关系。

(2)仍不认识血液是所有疾病的媒介。

(3)对血液构成及其生物学意义,认识不深。

(4)对“血液病”的认识带有主观片面性。

(5)对血液中主要四种阳离子体系,认识不清。

(6)对血液阴阳平衡的“中心”及保证机制,认识不清。

(7)对血液的平衡特征,认识不清晰。

(8)不明了以微循环为中心看,血液循环是“一来二去”结构。

(9)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概念是错误的。

(10)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是循环中的直接或间接动力。

(11)以心脏为中心,应是主循环、肺循环和淋巴循环。

(12)淋巴循环是整个血液循环的重要部分。

(13)钙离子浓度在血液中亿万年稳定的意义。

(14)血液不应当属于结缔组织。

(15)血液第一病应当是“高血黏”。

(16)血液中所有的不正常,属于细胞调节病。

(17)心脑血管类慢性病起始处发生在“微循环”部位。

(18)淋巴循环障碍是癌症的关键时期。

(19)血液循环一定需要两种泵的推动力才能达到供血目的:

宏观泵血系统—大心脏—集中供血;

微观泵血系统—小心脏—分布全身微观供血。

(20)心脑血管类慢性病,一定是小心脏先损伤,然后才波及到大心脏;一定是微小病灶先发生,然后才会产生器官大病灶。〔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深刻体会到:抓小防大是真爱心;抓大放小是缺良心。因为这不是技术水平问题,不是高深理论问题,而是医学对待他人健康与生命态度不端正的问题。〕

我们所以有这些误区是因为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医学模型,只关注宏观,只关注大病灶,而不关心对疾病的控制和消除,不是真正关心人体健康。西方医学有足够的能力精通血液循环,但他们不把能力往这方面用,掩盖病因还来不及呢,怎会去揭示病因?资本主义只关心利益和钱,不会关心他人健康,表面露出善意也只是一种虚伪,他们的笑脸往往是装出来的。

我们处在“病灶时代”,不研究血液循环更有利“看病”,不研究血液循环更有利保护“病灶”的存在。因此,整个资本主义医学拼命抵制对血液循环方面的创新认识。抵制的最有效法宝是:霸着医疗位置,自有一定之规,不理睬任何“干扰”。

6.简述血液构成及微循环障碍

血液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奇特的“水溶融液”。“溶融”含意表示小分子、大分子及细胞体必须带有电荷才能在水中溶解融合。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具有“五元液”性质的水(这正是补充生理食盐水的原因)。血液中所有成分和特点都是为了细胞正常生存而构成的,这之中蕴涵着生命亿万年进化的智慧,人类掌握这种智慧,才能掌握健康长寿的本领。

红细胞为了输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白细胞为了免疫和清理废物;血小板为了血路中的堵漏;大量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分子工具;五元液成分维持着细胞的“活”;其中大量极其复杂的小分子是细胞的营养及分子“语言”;另外血液中还暗含着多种化学缓冲系统。血液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构成上,还表现在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水化学网络上,还表现在这个网络的严格平衡上。这个网络的平衡是以两价正电荷为中心的平衡体系。

传统习惯把血液看成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血浆,一部分是血细胞,这符合血液在体外的形态变化,这种看法符合人体解剖学规律。如果着眼于微循环,以细胞为中心,把血液看成是为细胞服务而存在的,那么应当把血液看成是“类细胞外液”和“有形大分子”两大部分组成的,这种视角更符合细胞的生理规律。

血浆——不包括血细胞的其它部分,指水分和各种分子。

血细胞——指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类细胞外液——指含有小分子的“五元液”。

有形大分子——指血细胞及难透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型分子。

毛细血管是网状管道,只限制血细胞及大分子的外流。这样看,毛细血管网内外的细胞外液是同一种性质的液体,也就是说,细胞外液这种液体在微循环区域内是灌注概念,也就是说,血液循环到了微循环部位是半血管性质,只对血细胞和大分子是管流概念,而对细胞外液来说不存在管流概念。

这样看更接近客观事实,这样看就必须承认“小心脏”的推动作用;这样看就必须改正“渗透压”错误理论;这样看有利于认识病因;这样看可以治疗小病灶防止大病灶;这样看有利于根绝“原发性高血压”病;这样看有利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这不算什么高科技,这只是心灵善与恶的分界,关注小病治疗小病防止大病,这是医学的善良;忽视小病否定小病,不理睬微循环规律,专等发展到临床大病灶再开药动手术,这就是医学的恶意。这样说就看出善恶分明。资本主义的西方医学,只想治大病赚大钱,对血液循环不关心,这就露出了自己的恶像。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①大血管血液断流后,重新恢复血流,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流,医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无复流现象。这是由于离散小心脏死亡,无法向这一区域泵血造成的。如果不承认小心脏的存在,无复流现象就难理解。②恢复血液再灌注后,一些细胞的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会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果不承认钙离子对细胞生理的绝对控制作用,这种损伤就难理解。③如果不承认离散小心脏的存在,如果不承认钙离子信号对这些小心脏的控制作用,那么就无法理解异常钙离子对小心脏的损伤,不承认这些损伤的存在,就永远理解不了并永远战胜不了“原发性高血压”这个疾病。

微循环存在两大类障碍,一类是短期障碍,是由于“有形大分子”问题造成的;另一类是长期障碍,是由于“细胞外液”问题造成的。心脑血管慢性病反映在微循环上的小病症状是什么?细胞膜上的酸性磷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带有酸性等电点负电荷,当正电荷超出平衡状态时,会中和负电荷使细胞膜上的负电荷减少,细胞互相粘连,蛋白质大分子的作用下降,这就是血液黏稠的主要原因。黏稠血影响微循环灌注,问题是多方面的。

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红细胞(悬浮性和叠连性)以及血浆粘度(蛋白质大分子构形),即决定于血液阴阳平衡的程度。

血液生理改变就是病的开始,有病因,有症状,有指标,这就是病,治这个病就是——“治未病”。圣人、上医、高明的医生、充满爱心的人、理性的医学、非资本主义医学才会对这种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治小病控大病,愿你拥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