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反思西方医学
7188200000038

第38章 略谈学会理性吃饭(2)

咸味——五元液是对人体生命至关重要的成分,对海洋生物来说这是自然条件,但对陆地动物来说这是比较严酷的条件。由于咸盐(钠与氯)成分在人体中需要量较大(每日约15克),而一般食物中含量很少,因此,伴随人类整个进化过程中获得食盐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人类对咸味很敏感,噬咸欲望强烈。缺乏食盐会感觉食物不香,嘴里无味,混身无力,体力劳动者体会得最深刻。应当指出,对咸味的欲望实质是为了获得五元液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氯化钠。

香——这主要是对脂肪和蛋白质食物的需求欲,用火以后,尤其对熟制肉类食物的气味具有很大诱惑力。香在食物匮乏时代是十分有利生存的重要欲望。

由于人类是杂食特点,食欲的感觉丰富细腻,凭着这些感觉在原始条件下能适应自然特点而生存。总的来说,自然条件正常情况下,大都发育良好,体格健壮。考古发现古人类的骨骼和牙齿普遍比现代人要强壮的多。

现代人仍按食欲摄入饮食,为什么会发生较大偏差呢?对古人类而言,自然食物是大自然中原本存在的东西,先有食物,后进化出食欲,靠食欲去选择摄取食物,自然会满足生理要求。就是说“自然食物—食欲—生理要求”这一规律是谐调的,这种谐调是长期进化中的适应关系。现代社会是按人的食欲去生产食品,颠倒并改变了食物与食欲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偏离协调。尽管考虑到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搭配问题,但是《营养学》本身存在很多错误,远不能给出正确指导,这种情况下,人体生理状态偏离原始人类的生理状态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人体生理进化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化食物的改变,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差距偏离有多大?会出现哪些严重情况?我们必须要研究清楚。明确地说,这种偏离是现代文明病普遍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多项偏离中,钙离子的偏离影响到整个人体的生理状态,占据着中心地位,因此,纠正钙离子偏离将成为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看看在现代社会中,饮食欲望引导下会发生哪些偏差?先说口渴——饮料、茶水、纯净水等等大量经过我们主观加工的水,口味都优于自然水,这些肯定都能补充水分。但是都严重缺少自然水中“硬的部分”,这是原始人类钙质的主要来源,现代人严重断绝了这一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其他食物中钙质含量都很低,不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另外,现代人整天抱着杯子、瓶子不停地喝水现象,是原始人类不可能有的非正常现象。血液对水是一种平衡需求,只有过分摄入脂类、糖类、蛋白类和盐类等食物,才会处于口渴状态,过分感觉口渴是不正常状态。

饥饿——消除饥饿是人类首要强烈愿望。当社会富裕后很快就会偏向过分饱食倾向。现代社会得到食物太容易,饥饿感和饱满感相互平衡状态被打破,饱满感成为一生中持续状态。饥饿感那种调动全身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被降低了或废弃了,持续饱满感对身体生理功能有害。

酸甜——生产食物的酸甜与自然界果实酸甜产生效果的差异在于维生素含量及有机酸含量不同。天然食物含维生素种类之多及对生理功能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所以,当维生素的重要作用被发现时,促生了《营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很快把维生素专门列为一大类营养素。然而,我们对天然食物内在成分的合理性认识不足,至今对有机酸的重要生理功能有遗漏。更重要的是,至今仍不认识喜酸果是增加钙质摄入的强烈信号(有时这种欲望相当强烈,甚至会发生异食现象)。能够正确理解喜酸强烈现象将是破解心脑血管疾病的一把钥匙。这也是理解“山里红”果实有软化血管功能机理的关键所在。

咸味——咸味决不仅仅意味着是对氯化钠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铁等等一系列必需离子的需求。西方科学自以为是,主观以纯净为科学,既不懂五元液的重要作用,又在氯化钠摄入量问题上争论不休。在这方面是现代《营养学》的重大误区,同时也是各种慢性病的直接原因,严重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常识。

香——现代社会脂肪类、蛋白质类和糖类食品十分丰富,尤其追求烹调肉类食品香味的诱惑力,过分追求美食。由于获得美食太容易,使人体经常处于饱食状态。摄入大于需求,过多的营养物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摄入、消耗和储存这些过程必须要经过血液这一中间媒介,使血液调整平衡往往处于高负荷状态。“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现象。

现代人按食欲摄入饮食会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造成体内钙离子循环异常。表现症状:血液黏稠;浸浴在血液中的细胞受损严重;骨钙化障碍造成佝偻病及软骨病;骨骼中钙质流失造成骨质疏松;体内异位钙化;输液管道结石;生理功能降低……第二个方面:体征表现为持续肥胖;皮下脂肪层增厚;腹腔各器官包裹着“油”;血脂增高;血管内壁脂质沉积;肝细胞脂化。这两种情况同时施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进程提速。第三个方面,由于获得食物容易,饱食后性情懒惰,严重缺乏体力锻炼。至今不了解人体最佳运动的意义。这三方面偏差都是因现代饮食特点而造成的,饮食偏差实质上都会反映到人体生理的偏差上,即“现代文明病”。所以称之为饮食性疾病。

动物主要是围绕着吃的活动,吃饱吃好是所有动物的追求,往往是食物的数量限制着动物的数量。原始人类面临食物的匮乏曾经进行大迁徙。在人类300万年进化中,99.9%的时间里的吃,包含着丰富内容,如:饱食、饥饿、运动、生吃植物、非偏食等。●不久前的人类普遍愿望还是饱餐一顿,饱食是生活中的暂态,饥饿和匮乏是生活中的常态。就是说,饥饿曾伴随人类几百万年,饥饿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状态。饥饿不仅仅代表我们饿肚子的一种感觉,饥饿还体现在血液中,进而体现在全身细胞中。饥饿能激发出细胞的巨大力量,正是靠着这一点古代医学总结出“下泄和催吐”。●原始人类的吃与强体力劳动是紧密结合的,采集—狩猎必须要付出体力。今天的吃与体力严重脱节,不能仅看成是喜欢不喜欢运动的问题,而是饮食摄入与体力付出间相互生理关系问题。●人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质。这包括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食的摄入。熟食与生食有很大差别,尤其生食植物与水果,其中不仅仅是维生素的概念。食物成分的复杂性远不是《营养学》机械分类提纯所能描述的。●五元液控制着人体的生理。原始人类是靠着自然摄食保证平衡的,当进入现代社会,是科学主宰着这种平衡,然而,科学本身不科学,就会造成人为的偏离。●人靠着味觉接受食物,如果社会借着制造大量刺激味觉的食品来赚钱,就会背离人体健康。●吃饭既有固定习惯,又有一定可塑性,人对自然食物有天然的节制。人的一生中,胚胎的9个月是母亲替吃,出生后是母亲教你吃,独立后往往是按童年习惯吃。这样看,母亲吃的误区具有很大影响。这既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和科学的责任。●人体在饱食与饥饿中交替是正常状态。原始人类每顿饭是靠食物匮乏调节的。如今食物丰富失去了匮乏调节,就只能靠理性来调节。每顿饭前必须要有强烈的饥饿感,如果没有,说明你上一顿饭吃多了。

人类是在饥饿中度过来的,饥饱交替中饥饿是常态,食物匮乏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惧怕饥饿。如今,普遍处在食物丰富时代,千万不能忘记饥饿对我们的作用,饥饿本身蕴涵着巨大的力量,精神的、道德的、生理的、细胞的,适度饥饿仍是必须的。“多吃点,吃饱点,增加你的营养……”,那是匮乏时代的思维。如今我们正经历着诸多的饮食失调:

饱食与饥饿的失调——

饮食与运动的失调——

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失调——

熟食与生食的失调——

人造添加食物与自然纯朴食物的失调——

多样性食物与偏食挑食的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