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储存管理是指围绕商品储存所进行的仓储管理。商品储存管理与其所属企业或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财产保护、经济核算以及国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等方面发生必然联系。这些联系既体现了仓储管理在各企业各部门中的作用,也反映了仓储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仓储管理在各企业各部门中的作用
(一)仓储管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
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例,从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需要仓库的密切配合。为使生产不中断,需要仓库适当的储备和及时供应生产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企业供销工作的计划安排既要考虑市场因素,更要考虑仓库的储备能力和存货余缺情况。如果仓储管理不好,同生产、销售部门的管理脱节,就会损害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节奏性,使生产经营活动陷入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二)仓储管理是保证在库物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库物品是企业或部门的主要财产。仓储管理是否能防止人为损失,减低自然损耗,确保在库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保证在库物品使用价值至关重要。
把好入库、出库关,可以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生产或流通环节;加强养护工作,可以减少自然损耗;健全管理制度,可以防止人为损失,保质保量完成仓储生产任务。
(三)仓储管理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依据
任何一个企业或部门都力求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核算的大部分内容和主要指标,都同仓储管理有关。
(四)核算资料来源于仓库管理中材料的领退数和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出、存数仓库期末清查盘点的盘盈盘亏情况,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盈亏。
消耗定额的制订、执行和考核,可以通过仓库的一般发料和限额发料来进行。
仓库的期初库存、本期人出库及期末库存等指标,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
财政部门、税务监督部门以及银行信贷部门对企业的事前、事后审查和监督,经常要检查和审定企业库存的实物和账目。
三、仓储管理的基本任务
仓储管理在宏观方面的任务是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储存,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仓储网络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网络比较集中在中部地区,行行、层层设库的教训应吸取。
仓储管理在微观方面的任务是提高企业的仓储效率,降低储运成本、减少仓储损耗。具体有以下几几方面的内容:
(1)合理组织收发,保证收发作业准确、迅速、及时,使供货单位及用户满意。
(2)采取科学的保管保养方法,创造适宜的保管环境,提供良好的保管条件,确保在库物品数量准确、质量完好。
(3)合理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种仓储设施,搞好革新、改造,不断扩大储存能力,提高作业效率。
(4)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仓储设施、库存物品和仓库职工的人身安全。
(5)搞好经营管理,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
四、仓储活动的特点
仓储生产活动可以表述这:仓库生业人员借助仓储设施.对库存物进行收发保管。仓储活动虽然具有生产性,但它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表现如下:
(1)仓储活动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功能、性质和使用价值,而是保持和延续其使用价值。
(2)仓储生产的产品虽然没有实物形态,却有实际内容,即仓储劳务。也就是以劳动的形式,为他人提供的某种特殊使用价值。仓储活动主要是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异,因此它所提供的产品是时间效用。
(3)仓储活动虽然不改变在库物品的使用价值,但要增加在库物品的价值。也就是仓储生产中的一切劳动消耗要追加到在库物品价值中去。追加多少,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4)仓储劳动的质量通过在库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完好程度、保证供应的及时程度来体现。
五、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
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质量、注重效率、确保安全、讲求经济。
(一)保证质量
仓储管理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保证在库物品的质量为中心。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资金占用、产生管理费用、产生积压和报废物资)。为了完成仓储管理的基本任务,仓储活动中的各项作业必须有质量标准,并严格按标准进行作业。
(二)注重效率
仓储管理要充分发挥仓储设施设备的作用,提高仓库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要充分调动仓库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加速在库物品周转,缩短物品在库时间,提高库存周转率。
(三)确保安全
仓储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有很多,有的来自库存物,如有些物品具有毒性、腐蚀性、辐射性、易燃易爆性等等;有的来自装卸搬运作业过程,如每一种机械的使用都有其操作规程,违反规程就要出事故;还有的来自人为破坏。因此,特别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认识,制定安全制度,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四)讲求经济
仓储活动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必须力争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及时准确地完成最多的储存任务。
六、我国仓储管理体制的演变和现状
仓储管理体制是指仓储行政隶属关系及其权限划分的总称。仓储管理体制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我国经济体制所决定;并将根据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因此,我国的仓储管理体制也将出现重大改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的仓储管理体制是分散经营、分别管理,Bp没有集中的专营的仓储系统,所有仓库均分属于生产经营企业。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企业中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强调按经济区划组织流通,专业化的储运企业应运而生。1952年底至1953年初,首先在沈阳、天津、武汉、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仓储公司。这种专业化的仓储公司专丫了经营仓储业务;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营企业是十分有利的。专业化的仓储公司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费用,,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提高了仓容,加速了商品流转。由于它符合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1956年,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物资购销业务有很大发展。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市、自治区都办起了一批专业性的仓储企业,并且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适合生产、流通发展的仓储网络。但到1958年,由于我们在工作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已经发展起来的仓储网点没有得到巩固、提高,相反大量减少,专业性的仓储网点大大减少。
在1964年,随着我国三年调整时期的顺利结束,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高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性的仓储企业又随之发展起来,各地又陆续恢复和新建了许多专业性的仓储公司。特别是1963年根据中央改革物资管理体制的决定,除我国商业、供销系统外,在物资系统也成立了储运公司。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刚刚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仓储业也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严重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整个国民经济不仅得到了完全的恢复,而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交通运输规模的扩大,仓储企业也迅速增加,许多新型现代化的仓库平地而起。
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需要重新全面规划我国的仓储网络,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经济区划的重新布局使得传统布局网络的问题暴露出来。我国的仓储管理体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散的、隶属于各企业的仓库;二是比较集中的、隶属于各生产或经营鄂门(如商业、物资、粮食、外贸、军队等部门)的仓库。总结我国仓储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第一仓储业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屦变化;第二、生产和流通的规模越大,越要求独立的专业化的仓储企业增加,相应减少企业自有的仓库。这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即经济越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则专业化的仓储企业越多,而企业自有仓库则相对减少,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已经不设仓库。发展集中的专业化仓储企业,即实行行业管理、成立协会或发展第三立仓储业于这种形式会有较大发展,是大势所趋。它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从整个社会看,可以降低仓储费用,节省人力,提高仓储设备利用率。从企业来看,在厂定条件下,也可以收到同样的经济效果。
第二,有利于仓储网点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物流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为商品流通服务。
第三,有利于仓储设备的现代化,提高整个仓储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七、仓储管理的组织机构
一般大、中型仓库的业务职能机构有七个,即计划职能机构、调运职能机构、作业管理职能机构、保管职能机构、技术管理职能机构、设备管理职能机构和财务管理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性质。但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是整个仓储业务流程的一个环节;各职能机构之间是协作关系,一个业务环节的结束,正是另一个业务环节的开始;一个业务职能机构负责整个业务流程的一个方面,而业务流程的另一个方面应由另一个职能机构负责,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各环节之间既不能发生重叠的工作,又不能存在遗漏和无人负责的死角和空白点。要把各个机构和全体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平衡各机构工作的进程,检查各机构工作的成效等等,要求仓库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具有科学管理水平的领导机构。各职能机构的业务分工如下:
(一)计划职能机构
根据公司、用户的业务计划,编制仓库的总的生产计划,如年度吞吐量、库存量、劳动生产率、成本、盈利等计划和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一般的仓库中,计划机构还要平衡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工作进度,根据月份计划规定、调度指挥各职能机构的日常工作。
(二)调运职能机构
根据年度和月份进出库计划,负责安排库外运输。为此,他们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编制月份运输计划,办理委托运输和接收货物等事项。货物入库时,负责接收货物并监督卸货清点,办理交接手续。货物出库时,他们从保管机构接收货物并监督装运,并向承运方办理交付托运手续。为了保证进出库计划的顺利实现,他们有责任预测社会运输的变化情况(时机问题、采用方式),预报货物到、发的具体时间,并向计划机构报告,以便通知其他机构并与之协调。
(三)作业管理职能机构
根据月份进出库计划和预报,准备劳动力和设备,并负责库内的装卸搬运和码垛等一系列作业。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计划性很强,必须按计划进度和作业定额准时完成。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他们必须密切配合调运和保管等各个职能机构工作,降低货损货差率,降低作业成本。
(四)保管职能机构
负责对库存物的数量和质量的保管保养,其具体活动是通过保管员实现的。保管小组的设置和劳动分工,是仓储劳动组织分工的核心,应根据仓库库存物的类别和性质、技术设备条件以及工作量等因素来确定。保管员或保管小组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收货、发货、登账、统计、保管,有时要拆包进行数量和质量验收及分装工作。
(五)技术管理职能机构
该机构的任务是全面规划管理、制定提高仓库技术水平的各项措施,制定货物入库的验收方案。
(1)制定仓库长远技术措施规划,提高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保管保养技术水平。
(2)制定职工技术培训计划,有计划地提高职工各项业务技能。
(3)制定货物验收的技术方案,完善验收设备和工具,加强质量验收,为保管创造有利条件。
(4)做好货物出库的复核检验工作,杜绝差错。
(5)代表存货单位(用户)出证、交涉有关货物质量事故的赔偿伺题。
(六)设备管理职能机构
该机构负责仓储设备、设施的管理。如装卸搬运设备的维修与更新。
(七)财务管理职能机构
该机构负责监督管理资金的运动过程。除中转仓库外,其他仓库不支付和托收贷款。
八、商品的入出库业务管理
(一)商品入出库作业的特点
仓库的技术作业过程与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过程相比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业过程不连续
仓库的技术作业过程,从入库到出库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间断进行的。这是因为各个作业环节不是密切衔接的,各个作业环节之间存在着间歇。如整车接运的货物卸车后往往不能马上验收(交货单末到,单证不齐不能验收),而需要一段待验时间;货物入库后,不是立即就出库,而要有一段在库保管时间;货物分拣包装完毕,需要有一段待运时间等等。这与生产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显然是不同的。
2.作业量不均衡
仓库每天发生的作业量有很大的差别,各月之间的作业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日、月作业量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仓库入库作业和出库作业在时间上的不均衡(不确定)和批量大小不等造成的。具体表现为集中封库而分散出库,分批到库而集中出库。环节上忙闲不均,时间上时紧时松。
3、作业对象复杂
一般生产企业对某中产品的生产,劳动对象比较简单。如生产制造机床,主要劳动对象是各种钢材。而仓库的作业对象是各种物资,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货物要求不同的作业手段、方法和技术,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铁路仓库等综合性仓库。当然也有专用性仓库,劳动对象比较单一,如碘盐仓库。
4,作业范围广泛
仓库的各个作业环节,大部分是在仓库范围内进行的,但也有一部分作业是在仓库以外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接运、配送等,要在生产企业、中转仓库、车站、港口、用户指定地点进行,其范围相当广泛。
仓库技术作业的上述特点,对仓储设施的规划、配置、运用与管理,对生产人员的定编、劳动组织与考核,对作业计划、作业方式与方法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它给合理组织仓库技术作业过程带来很多困难与不便,高级仓储管理人员要掌握这些矛盾及其规律,充分发挥各职能环节的作用,提高时空效益。
(二)商品入出库作业的流程
仓储作业过程是仓库以入库、保管、出库为中心的一系列作业阶段和作业环节的总称,包括实物流过程和信息流过程两个方面。现代仓库内的一般业务和功能如表4—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