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与修订物流标准的对象确定之后,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组成一个人数适宜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组。
2.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
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充分的试验验证基础上,工作组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研究,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
3.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标准送审稿和标准编制说明
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人员意见,并对各方面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积极采纳合理的意见,协商调整,最后确定标准送审稿和标准编制说明。
4.审查标准送审稿,编制标准报批稿
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全面审查,通过后,工作组根据审查意见,编写标准报批稿。
5.标准批准和发布
标准报批稿和报批各种文件准备好后,应根据标准的级别,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送相应的标准化机构审批备案、编号、发布,并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
6.标准的修改、补充和定期复审
为适应科学技术与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和复审。修改程序和制订程序相同。国家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三、物流标准的贯彻和实施
物流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是物流标准化活动中最基本的工作,它贯穿于物流管理的始终。制订的物流标准只有贯彻与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物流标准的实施程序
1.计划
在贯彻与实施标准之前,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拟定标准实施方案,对实施标准的各项工作做出科学安排。
2.准备
为保证物流标准的顺利实施,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3.实施
实施标准就是把标准规定的内容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贯彻与实施标准的方式主要有:
(1)直接贯彻。就是对标准的条文不作任何压缩和补充,原原本本地执行。
(2)压缩贯彻。就是标准贯彻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压缩与部分选用。
(3)补充贯彻。就是当标准的内容比较概括、标准中的指标不能满足需要时,在不违背标准的基本原则下,对标准内容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后贯彻。
(4)配套贯彻。就是在贯彻一些标准时,要制订这些标准的配套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使用方法等指导性技术文件一并贯彻。这样,有利于更全面、更有效地贯彻标准。
4.检查
通过检查验收,找出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继续贯彻实施。如此反复检查几次,就可促进标准的全面贯彻。
5.总结
包括技术上、方法上的总结,以及文件、资料的归纳、整理、立卷、归档,还包括对标准贯彻实施中所发现问题和意见的整理、分析、归类工作。通过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为标准进一步修订、补充作好准备。
(二)企业实施物流标准的注意事项
1.强化标准化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
物流标准化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编制企业物流标准化计划,做好物流标准贯彻实施方案,并加强学习和培训,让有关人员掌握和熟悉标准的内容,不断强化有关人员物流标准化意识。在思想上要变被动贯彻为主动贯彻,增强关心标准贯彻实施的自觉性,充分发挥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人人尽心尽力,人人尽职尽责,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标准化程度。
2,一切按标准执行,一切照程序办事
物流业务活动中有关物流基础性标准和涉及安全、卫生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也是物流标准实施的重点。一方面国家采取政策、法律措施强制推行;另一方面,所有物流企业在运输、包装、搬运中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3.重视物流标准的配套标准的贯彻,充分发挥标准的综合功能
没有标准,就没有控制,没有控制的人、事、物就难于管理,管理的依据是标准,管理的过程就是标准化。物流技术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标准来保证,同时也要靠人来实施,而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质量也要靠一系列标准来保证。所以在贯彻物流技术标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配套标准的贯彻,以形成有机的联系,充分发挥标准的综合功能。
4.组织制订和实施企业标准,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企业在贯彻上级标准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制订和贯彻企业标准,以促进企业物流能力的提高。企业标准在企业中具有强制力,企业应制定经济责任制,使标准的贯彻实施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以保证物流标准的顺利实施。
5.加强监督检查,巩固贯彻实施的成果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监督检查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背标准或不按标准进行操作的行为要严厉处理,不断巩固标准贯彻实施的成果,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修改标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四、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物流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通过制订物流标准规格尺寸来实现物流系统的顺畅衔接,以达到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目的。因此,物流标准化的方法,主要是指制订物流标准的规格尺寸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一)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
物流标准化的基础是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以后,物流系统中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配合协调、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了依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制订的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标准主要有:物流系统的基础模数尺寸为600mmX400mm;物流集装基础模数尺寸为1 200mmX1 000mm,也允许1 200mmX 800mm,1 200mmXl 100 mm。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与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如图5—1所示。
在确定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时,主要考虑对物流系统影响最大而最难改变的输送设备,采用“逆推法”,由输送设备的尺寸来推算最佳的基础模数,同时也考虑到现在已通行的包装模数、已使用的集装设备以及人体可能操作的最大尺寸等因素。
(二)确定物流模数
由于物流标准化的基点是建立在集装基础之上的,为此,应确定物流模数,即确定集装基础模数尺寸。
集装单元基础模数尺寸可以从600 mmX400 mm按倍数系列推导出来,也可以在满足600mmX400 mm的基础模数的前提下,从卡车或大型集装箱的分割系列推导出来。
(三)以分割与组合的方法确定物流系列尺寸
物流模数是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核心,是形成系列化的基础。物流系统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的确定过程是:依据物流模数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尺寸,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作为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这样,就完成了该环节标准系列的确定。
由物流模数体系,可以确定各环节系列尺寸。
§§§第三节商品装卸搬运
一、商品装卸搬运的概念及其作业内容
(一)商品装卸搬运的概念
装卸和搬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界定的:装卸址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将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可以看出,装卸是改变物品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搬运是改变物品空间位置的活动,两者全称为装卸搬运。
在实际操作中,装卸与搬运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因此,在物流科学中并不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别,而是常把它们作为一种活动来对待。
(二)商品装卸搬运作业内容
装卸搬运作业的基本动作包括装车(船)、卸车(船)、入库、堆垛、分拣、备货、出库以及连结上述各项动作的短程输送,是随运输和保管等活动而产生的必要活动。具体来说,装卸搬运主要有以下4种作业内容:
1,商品装货卸货作业
向载货汽车、铁路货车、货船、飞机等运输工具装货以及从这些运输工具上卸货的活动。
2.商品搬运移送
对物品进行短距离的移动活动,包括水平、垂直、斜行搬运或由这几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搬运移送活动,显然,这类作业是改变物品空间位置的作业。
3.堆垛拆垛作业
堆垛是将物品整齐、规则地摆放成货垛的作业活动。拆垛是与堆垛相反的作业活动。
4.分拣配货作业
分拣是在堆垛、拆垛作业之前发生的作业,它是将物品按品种、出入库先后顺序进行分门别类堆放的作业活动。配货是指把物品从所定的位置,按品种、作业先后顺序和发货对象等整理分类所进行的堆放拆垛作业,把分拣出来的物品按规定的配货分类集中起来的作业和以一定的批量移动到一端的分拣场指定位置的作业。
装卸搬运是把物流各环节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作业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装卸搬运的基本功能是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装卸搬运都是影响物流速度和物流费用的重要环节。装卸搬运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是整个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装卸搬运作业的组织,不断提高装卸搬运合理化程度,无疑对提高物流系统整体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搬运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以我国为例,铁路运输的始发和到达的装卸搬运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左右,船运占40%左右;再如,据有关部门对我国生产物流的统计资料显示,机械工厂每生产1吨成品,需进行252吨次的装卸搬运,其成本为加]二成本的15.5%。因此,为了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重视装卸搬运这个重要的物流环节。同时,装卸搬运工具、设施、设备不先进,搬运装卸效率低,物品流转时间就会延长,商品就会破损,就会增大物流成本,从而影响整个物流过程的质量。由于目前我国装卸作业水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野蛮装卸造成包装破损、商品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人工费用居高不下,货物破损率一直很高。而装卸搬运作业时往往需要接触物品,这往往是造成物品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例如袋装水泥纸袋破损和水泥散失主要发生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玻璃、机械、器皿、煤炭等产品在装卸时最容易造成损失。
可见,装卸搬运是构成物流活动的要素之一,是进行物流活动的必要条件,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速度的关键环节。装卸搬运作业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货物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还关系到运输安全、运输设备利用效率。总之,装卸搬运是物品的不同运动阶段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装卸搬运活动才能把物料或货物运动的各个阶段联接成连续的“流”,保证物流正常运行。如果忽视装卸搬运,生产和流通领域轻则发生混乱,重则造成生产经营活动停顿。所以,装卸搬运影响着物流正常运行,决定着物流质量、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效率、效益。
三、商品装卸搬运的特点
装卸搬运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又是流通过程中物流活动的重要内容。归纳起来,装卸搬运与其他物流环节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附属性、伴生性
装卸搬运是物流每一项作业活动开始及结束时必然发生的活动,因而有时常被人忽视,但事实上,装卸搬运总是与其他物流环节密切相关的,是其他物流作业操作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一般而言的“汽车运输”,就实际包含了相随的装卸搬运;仓库中泛指的保管活动,也含有装卸搬运活动。可见,装卸搬运具有伴生性的特点。
(二)保障性、服务性
装卸搬运对其他物流活动有一定的决定性,它影响着其他物流活动的质量和速度。例如,装车不当,会引起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卸放不当,会引起货物在下一阶段运动的困难。许多物流活动在有效的装卸搬运支持下,才能实现高水平,从而保障着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装卸搬运过程中一般不消耗原材料,不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只提供劳务,所以具有服务忭的特点,要求提供安全、可靠、及时的服务。
(三)衔接性、及时性
其他物流活动之间的互相过渡,都是以装卸搬运来衔接,因而,装卸搬运往往成为整个物流“瓶颈”,是物流各功能之间能否形成有机联系和紧密衔接的关键,而这又是—个系统的关键建立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关键看这一衔接是否有效。同时,为了使物流顺利运行,各环节的装卸搬运作业一般都对作业时间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四)均衡性、波动性
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必须与生产活动的节拍一致,因均衡性是生产的基本原则,所以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作业基本上也是均衡的、平稳的、连续的;流通领域的装卸搬运是随车船的到发和货物的出入库而进行的,作业常为突击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对作业波动性的适应能力是流通领域装卸搬运系统的特点之一。
(五)稳定性、多变性
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的作业对象是稳定的,或略有变化但有一定规律,故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具有稳定性。而流通领域的装卸搬运的作业对象是随机的,货物品种、形状、尺寸、重量、体积、包装、性质等千差万别,车型、船型、仓库型式也各不相同。对多变的作业对象的适应能力是流通领域装卸搬运系统的特点。
(六)局部性、社会性
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作业的设备、设施、工艺、管理等涉及的面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内部,故其具有局部性。而流通领域的装卸搬运的诸因素牵涉整个社会,如装卸搬运的收货、发货、车站、港口、货主、收货人等都在变动,因此,设备、设施、工艺、管理、作业标准等都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整体效益。
(七)单纯性、复杂性
生产领域的装卸搬运大多数是单纯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或几何位置,作业比较单纯。流通领域的装卸搬运是与运输、储存紧密衔接的,为了安全和充分利用车船的装载能力与库容,基本上都要进行堆码、满载、加固、计量、检验、分拣等作业,比较复杂,而这些作业又都成为装卸搬运作业的分支或附属作业,对这些分支作业的适应能力也成了流通领域装卸搬运系统的特点之一。
装卸搬运作业的上述特点,对装卸搬运作业组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为有效完成装卸搬运工作,必须根据装卸搬运作业的特点,合理组织装卸搬运作业,不断提高装卸搬运的效率和效益。
四、商品装卸搬运的方式及其作业组织
(一)商品装卸搬运的方式
一般来说,装卸搬运作业的形式可按如下标志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