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
7189900000014

第14章 注重敦煌学的学术背景与学术关联(4)

首都博物馆散藏的敦煌文献,情况与故宫博物院不尽相同。首都博物馆散藏的敦煌文献,过去一直不为学界所知。譬如该馆研究馆员叶渡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撰写《西晋写本〈孝经〉残卷初探》一文(原载《首都博物馆文集》第7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8页,收入《首都博物馆十五周年论文选》,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200~207页),介绍该馆收藏的敦煌出土西晋写本《孝经》,而学界几乎从未留意。郑阿财、朱凤玉伉俪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号称收罗宏富(参阅荣新江《评〈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通讯》第19卷第4期,2000年,649~651页),却未见该文目录。最早收录该文目录的,是关尾史郎先生所编《中国国内、敦煌文献所藏机关および图录、目录类一览(稿)》(原载关尾史郎[代表]《敦煌文献の总合的、学际的研究》,平成12年度新潟大学プロジェクト推进经费[学际的研究プロジェクト]研究成果报告书,2001年,52页,后去“稿”字,收入关尾史郎[代表]《中国国内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の历史学的、文献学的研究》,平成14年度~平成16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2005年,9页)。而最早发现首都博物馆藏有敦煌文献的,是饶宗颐先生。2001年,饶先生去该馆参观,该馆赠给饶先生一册新编《首都博物馆二十周年纪念馆藏精品撷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饶先生从中发现了前述敦煌出土西晋写本《孝经》(参阅饶宗颐《索紞写本〈道德经〉残卷再论》,《首都博物馆丛刊》第17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1~2页)。2002年1月17日和2005年2月25日,经任昉女士推荐(任女士与叶渡先生是同学),我与荣新江先生及其高足余欣氏,受该馆邀请,先后两次去该馆为所藏敦煌文献做鉴定,并合作完成了两份“目录”(即:余欣、王素、荣新江《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首都博物馆丛刊》第18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166~174页;又,荣新江、王素、余欣《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续]》,《首都博物馆丛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26~137页)。但谈到整理、公布,也决非易事。主要原因是,首都博物馆没有从事敦煌文献整理的专门人才。我曾有意帮助该馆整理、公布这批敦煌文献,但苦于无法跨馆申报项目,而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要想将首都博物馆散藏的敦煌文献整理、公布,也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聊以自慰的是,在柴剑虹先生的督促下,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完成《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分类目录》一部,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7年10月正式出版,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散藏的敦煌文献目录首次被该书分类收入,堪称意义重大。至于再接再厉,整理、公布,恐怕还需要一定时间和某种机缘。

三、敦煌学的学术史应进行系统清理

现在强调学术要与国际接轨,因而学术史的清理十分重要。20世纪结束之际,很多学科都对本领域的学术史进行了系统的清理。譬如:英年早逝的沈颂金氏,撰写的《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对简帛学的学术史所做的清理,全面而系统,受到学界的赞赏。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等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对唐史的学术史所做的清理,范围较广,系统较强,也受到学界的好评。而从敦煌学来说,学术史的清理却做得很不够。早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等先生编写的《中国敦煌学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对敦煌学的学术史所做的清理,为条件所限,范围较狭,系统较弱,难免受到学者质疑。当然,对敦煌学的某些专门领域的学术史所做的清理,也是非常不错的。譬如荣新江先生的《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对敦煌学的归义军史的学术史所做的清理,中外兼顾,全面系统,堪称典范。虽然曾有学者私下议论,说书中对个别研究者的论文有所遗漏,但我知道,那是荣新江先生不同意该研究者的观点而有意进行的回避,实际上算不得什么问题。类似《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的论著还有一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对于敦煌学来说,仅有这些针对专门领域的学术史进行系统清理的论著,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近些年来,由于敦煌学的学术史的清理做得很不够,导致原创性研究日益减少,重复性研究日益增多。这种重复性研究主要表现为:不知前贤已有研究,而以为是自我作古,由己原创。这种重复性研究最受国外学者诟病。此外,还有自我重复的。譬如某学者新近发表的《敦煌遗书S.2838〈维摩诘经〉的题记研究》(《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61~67页),与他15年前发表的《从S.2838写经题记看高昌麴氏王朝与敦煌的关系》(《新疆文物》1992年第1期,29~34页),不可避免地会有重复。而关于S.2838《维摩诘经》题记,朱雷先生较早就做过研究(《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原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合辑,1988年,收入《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82~88页),我也曾就其中问题进行过探讨(《关于S.2838号文书的抄写地点》,《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76~79页)。如果已经对该题记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清理,我相信会避免很多重复研究的。

为此,我以为,对于敦煌学的学术史的清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应该予以重视。如果无法组织专门力量,也应委托某个机构,进行这项工作。只有对敦煌学的学术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才能保证敦煌学的继续发展不走弯路。

交叉学科研究

——敦煌学新的增长点

郝春文

郝春文,北京通州人,1955年7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6年同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主要论著有《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著)、《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

从1909年我国学者刊布第一批敦煌资料至今,敦煌学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值此之际,展望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1998年,我曾对这一问题做过分析。现在看来,我当年的主要看法仍然没有过时。因此,本文仅对当年未作深入讨论的交叉学科研究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敦煌学的出现,始自对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文献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语言、文学、民族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理科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回顾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门学科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与此同时,其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在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敦煌学”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一名词主要是指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现在,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已被拓展为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四个方面。随着敦煌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所涉及的学科也增加了,其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也更加鲜明。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将敦煌学称为交叉学科。

但是,敦煌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产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和实质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互相渗透,渗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敦煌学的多学科交叉则只是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这和敦煌学的因地名学特征有关。因为诸多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在敦煌发现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学的特定空间范围,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这门学科不属于敦煌学。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的历史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当然,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的古代历史问题也还仍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样,敦煌学就与历史学产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情况可依此类推。所以,敦煌学是由在敦煌地域空间内交叉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新的学科体系。

于理而论,在敦煌学学科内部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天然的便利,因为该学科就是由在敦煌地域空间内交叉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诸多学科的资料都交叉地保存在敦煌文献中。但长期以来,敦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都很不够。从敦煌学学术史来看,多数研究者和研究成果都停留在地域(敦煌出土的资料)交叉的层面上。各个学科甚至同一学科内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到敦煌文献中寻找自己学科或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资料,并且在各个学科和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史学工作者利用敦煌户籍等资料研究唐代的均田制与户籍法,陆续推出《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均田制新探》、《均田制研究》等专著和一大批论文;利用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地方史资料研究归义军,发表了《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等专著和一大批论文。文学史工作者研究敦煌文学资料,以对变文的研究最为热门,出版了《敦煌变文讲经文辑校》、《敦煌变文选注》、《敦煌变文校注》等;其他如《王梵志诗》、敦煌赋、敦煌话本等都有专著和相关论文问世。医学史工作者整理和研究敦煌医学资料,完成了《敦煌医粹》、《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等专著和相关论文。这类成果都对各自所属学科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大多未能打破学科界限。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些成果和其所属学科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和敦煌学的联系仅仅因为研究者使用了敦煌出土的资料而已。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敦煌学“不是一门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

利用上述分科研究方法对敦煌学所属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

其一,一些文书是复合体,包含了分属不同学科的内容。如《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一书中,收录了部分佛经和道教典籍中的医方。包括S.5598佛经中之“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和P.3230《金光明最胜王经·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中的“洗浴药方”等。按医学学科的分类标准,这些医方当然属于医学的研究资料。从所属学科来看,将其抽出来单独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类医方原本是佛教或道教典籍的有机组成部分,分科研究只研究这类文书的一部分,就忽略甚至割裂了文书的完整性。如果脱离这些医方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研究其医学价值,显然也不利于全面了解这些医方的功用和文化意涵。

其二,敦煌文献就其内容来说虽然涉及许多学科,但这些文献出自同一洞窟,所以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资料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类文书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反映当时民众生活不同侧面的断片。如敦煌文献中保存了90多件写本《论语》,用今天分科的学术眼光观察,这些《论语》当然都是珍贵的经部典籍。但在当时,这些《论语》中却有不少是学生的课本或作业,因而存在不少错误。再如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九九乘法表”等“算书”和“算经”,在今天自然是重要的数学史资料,但在当时也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教材。又如敦煌文献中保存的70多种中医药典籍,其中包括很多医方。这些典籍当然是中医学的重要研究资料。但在当时,其中的很多医方都应该是民众诊治疾病的实用手册。再如敦煌文献中保存的50多件历日,在今天看来是科技史的重要文献,在当时却是人们确定日期和行为的指南。用分学科研究的方式处理以上各类资料,虽然可以凸显该类文献在该学科的价值,也会有意无意地割裂了敦煌文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忽略了这些文献的元初属性和元初功用,这当然也不利于完整、全面地认识敦煌文献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文献的元初属性和元初功用角度来利用这些文献,就可以据之了解当时文化传播的方式、教育情况和民众的生活情况等。

其三,敦煌文献也是当时敦煌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敦煌石窟遗存以及其他敦煌发现物和古遗址统统都是敦煌文化的一部分。敦煌出土文献和敦煌文化遗存是近代学科分类以前的产物,它们作为复合体混杂在一起自有其道理,我们在对这些遗产进行分科整理和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并认真对待敦煌文化遗产的原生形态。如果我们把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资料当作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上把握它,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资料就成为了解当时民众的教育、民俗和社会生活的砖瓦。用这样的眼光来观察敦煌资料,各个学科的所有资料都可以是了解先民社会生活史的资料。

这样看来,交叉学科研究,对敦煌学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不同学科的资料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重视敦煌资料的元初或本质属性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