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7190200000020

第20章 不要说禁忌话,别伤女孩的自尊心(3)

由于女儿认真地练字,她的作业写得越来越整齐。石欢去学校接她时,老师还当面夸奖她写字进步很快。石欢很高兴,对女儿说:“付出就有收获,怎么样,就算将来不能获奖,但是现在写字进步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石欢在自己的教女日记中写下这件事,她在结尾写道:作为家长,不管孩子现在怎么样,我们都要记住,对孩子的进取心,我们一定要抱着鼓励的态度,要给她真诚的赞许和支持的目光。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要向她泼冷水。

“别做白日梦了”也是一些父母打击女孩时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它对青春期女孩的创造性心理会产生很大的“杀伤力”。

张慧从小就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作家。

有一次,她问父亲:“是不是只有大人才能写几十万的书,然后出版?”父亲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意思,就很不在意地说:“当然了,你见过谁家的孩子写过书?”张慧不假思索地说:“我就能!”父亲嘲弄地说:“别做白日梦了!”

父亲的话并没能阻止张慧做“白日梦”,她几乎每天都看许多书,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有字,她就看。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她的第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她高兴地拿着报纸让父亲看。父亲只瞥了一眼,就把报纸扔到了桌子上。对于孩子的成就,父亲感到不值一提,无非是一篇“豆腐块儿”而已。

张慧有点不高兴,她对父亲说:“我一定会成为作家的!”父亲再一次向她发出了警告:“别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好好把你的书念好!”

到了初三,张慧在杂志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父亲这次不像以往那样冰冷了,但也没有鼓励她,他说:“只是一个两千多字的故事而已,仔细看看,写得有点幼稚。”张慧不服气地说:“爸,你不要瞧不起我。我正在写一个长篇小说,已经在网上发表了好几章了,点击率特别高!过不了多久,我的梦想就会实现!”父亲的脸阴沉起来:“我看你是得了妄想症了。你是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别做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次期中考试要是进不了年级前20名,看我怎么收拾你!”张慧撇撇嘴,一脸的不服气。

后来,张慧不断地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散文、诗歌、小说。到了高三,她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络写手。

如果张慧没有坚持做她的“白日梦”并为之奋斗,或者在遭到父亲的蔑视之后,便不再“妄想”,老老实实地读书,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孩子,不要对她的看似荒诞的想法冠以“白日梦”的头衔,向她泼冷水。

恰恰相反,当女孩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如果这种想法有道理、合逻辑,父母就应当让女孩继续想下去,鼓励她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千方百计地为她创造条件,让她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如果女孩的想法好高骛远、不符合实际情况,父母也不要一口否决,要耐心地引导女孩,更正她的想法。

少用否定语言

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如果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许多父母便会感到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从而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未来加以否定。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说出一些否定的话语:“你真是个没用的人!”,“就你现在这个样子,将来肯定没出息,说不定就是个‘啃老族’!”,“你还想有什么作为,那是不可能的!”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这些否定的言语截断了孩子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参与者依照研究人员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测试结束,由裁判选出谁是反应最慢的人。游戏进行时,有一个参与者始终在被裁判指责。

测试结束,总被指责的那个参与者说:“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做起来没什么问题。第一次,我的反应并不慢,但裁判首先向我亮起黄牌,批评我反应不够迅速,接二连三的否定,弄得我压力越来越大,结果错误越来越多,手足无措。”

心理学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过多的否定会让人无所适从,缺乏自信。用句俗语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们不想在否定声中长大”,这是很多青春期女孩的心声。女孩的心灵是脆弱的,她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一句粗暴的、否定的话语,是对女孩心灵的摧残;一句温柔的、肯定的话语,会使女孩信心百倍。

黄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写作文。为了提高她的作文水平,父母给她买了很多作文辅导书,但效果甚微。

一天,黄静闲来无事,突然有了写诗的雅兴。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如何写诗的她,在晚饭后顾不上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写下一首诗——《青春旋律》。

当她兴致勃勃地把这首诗拿给爸爸看时,爸爸大声地朗读了一遍,然后称赞她:“你第一次写诗,就写这么好,真棒!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写出更好的诗和文章!”

第二天,爸爸把这首诗一个字未改地贴到了他为黄静制作的网页上,让登陆她网站的人都能看到黄静的第一首诗。妻子阻拦道:“黄静那也叫诗,别让别人看了笑话,还是免了吧。”爸爸坚持:“这是黄静真实的成长记录,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诗,那些大诗人的第一首诗说不定还赶不上咱们女儿写的呢!”黄静看了网页以后,非常开心:“呵呵,我的诗都可以贴到网上展览了!”

后来,黄静陆续又写了好几首诗。每次,爸爸都要加以评价,当然表扬得多,否定、引导的工作尽量做到“无痕”。在爸爸的肯定声中,黄静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了。她说:“每当自己完成一篇文章,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我就会觉得写作文真是一件快乐、开心又轻松的事情。”

教育专家一再强调父母不可以否定孩子,否则会破坏孩子的人格完整,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否定和藐视,从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他们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暴自弃,导致犯罪。

父母经常否定女孩,会对她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父母讲的话,对她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她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生活中,有的父母动不动就说女孩不懂事、不省心、不听话、没出息……不经意的一两句话,都会给女孩打上烙印,会将她变成了家庭或学校中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她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比如,当女孩读错了一个英语句子,父母说:“你的阅读能力真弱,连这么简单的句子都会读错。”这就等于先给女孩下了个定义,而且是针对她这个人下了结论。而女孩是不自知的,她会从父母的否定中给自己贴上“我的阅读能力很弱”的标签。

如果父母换种说法:“这个句子应该这么读,就对了,你要把舌头放在……记住了吧?”在此,父母针对的是发音方式,是事情,是第三方,而不是孩子这个人。

再如,如果父母发现女孩早恋,不要说:“你真是不学好,小小年纪就学会谈恋爱了,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这是对女孩未来的否定,会让她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

父母应该换种说法说:“到了这个年龄,女孩都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生理需要的表达。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只不过我知道那是个骗局,因为身体成熟了并不代表心理也成熟了。男女谈恋爱的本质目的是婚姻,婚姻要求你的心理必须成熟,否则承担不起家庭的责任。因此,我不反对你们接触,可你一定要知道这只是生理冲动。就像一棵树虽然长高了,却还没有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炼,因此还算不上成材,也没有能力为一个生态系统负责。所以,为了真正的饱满和坚实,只能不断充实自己……”

在教育青春期女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但不要否定女孩,破坏她的正常思维,要尊重和肯定她。如果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女孩就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即使她将来遇到很多风雨和困境,她也不会被摧垮。

不要让女孩为父母的梦想买单

生活中,一些父母总会把自己的伟大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相信:在自己失败的领域,孩子一定能够成功。有的父母太执着于自己的梦想,甚至无法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他们一旦发觉孩子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便开始打击孩子,不断地用言语贬低孩子。既然父母的话像圣旨一样不可违背,那么,孩子就会顺着他们的想法去想,认为自己的确一无是处。孩子长大以后,这些压抑的情绪就会在各方面反映出来,他们在爱情、工作以及同他人的关系中都会受到影响。

有的父母认为,青春期女孩年龄还小,很多事情她都不懂,自己为她做出的选择对她有好处。殊不知,女孩虽然年龄小,但是她也有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女孩为了自己的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