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乐
7201900000001

第1章 步入中国民族器乐的瑰丽殿堂

李西安

当欧洲古典音乐一统天下的形势正在向新崛起的非欧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并存的新格局转化的时候,中国音乐,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新音乐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都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深切关注,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新的多元音乐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这里面,民族器乐又居于非常显赫的位置。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民族器乐能受到国人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呢?是因为它脱离了唱词,更接近人们常说的那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吗?还是因为它与世界各地早已无处不在的小提琴、钢琴等形态迥异,而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呢?无疑,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当我和华夏室内乐团一起去清华、北大向大学生普及民乐,或是去欧洲和北美巡回演出的时候,散场后观众总是把演员们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抢着在古筝上亲手拨几下,也有人抚摸着泥土烧制的埙爱不释手,反复问:“好学吗?”还记得有一次一个黑人小伙子,一手拿着拍扳,一手拿着板鼓键,认认真真地模仿台上的演员,左一下,右一下……虽然这些镜头至令难以忘怀,但在观众们一次次的惊奇、一声声的赞叹中,我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比新鲜、奇特,比超越语言障碍更深层的原因是民族乐器不仅仅是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工具,更是每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每个民族自我表达他们与宇宙、与大自然、与他人对话的方式。

与完善于产业革命时氏,承载着工业文明信息的欧洲交响乐队的乐器不同,产生于农耕时代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每一件古老的中国乐器,都源于自然,取材于自然,体现着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一致。它的每一下弹挑、每一声吟揉,都积淀着久远的华夏文明,展现着独具的风采和神韵。正像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发自肺腑的体会:二胡哪怕只拉出一个音,就和小提琴不一样,就自然而然地带着它那种难以言传的韵味。的确,就像吸取日月精华和大地滋润的千年古树必然留下密密麻麻的千层年轮一样,每一件古老的中国乐器,以至每件乐器所奏出的每一个音,都积淀着上千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中华民族所历经的世事沧桑、喜怒哀乐。

从过去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民族器乐正因为传统的深厚与久远,当它和现代西方文化发生猛烈撞击之后,必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从刘天华的二胡十大名曲到刘文金的《长城随想》,从上世纪50年代彭修文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到80年代谭盾民乐作品音乐会上推出的新型民族室内乐,一辈辈人的努力开创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作为胡琴演奏家和中央民族乐团领导的席强先生,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下了这本专著,我想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他对民乐的执著和热爱,期望能够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和他一起,步入中国民族器乐这座神圣而瑰丽的音乐殿堂。

编者接:本文作者为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