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敬业·爱岗·奉献
7205900000012

第12章 爱岗就是要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1)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知道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总是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他们也很难享受到建功立业的成就感。这种人一见到别人做出了成绩,就会羡慕而嫉妒,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在这些人的眼中,之所以自己没有成就,不是主观不努力而是岗位不适合。但是,即使领导将他们放到某个重要岗位上,他们也只会成天在“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中消磨时光。对于他们而言,什么人生的理想,奋斗的激情,进取的潜能,创造的才智,统统都在舒适安逸中消失殆尽,到头来,只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所谓爱岗,就是要珍惜现在的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对于那些不爱岗的人来讲,实际上就是苟且偷生,敷衍人生,最终浪费自己的生命。

咱们工人有知识——孔祥瑞

孔祥瑞是大家都敬佩的“知识型产业工人”,作为天津港(集团)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高级技师,他先后主持开展技术革新项目150多个,获多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效近9600万元。

他多次放弃了深造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将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将设备故障当作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赢得了“蓝领专家”的美誉。在2008年,他还荣幸地成为天津奥运火炬传递的第一棒。

“谁出力谁得利,谁创新谁得奖”

孔祥瑞的成长成才也是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成果之一。多年来,天津港坚持“谁出力谁得利,谁创新谁得奖”的竞争分配原则,对实用技术成果和先进工艺的发明者、重大课题攻关主持者给予重奖。天津港制定了《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加大了奖励力度,激发了职工技术创新的热情,使职工的发明创造、申请和应用专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天津港共申请专利110项,授权专利68项。集团公司发放奖励专利项目、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活动奖300余万元。通过总结推广职工中挖掘出的窍门、绝技、绝招和体现一流的先进操作法,并以创立者的名字命名进行推广。《孔祥瑞星型操作法》《胡振杰通信电缆公用摸线对号法》被命名为天津市职工操作法,同时《刘维杰吊车节油操作法》《任庆春梯形甩垛法》等一批先进操作法在天津港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

孔祥瑞认为只要努力钻研、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工人同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常带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尽快掌握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性能与操作技术,他每天把有关资料装在书包里,有空就背,背完再到设备前对比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孔祥瑞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了如指掌,对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成为有名的“门机大王”和“排障能手”。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35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如今,身教重于言教的孔祥瑞,不仅自己成为“蓝领专家”,而且还在天津港集团带出了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知识型工人的价值。

咱们工人有知识

2008年9月,天津港煤码头公司的每名工人都领到了一本孔祥瑞主编的《系统设备故障维修技术指南》。多年来,孔祥瑞坚持把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故障现象和维修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并把有关的技术参数和维修经验留给新工人,给设备的管理维修人员和操作司机提供参考资料,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

“以前说‘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是‘咱们工人有知识’,这才能算得上有力量。”孔祥瑞说。现在的每周五下午,孔祥瑞都会组织操作队成员开展“自助餐式培训”,将这一周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授课的老师就是队里的职工,每个人都会讲到自己了解的“疑难病症”。“利用自助餐式培训,我们解决了好多实际问题,大家经过培训掌握了之后,现场发现的问题就越来越少。”

孔祥瑞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和地方多家主要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竺国强

1939年出生的竺国强是浙江新昌人。1957年竺国强新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62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取该校构造地质学研究生。1966年3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普地教研室工作。

1981年6月~1983年6月公派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访问学者。

1982年7月~9月参加该校北极考察队赴挪威进行为期50天的科学考察,为我国首批考察北极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任地质系构造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5月任院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1991年任馆长。1976年任讲师,1986年任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6月作为人才引进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工作,1994年任板块构造研究室主任,1995年9月~1999年7月任地球科学系主任。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年底退休。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科普文章30多篇,2004年加入省科普作家协会,合编(译)《地球科学概论》等5部教材及科普着作。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新昌县位于绍兴市南部,于五代吴越时置县,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新昌全县以低山丘陵和台地为主,澄江和新昌江似“双亲”河哺育着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新昌山清水秀,盛产兔毛、白术和小京生花生,特别是兔毛闻名遐迩,被誉为“长毛兔之乡”。

1939年9月6日,在这山河呜咽、全民怒吼的动荡岁月里,一个男婴于新昌河旁一个普通人家呱呱坠地。在那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民意沸腾,深受坚持抗日民众感染的父母,给男婴起名“国强”,企盼国家尽快摆脱日寇的蹂躏,走向繁荣富强。可是,命运难遂人愿,小国强刚2岁,其父就去世了。自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更艰难的生活。人穷志不短。虽然家里是家徒四壁,但竺国强母亲胸怀“一定要让儿子读书”的坚定信念,婉谢其弟要小国强学做篾匠的提议。她决心起早贪黑,在城隍庙戏院门口摆小摊,卖点香烟、瓜子等,获取微薄小利维持生计。

1951~1954年夏,竺国强就读于新昌县立第一小学和私立南明中学。他懂事早,从小就懂得为母亲分忧。他白天在学校认真读书,晚上就在戏院门口帮母亲卖瓜子。那时一小袋瓜子卖5分钱,卖一袋可赚5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寒风呼啸,许多小朋友或在家烤火玩耍,或随大人去看戏,而竺国强第一次在戏院里提篮叫卖甘蔗,一天辛苦卖下来,与老板结账还要赔一元多钱,为此母子俩抱成一团痛哭了一阵子。母亲不忍心让儿子再去卖,但小国强擦干眼泪坚持要去。他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做到每笔买卖都记账,发货点钱都很细心,再未做赔本的事。

回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求学生涯,竺国强真可谓顺风顺水,一气呵成,中间未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全程享受学校减免费或国家助学金,特别在南京大学读书时,每月还有生活补贴费。竺国强多次动情地说:“没有党的培养,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也不会有我的今天!”当然,求学之路宛若逆水行船,不可能事事随心所愿。1951年,竺国强以全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小学毕业后,一心想报考初级师范学校,以便早日为母亲分担生活重担,只因年龄偏小,个子偏矮而未能如愿。进入私立南明中学后,竺国强仍然过着白天读书,晚上叫卖的生活,还在少先队里当了大队委员,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做好服务工作。因他天资聪颖,勤奋苦学,春秋两级学生一同毕业时仍名列第16位,但仍因年龄小、个子矮而未能如愿考上卫生学校,只好把那个早日自立的愿望尘封在心底。

1954年秋考入新昌中学高中部后,竺国强德智体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而快速的提升,一时成了学校的“名人”。他学习刻苦,成绩大大提高。此外,文学、体育、演戏样样都很出色。他勤于练笔,兼任黑板报采编组组长和“啄木鸟医生”专栏的编辑,并常有美文见诸黑板报,更有《家丑不可外扬》文学小品处女作,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1956年第9期上,继而又发表了《五十五票》,30多年后该文又被《少年文艺》编辑部收编在35年(1953~1988)少年习作选《金色的草地》一书中。作为一个中学生,先后有两篇美文发表在全国名刊上实属鲜见。竺国强读高二时,学校组织一次征文比赛,其主题是“我的理想”。在参赛时,竺国强写出了自己的理想,要想成为五个“家”,即地质学家、业余文学家、业余戏曲家、业余体育家和马列主义思想家。征文得奖了,此后,竺国强走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在五个“家”的理想中,竺国强最向往的是地质学家。说起原因,竺国强回忆1956年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北京地质学院说的一句话让他备受鼓舞。刘少奇称地质勘探队员是“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抗日战争时期,诸暨、新昌一带是诸嵊新宁游击总队从事抗战活动的根据地,百姓都以当一名游击队员为荣耀。抗战胜利后,百姓中仍流传着游击队员的英雄故事,幼小的竺国强受到英雄形象的熏陶。竺国强觉得,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人才,地质勘探队员像游击队员一样,辗转于山水之间,流动性大,工作虽然异常辛苦,但却能为国家找到矿产资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业,于是他立志要成为“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再说新昌的山山水水,丹霞地貌、凝灰岩地貌等奇观都撩拨着一个青年的心,蕴藏山水中的许多谜底都有待揭开。于是,在山水中生根拔节的理想逐渐清晰起来。1957年秋,竺国强报考大学时,12个志愿有10个填的都是地质类专业,结果他如愿以偿考上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地质系,从此,开始了他在地质学科领域的求索之路。

1957年秋~1966年春,竺国强在全国名校南京大学地质系度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求学黄金期,专业知识有了较大的长进。在这头尾10年中,竺国强借助名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在郭令智院士和姚文光、施央申教授等名师教导下,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像山水间一棵幼苗一样深深扎根地质学领域,并日益抽青拔节,为跻身地质学科之林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里,野外实习多。如1958年大办钢铁期间去江西丛山中找矿,1959年开始到安徽宣城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等,经常跋山涉水,出没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吃住条件都较差,竺国强从未叫苦喊累,为1962年顺利完成优秀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紧张的实习之余,竺国强的课余生活依然丰富多彩。他参加过南京大学校话剧团,策划创作了反映地质找矿内容的话剧《鸡头迎阳叫》,经人修改后在江苏戏曲杂志上发表。在该话剧排演中,竺国强忙于剧务,最后成功演出,荣获江苏高校会演一等奖。此后,竺国强课余或工余仍活跃在文艺场所,在成都地质学院工作时改编过电影剧本,演出过《沙家浜》,都得到诸多的喝彩与掌声。体育运动是竺国强数十年一贯生活“课程表”中的一项“必修课”。在南京大学期间,他每周坚持2~3次下操场,一跑就是20圈(8000米),有了年轻时的锻炼功底,而今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常会把学生甩在自己的身后,这对一位古稀老人来说,真是一种奇迹,令人钦佩不已!

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

竺国强的人生黄金期是在成都和杭州两地度过的。1966年3月~1992年6月,竺国强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普通地质教研室从事构造地质的教学工作,1981年6月~1983年6月被公派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访问学者。1984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并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85年5月起任院博物馆副馆长、馆长,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6月作为人才引进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工作,1994年任板块构造研究室主任,1995年9月~1999年7月任地球科学系主任。1998年聘任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年底退休,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直被返聘工作至今。

在教学上,竺国强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出了多门课程,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变质岩构造、区域地质学和普通地质等课程教学工作,是全校性选修课《地球科学概论》的主要授课者之一,为构造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地球物理与构造地质学专题》《高等构造地质学》等课程。浙大在1994级新生实行导师制,他是地科系委派的导师之一。2002年年底后,竺国强除继续给本科生上课外,还担任大庆、胜利、中原、吉林等油田浙大单考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等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工作。竺国强还十分重视对外开展学术交流,1994年我国大洋协会为联合国海底委员会承办海洋地质国际培训班,浙江大学是其中一个主要教学点,他受系领导的委托,与其他三位教师一起承担起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培训学员编写外文教材,亲自讲课,同时还负责整个培训阶段的教学安排和联络、接待工作,深受外单位教师和学员的好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竺国强培养的众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中,已有一大批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在不同岗位挑起大梁,如西藏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札西、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建春、胜利油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学军等。同时他还取得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如“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跨世纪地质专业人才”(与人合作)项目获1997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新体系”(与人合作)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人合编《地球科学概论》教材(1993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