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7206200000020

第20章 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4)

坏了就换,没了再买,库房一大堆坏保护插件,谁都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李泽峰就是觉得这样花钱不正常。下班后,李泽峰把保护插件拿回家研究,里面的集成电路密如蛛网,线路板结构复杂,李泽峰就找来专业仪器一次次地检查,并通过电脑使线路模拟再现,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他终于确认了出现故障的电子元件——而这个小电子元件在市场上的价格仅为0.03元!

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把先导插件、漏电插件、过载插件等各种保护插件所发生故障点都找了出来,而发生故障的电子元件最贵的也就几块钱,仅此一项,企业可以节约几十万元资金,同时减少了由于插件而引起的电气故障。

为了给企业节约资金,在工作中他更是精打细算,不让浪费,每次回收上来的配件,他总想办法派上用场。工作中的他不但用心,而且还肯动脑筋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2007年7月,一条300多米6000V的高压电缆敷设过程中存在漏电现象,来回查了好几次,也没发现有破损处。但用摇表一摇,还是漏电,这可麻烦了,如果替换,不说人力物力,光电缆就几十万元,而且还影响生产。破损处在电缆里面,300多米,怎么找?队员们想了几个办法都失败了。这时李泽峰灵机一动:如果在外施加压力,屏蔽层就能碰到破损处,用万用表可以显示出来,从而找到它。“用橡皮锤敲打电缆外皮,把它打出来!”就这样一米一米地敲打,在打到100米处的时候,万用表的指针动了,破损处找到了,这个难题顺利解决了。

勤学巧练不断带来新成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电气设备“神医”。

每次处理完故障,李泽峰都要把故障可能发生的原因,以及怎么找、怎么处理都写在他的工作日志上面,这也成了新来的员工必看的“教材”。

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时,他却说:“没有秘诀。认真、细心,运用所学的一切知识就可以了。”“不要以为小就看不到眼里。”

坚持自我学习与提高——柳传阳柳传阳是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作业五区813中心站兼职技术负责人、85号站大班采油工。经他改造的站内自产气回收流程技术、边缘井生产流程技术,每年为油田直接创效110万元,节约生产成本70万元。他曾荣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桂冠、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当一名有本领的工人”是柳传阳的理想。16年来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柳传阳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采油技能专家。

1993年柳传阳从辽河油田技工学校地质专业毕业,来到辽河油田成了一名石油工人。在工作中他习惯于积累点滴经验,学习一切他不知道的知识和技术。有一次,初值夜班的柳传阳忽然发现值班室内采暖温度异常。带着疑问,他关掉了采暖炉火启动备用炉。半小时后,经过值班技术人员确认,正是柳传阳的果断决定,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大面积污染和炉子报废的恶性事故发生。

虽然柳传阳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工友们的赞赏,但他的脸上有种火辣辣的感觉,他发誓要练就一身真本领,这样就能自己解决技术难题了。从此柳传阳更加刻苦地学习,经常到凌晨才肯上床休息。付出的努力总有回报,柳传阳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先后被评为辽河油田“技术标兵”“青工油水井分析能手”“首席技工”等。2004年,他更是以优异的技能被企业破格晋升为工人技师,又受聘为“辽河油田公司技能专家”。2005年柳传阳针对边缘井开采费电、耗人工的难题,成功地实施了改造边缘井生产流程技术。此项革新年节省电量60万千瓦时,节约人工费用10万元。柳传阳创造发明的“倒流程加盘根法”“气窜油井及时发现法”“自行处理冻堵管线法”等一系列工艺,经作业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他撰写的《超稠油放喷井管理制度》《超稠油放喷井接力泵管理制度》《超稠油掺稀油管理制度》等论文,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出显着作用。

柳传阳坚持自我学习与提高,同时也非常重视培训人才。多年来他累计培养油田公司技术能手5人,培养厂级技术能手16人。2006年作业区举行了“小练兵、大比武”技术竞赛,柳传阳获得个人第一名,他所在的813中心站一举取得团体第一名,获得辽河油田公司“学习型班站”“优秀班站”等荣誉称号。

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于1835年诞生在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出生不久,家道没落,全家迁移到密苏里州的汉尼巴尔镇。

他父亲是一名律师,因为汉尼伯镇只是个边区的偏僻乡镇,收入少,无法维持家庭开销,便试着开店、养驴、养蚕、搞土地买卖,却没有赚到一分钱。贫穷和焦虑使他的脾气暴躁,寡言少语,但他宁可变卖家物,也不愿欠债,镇上的居民都很尊敬他。

马克·吐温在学校里是一个调皮捣蛋、难以管教的孩子,学习成绩很糟。11岁那年,父亲病逝,他不得不离开学校,靠打工养活自己,从此再也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他说:“我不喜欢听从别人的意志来读书。我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他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是自学,在工作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离开学校以后,他到报社印刷厂当排字工,老板不给工资,但供应他吃、住和服装。他穿着破旧而不合身的衣服,吃着粗粝而少得可怜的食物,晚上睡在冰冷的地板上,还要整天站着拣字、排字,十分劳累。他真想离开这里,但想到母亲期望的目光,又忍了下来。

他慢慢发现,排字工作原来很神奇,一个个字母排列起来,就成了一篇篇文章,有新闻,有评论,还有小说,读起来很有趣。他一边排字一边阅读,工作变得不那么单调乏味了。他感悟到: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也可以获取不少乐趣。

此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舵手,参过军,经营过矿业。不管到哪里,他都坚持阅读书籍、报刊,慢慢地培养了写作的兴趣。最后,他在当新闻记者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1865年,他写的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获得巨大成功,读者都公认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幽默大师。

他的作品多半取材于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密西西比河上》以早年的舵手生活为题材,《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都以密西西比河及河边小镇为背景,《艰难岁月》反映他在西部的生活经历。

从小勤奋好学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小林多喜二

1903年,小林多喜二出生于日本秋田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小林多喜二4岁的时候,一家人迁到北海道的港口小樽,投靠在那里开面包作坊的伯父,勉强维持生活。

8岁的时候,小林多喜二上学了。由于家里帮手不够,小林多喜二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参加劳动。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他总在兜里放着一本书,干活空暇中便拿出来看。对于小林多喜二来说,每天晚上是最宝贵的时间。他总是胡乱扒几口晚饭,便钻到自己的小房间里去读书。因为善于利用时间,小林多喜二的成绩总是班里最好的。

由于读书太投入,小林多喜二还闹出过不少笑话。一天早晨,小林多喜二起床要去上学,他一边穿衣服一边背诵文章。他脑子里只有学习,根本顾不上别的,结果他穿上了姐姐的一件上衣,而且裤子也穿反了。上学的路上,小林多喜二一边走还不时地拿出书来看,所以自己一点都没有察觉。小林多喜二一进教室,便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小林多喜二,你今天怎么穿成这个样子!赶时髦吗?”小林多喜二这才往自己身上看,一看也被自己穿出的“奇装异服”逗乐了。

小学毕业后,小林多喜二在伯父的资助下进了商业学校。商业学校的课程相对自由些,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向学生们开放。喜欢读书的小林多喜二每天除了上课便是扎在图书馆里。这段时间他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高尔基、陀斯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等人的着作。读的书多了,小林多喜二便开始自己学着写东西。当时教他们国文课的川岛老师是个思想进步的文学爱好者。小林多喜二写完文章后便拿去给他看。川岛老师非常喜欢聪明好学的小林多喜二,便将自己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有了老师的指导,小林多喜二练习写作更加刻苦了。他随身带着笔和本子,一有感想便写下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小林多喜二的文章有了很大提高。他的诗作和短篇小说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同学们都喊他“作家小林”。

从商业学校毕业后,小林多喜二被分配到北海道开发银行小樽分行工作。银行里的工作虽然繁琐些,但是薪水不低,而且在别人眼里算是比较体面。然而小林多喜二并没有满足于这份安稳的工作,他想成为一名作家。白天上班,他便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创作。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小林多喜二不断深入到生活中。他到工地、工厂、洗衣房里去,和水泥匠、链条工人、洗衣妇攀谈;到集市上去看商贩们做买卖;到码头上去体验生活。他把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都写入文章中。有一次,为了写一个乞丐,他竟然大冷天跑到火车站连续蹲了几个晚上,结果自己被冻病了。朋友去看望他时,劝他:

“以后别这么傻了,你生病了,躺在床上还能写吗?”小林多喜二却高兴地说:“正好,我现在也需要一个病人的材料,这样就体会更深了。”

就这样,小林多喜二写出了《蟹工船》《腊月》《地下党员》等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