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7206200000007

第7章 挑战自我,在困境中成长(2)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印证。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震。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着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着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实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实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直通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

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究将战胜愚昧。

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只有挑战,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一生中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

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去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此间,玛丽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

居里夫人在此后的研究中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工作。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

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没有钱来支付这笔工作所必需的费用。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做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让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引爆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从残疾儿到奥运会冠军——威尔玛·鲁道夫

田径是运动之母,百米是田径之魂。飞人之战向来是奥运会这项运动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自1928年第9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首次出现了女子田径比赛后,奥运会正式成为女飞人们证明自己的赛场。而当中有一个残疾儿——威尔玛·鲁道夫,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摆脱贫穷的信念,通过艰苦训练,战胜病魔,在田径场上找到了自我,成为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之一。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成名后的威尔玛·鲁道夫在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要引述这段成为她座右铭般的话语。

1940年,威尔玛·鲁道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大家庭之中,早产的她体弱多病。幼年时曾经身患多种疾病,包括肺炎、猩红热以及小儿麻痹症,甚至一度被医生宣判为终身残废。曾经有年的时间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可她偏偏拥有一个看似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别人一样在赛场上飞翔。

为了这个梦想,威尔玛开始了异常艰苦的练习。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她自己扔开支架,试着走路。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经常不是这里就是那里被跌破摔伤,但无论疼痛如何折磨她的身体,她都咬牙坚持着。有了一点进步,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更大进步,因为她要行走,她要奔跑……她能在赛场上奔跑并非奇迹:脱掉铁鞋之后,第一次参加比赛,她跑在最后——远远地落在后面。随后的几年,她参加每一项比赛都是最后一名。

所有人都劝她放弃,但她还是坚持跑着。终于有一天,她跑了一个倒数第二;又有一天,她赢得一项比赛。

此后,胜利不断,直到她能在每一场比赛中都取胜。16岁那一年,威尔玛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虽然威尔玛·鲁道夫在个人项目200米上未能进入决赛。但作为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威尔玛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

在芝加哥举行的第三届泛美运动会上,她又获得4×100米接力赛冠军。

随后她获得了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

在那里,她认识了美国田径教练埃德·坦普尔。坦普尔教练在这个女孩子身上看到了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坚定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才华——这些品质使得这位教练立下志向要培养威尔玛成为“世界头号女飞人”。

在罗马,威尔玛成为第一个在同一届奥运会上连获3枚金牌的创纪录者,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女欧文斯”“黑羚羊”。当威尔玛·鲁道夫来到罗马参加奥运会的时候,人们不仅被她修长的双腿、优美的跑姿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她不久前曾在美国锦标赛上以22秒9的成绩创造了200米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00米“25秒大关”的女运动员。因此被认为是这次短跑金牌的主要竞争者。

这样的突破也令威尔玛信心大增,在奥运会上。她的竞技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还一人独得3枚金牌。

她参加了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的比赛。在100米半决赛中,她以11秒3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之后在决赛中又以3秒优势赢得胜利。当她以11秒18第一个撞线后,掌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为她喝彩,齐声欢呼着这个美国姑娘的名字:由于顺风,她的成绩没能被承认为正式世界纪录。

三天后,她轻松赢得200米比赛的胜利。最后的4×100米接力,她帮助美国队在半决赛中就将世界纪录改写为44秒4,并在决赛中得到了她的第三块奥运金牌。这天,她作为第一个在同一届奥运会上连获3枚金牌的创纪录者而载入史册。这些胜利使得人们称她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

坚持到底,永远别停下来——哈兰·山德士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的每个城市,我们都会常常看到一个老人的笑脸,花白的胡须,白色的西装,黑色的眼镜,永远都是这个打扮,就是这个笑容,恐怕是世界上最着名、最昂贵的笑容了,因为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着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标志——哈兰·山德士上校,当然也是这个着名品牌的创造者,今天我们在肯德基吃的炸鸡,就是山德士发明的。从最初的街边小店,到今天的食品帝国,山德士走过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创业之路。

他的一生经历,真可以说是一部美国人的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英雄传奇。

山德士于1890年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亨利维尔城。6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外出做工。在8岁那年,他已能做出各种美国口味的菜肴。12岁那年哈兰就去当农场工人。以后,他当过有轨电车售票员,还曾到古巴去当过兵。不久,回到美国,又度过了38个年头漫长的坎坷岁月。

在那些年月里,他先后当过铁路司炉工、铁路路段道工、保险代理商、汽船推销员、煤气灯制造工和轮胎推销员等。最后在肯塔基州考平城煤气服务站当操作工。这最后一个职业,给他带来了事业成功的转机:为了弥补煤气服务站收入的不足,他试着在公路边办了个小吃铺,专给肚饿的过路旅客供应小吃。这一回运气不差,没过几年,他的小吃铺竟然扩展成了一家远近闻名的餐厅。

这时,山德士感到应该考虑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满足那些特定顾客们的需要,让他们在半小时内就能吃上可口的炸鸡。这个问题直到1939年他才找到答案。那年他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台加压蒸煮器,经过加工改装,终于在8分钟之内用那台蒸煮器炸出原汁原味的鸡块来。他把那种炸鸡称之为“肯塔基家乡鸡”,以区别于其他餐厅的南方炸鸡。不久,他的餐厅又扩展成了一家拥有142个座位并设有停车场的大型餐厅,其资产总值达16.4万美元。

谁知就在1950年六、七月间,山德士餐厅厄运临头:那就是坐落在两条公路之间的这家餐厅被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绕过,餐厅的位置偏远,因而营业一蹶不振,山德士负债累累,不得不变卖餐厅器物以抵偿债务。面临只能依靠每月105美元的社会救济金的生活困境,山德士并没有气馁。1956年,已66岁的他,决心外出开创新局面。

山德士的绝招就是炸肯塔基家乡鸡。那年,他将一桶装有50磅重的调料,连同那台心爱的、经过加工改装的蒸煮器一起装上他的1946年型福特汽车,然后向公路驶去。

身穿白色西装,打着黑色蝴蝶结,一身南方绅士打扮的白发上校停在每一家饭店门口,从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兜售炸鸡秘方,要求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炸鸡,就卖给他们特许权,提供作料,并教他们炸制方法。

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饭店老板甚至觉得听这个怪老头胡诌简直是浪费时间。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自此之后,在山德士的坚持之下,他的想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1952年,盐湖城第一家被授权经营的肯德基餐厅建立,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紧接着,让更多的人惊讶的是,山德士的业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短短5年内,他在美国及加拿大已发展了400家连锁店……为了答谢这位肯德基快餐厅创建人和不倦的开拓者在对肯塔基州烹饪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个州的州长特地给他构思出了“山德士上校”这个受人崇敬的称呼。

在大家的眼中,山德士应该好好歇歇了,但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又开始了另一项工作——担任“肯德基”的发言人,广泛进行宣传。就在他以90岁高龄辞世前不久,每年还要做长达25万公里的旅行,四处推销肯德基炸鸡。

他的年龄和财富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工作的热诚,仍然孜孜不倦地经营着他的事业。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还那样勤奋地工作时,山德士回答说:“人们因闲散而生锈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闲散而生锈过,我会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