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7206200000006

第6章 挑战自我,在困境中成长(1)

人生是个大舞台。生活在这个舞台之中,有顺利和成功,有挫折和失败,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同问题的挑战。在你为理想奋斗的时候,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在你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者的时候,挑战总是不请自来,而且是波涛汹涌般而来,让你措手不及、无法应对。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迎难而上,横眉冷对困难的狞笑。挑战自我,不断在困境中成长,最终走向成功!

靠自己的一双手打拼挣扎——曾宪梓

1934年,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离家到泰国谋生。在曾宪梓4岁时,父亲因患糖尿病去世了。1963年,曾宪梓离开广州取道香港前往泰国与亲友团聚,1968年举家移居香港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香港永远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做发财的美梦,然而,真正能发财的人却是凤毛麟角。生产领带对曾宪梓来说都还只是个梦想。当时他的手中只有6000港元,这是他所有的财产,全家老小全凭这些钱来维持生活。

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厂房,曾宪梓只好因陋就简,把租住的房间作为厂房,买一把剪刀,买一台缝纫机,开始缝制领带,他的“一人工厂”就这样诞生了。他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他得到的利润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曾宪梓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打拼挣扎,一分钱、一毛钱、一元钱地积累,终于创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破茧成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着欣喜也有着苦难。在创业的漫漫过程中,曾宪梓所要面临的困难和坎坷是可想而知的。

万事开头难。当第一批领带制作完成之后,曾宪梓自己背着他的领带盒,四处推销。一开始,曾宪梓奔波多时都没人买他的领带。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把他的报价一压再压,简直让曾宪梓无利可图,曾宪梓不愿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他看。相比之下,曾宪梓所做的领带相形见绌,他的领带用料较差、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上不了柜台。曾宪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吃一堑,长一智”,6000元“学费”虽付之东流,却买来一个教训——之前,他一直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领带,会比较容易进入市场,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只有精品才能打开市场。

曾宪梓没有气馁,他毫不犹豫地把耗费大量心血的产品,低价卖给了街头地摊的商贩,然后从商店里买回一些外国名牌领带,一一拆开,琢磨用料、裁剪、造型、花色……他还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领带花色品种的新潮流、新趋向。

最后,曾宪梓买了一批法国面料,按照外国名牌领带的样式,精心设计制作了4条新领带。他把自己做的领带和几条外国名牌领带混摆在一起,请一位领带行家鉴定。那位行家看来看去,一口咬定这些都是进口产品,他还肯定地说:“香港的领带业我清楚,像这样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质量上乘的领带,只有外国才能生产出来。”

领带的质量受到买家的赞许,但是没有固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曾宪梓只有自己出去推销。

有一天,曾宪梓去推销自己制作的领带。铄石流金,烈日当空,晒得他满头大汗,他拎着两大盒领带,径直走进一家瑞兴百货店,迫不及待地打断老板的谈话,问他要不要领带。瑞兴百货店的老板马上出言不逊地大声吼道:“你进来干什么?出去!出去!滚!”

曾宪梓回到家中,他左思右想,痛定思痛,忽然明白了自己受挫的原因。

第二天下午,他衣装整洁,再一次来到了那家瑞兴百货店,为自己前一天的冒昧,向老板赔不是。老板见他如此诚恳,心里很高兴,就让他留下了4打领带。

果然不出曾宪梓所料,喜讯很快传来,瑞兴百货店的4打领带一销而空。他生产的领带款式新颖、花色独特、做工精细、采用进口面料,而且价格大大低于同等质量的进口领带,很受购买者的欢迎。后来,这个老板成了曾宪梓的忠实客户。

香港的商业信息是最灵通的,从瑞兴百货店传出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大公司、大商店的注意,随之订单也纷至沓来。一时间,竟形成了一股抢购曾宪梓领带的热潮。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曾宪梓立即招募了一批工人,扩大了生产规模,曾宪梓的领带王国就这样成立了。

历经磨难的推销之神——原一平

原一平在23岁那年离开家乡,到东京闯天下。几经波折之后到了明治保险公司。上司和同事根本没有看得起这个身高只有145厘米,体重50公斤的“家伙”,但原一平凭借恒心和毅力迎来了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为日本寿险业赫赫有名的“推销之神”。

在其他行业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原一平是谁,但在日本寿险业,他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日本有近百万的寿险从业人员,其中很多人不知道全日本20家寿险公司总经理的姓名,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原一平。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被乡里公认为无可救药的小太保,最后成为日本保险业连续15年全国业绩第一的“推销之神”,最穷的时候,他连坐公车的钱都没有,可是最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毅力,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1904年,原一平出生于日本长野县。23岁那年,原一平离开家乡,到东京闯天下。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推销,但是碰上了一个骗子,卷走他的保证金和会费就跑了。为此,原一平陷入了困境之中。

1930年3月27日,对于还一事无成的原一平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27岁的原一平揣着自己的简历,走入了明治保险公司的招聘现场。一位刚从美国研习推销术归来的资深专家担任主考官。他瞟了一眼面前这个身高只有145厘米,体重50公斤的“家伙”,抛出一句硬邦邦的话:“你不能胜任。”

原一平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结结巴巴地问:“何……以见得?”

主考官轻蔑地说:“老实对你说吧,推销保险非常困难,你根本不是干这个的料。”

原一平被激怒了,他头一抬:“请问进入贵公司,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每人每月10000元。”

“每个人都能完成这个数字?”

“当然。”

原一平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他一赌气:“既然这样,我也能做到10000元。”

主考官轻蔑地瞪了原一平一眼,发出一阵冷笑。

原一平“斗胆”许下了每月推销10000元的诺言,但并未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勉强当了一名“见习推销员”。没有办公桌,没有薪水,还常被老推销员当“听差”使唤。在最初成为推销员的7个月里,他连一分钱的保险也没拉到,当然也就拿不到分文的薪水。为了省钱,他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晚上睡在公园的长凳上。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原一平退却。他把应聘那天的屈辱,看作是一条鞭子,不断“抽打”自己,整日奔波,拼命工作。为了不使自己有丝毫的松懈,他经常对着镜子,大声对自己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原一平,有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斗志,所有的落魄都是暂时的,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他明白,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地推销保险,他是在推销自己。他要向世人证明:“我是干推销的料。”

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家”徒步上班。一路上,他不断微笑着和擦肩而过的行人打招呼。有一位绅士经常看到他这副快乐的样子,很受感染,便邀请他共进早餐。尽管他饿得要死,但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当得知他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时,绅士便说:“既然你不赏脸和我吃顿饭,我就投你的保好啦!”他终于签下了生命中的第一张保单。更令他惊喜的是,那位绅士是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帮他介绍了不少业务。

从这一天开始,否极泰来,原一平的工作业绩开始直线上升。到年底统计,他在9个月内共实现了16.8万日元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许诺。公司同人顿时对他刮目相看,这时的成功让原一平泪流满面。

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宏伟计划:3年内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纪录,到43岁后连续保持15年全国推销冠军,连续17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

1962年,他被日本政府特别授予“四等旭日小缓勋章”。获得这种荣誉在日本是少有的,连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也羡慕不止,当众慨叹道:

“身为总理大臣的我,只得过五等旭日小缓勋章。”1964年,世界权威机构美国国际协会为表彰他在推销业做出的成就,颁发了全球推销员最高荣誉——学院奖,他是明治保险的终身理事,业内的最高顾问。真正是功成名就了!

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约翰·戈达德

约翰·戈达德是美国探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5岁时,约翰·戈达德拟了一个表格,表上列出了他的梦想清单: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驶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谱一部乐谱;拥有一项发明专利;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为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善款;参观月球……16岁那年,戈达德和父亲到了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项目。20岁时,戈达德已去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潜过水。他还成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到欧洲上空执行了33次作战任务。到了21岁,他已经在21个国家做过旅行。刚满22岁时,他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古墓。同年,他成为洛杉矶探险者俱乐部最年轻的成员,这时他开始计划最渴求的一次探险,也是他早年制定的第1号目标:探索尼罗河。

“我把尼罗河列在清单最前面,因为在我看来,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貌。尼罗河是整个非洲的缩影。尼罗河流域几乎拥有整个非洲所有鸟类、动物、爬虫和昆虫种类,拥有最矮小和最高大的人类,喀土穆和开罗有受过高度教育的、阅历丰富的智者,苏丹有过着半游牧生活的土着。因此,追溯河流全程并研究两岸的人民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挑战。”戈达德说。

风险不言而喻。在考察尼罗河全程的旅程中,戈达德和伙伴遭受了河马的攻击,遭遇疟疾,同狂暴沙漠展开搏斗,驶过了许多危险的湍流险滩,还遇到一个携枪歹徒的追击。但是10个月之后,这3个“尼罗河人”(戈达德自称)胜利地划出了尼罗河口,进入了碧波荡漾的地中海。

戈达德说:“在这次旅途中,我领略了许多东西,关于自身,关于成功的喜悦,关于紧张充实的生活,它给了我去追求另外目标的动力。如果能事先预料所有危险,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走出帐篷。但是经过了一天天的努力,我们终于达到了目标,我想那正是接近生活的方法——把尽可能多的活动、知识、爱和友谊一点一滴地填进生活。”

戈达德按计划逐个地实现自己的目标,59岁时,他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一生中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成员。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戈达德本人有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些经历使我更深切地热爱生活,欣赏一切可能欣赏的东西。”他说,“人们往往在不知道怎样表达巨大的勇气、力量和坚忍性之前就结束了生活。但我发现,当你清醒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那个时刻,你突然发现一个尚未发掘的力量之源,当你把它释放出来,就好比升华了一次灵魂。”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戈达德是凭借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

都变成了现实,他微笑着回答:“我只是让心灵先到那个地方,随后浑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罢了,很简单。”

戈达德说道:“我不愿意过墨守成规的生活,我希望不断挑战极限,就像雄鹰一样。通这些经验,我感受到了付诸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很多人在不知道伟大的勇气和忍耐是什么的情况下,走完了一生。但正是在死亡这个极限情况下,人们会突然明白潜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力量。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想想如果我再多活一年,我会做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做的事情,不要拖延,现在就行动吧。”

挑战无极限,要勇敢去尝试——本杰明·富兰克林

在10岁时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着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他常常在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后,到印刷厂的图书室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时看得入迷,不知道夜幕降临,焦急的母亲来工厂找他,他才回家。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

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他开始了电学的研究。

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当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在一次实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实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