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而后,人心有所敬畏,而不敢越乎模范,窃思清真之所名教,浮慕其名而不切究其实,则教失;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则教混。所谓清者,澡身浴德,洗心涤虑,聚族类而洁之,渣滓去而清光大采。所谓真者,不混于佛,不混于道,不混于杨墨之为我兼爱,云雾消而天真自见。凡在教门者,谁不心领神会而首肯也。略作小序,以俟后之君子较正焉。施财姓名,另有碑志。
南辛庄邑庠生尚联奎撰文
金毓泉敬书
山东济南“重修西关清真南大寺碑记”民国三年(1914年)
该碑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记载马龙标等重修清真南大寺始末。碑高186厘米,宽126厘米。现立于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大门邦克楼北侧。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西关南大寺由来久矣。自唐入中原,创建于济南城内,嗣移于西关,历宋元至明。弘治年间,重修一次,延及前清,欣逢民国,盖数百年来,煌煌古寺也。吾教之聚此土者,莫不每日进寺沐浴,以为朝拜真主之天房,其殿宇之崇隆,地基之高厚,有俯瞰一切之势,为山左清真寺之冠。至于头门、二门均各有楼,可以望远。中有甬路,围以石栏,如云衢马。由头门而望大殿,一层高一层,如登天然,深合吾人每日之在寺朝拜主圣,跪诵天经,日积功课,优入天堂,得古人登高自卑之义也。然历时既久,风雨剥蚀,地基凹凸,墙宇倾圮,甚非修真养性之所宜也,民国三年春,上将马公教中伟人也,慷慨好义,自京归里,见大门墙垣倾颓,规模狭小,不足以壮观瞻而宏教育也,爰与众绅商议修葺,慨然捐巨款,以为之倡,而众绅均赞成,踊跃乐助,于是鸠工庀材,相其形势。佥谓譬如人身,以首为最要,冠冕堂皇,人必见而起敬,何况一寺之大乎!遂将大门拆卸改修台基加高三尺,下围以青石,上盖以砖楼,浑金璞玉,矗立巍然,左右排列两翼门,如鸟之有翼焉。中间甬道展宽,栏杆铺以玉石,院宇为之廓清,局势为之宏敞。二门台阶,其地本高,因其旧制,加以修补,饰以丹青,遂焕然一新,合大殿而俨然三台焉。初以为其功浩大,非经年累月难以告成,谁知不三阅月而工竣,里人以为非马公上将倡此美意,捐以巨资,俾众乐施,集腋成裘,吾人曷克,朝夕聚于斯,念于斯,礼于斯,睹轮奂之翚辉,欣传道之得所哉!虽始终厥事监修,督工里外绅耆之力不少,古人云:无财不可以为。悦其成速工坚,繄谁之刀,归之马公,马公不以为能归之众绅,众绅不以为功,此盖真主之大能相助始克,如此神速成此巨观也。五时朝拜之暇,南望泰山阙里,遥为对峙,庶几相并千古。其东则虎泉龙洞,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北门有大舜田、铁公祠,古人之遗泽流风,犹有存者。西望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其源之大且深,而出于昆仑山,与吾祖国之相近,源远流长,来自西方,然后知圣人之教泽流传于中土者,正宜增修朝房,以为怀圣之纪念,而非徒侈为美观已也。乃叙巅末,勒诸贞珉,并附载监修以及捐输者姓氏志诸碑阴,以为后起者劝碑,永垂不朽云,是为记。
河南开封文殊寺碑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文殊寺街清真寺位于开封鼓楼东北今文化街上,明初此处是信国公汤和住宅,后汤和住南京,晚年迁往原籍,遂在开封废宅旧基上建文殊寺。天顺元年(1457年)水灾后,文殊寺废圮。随着回民增多,明成化年间又在废址上重建,并于万历年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易大改小,东至街中,西至书店街。以后又多次童修。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怀玉在北厢房檐下立有石碑一座,述及该寺历史,但创自唐朝等语均出自传说,碑文如下:
河南汴梁省城鼓楼迤东北文书(殊)寺街旧有清真寺一座,创自唐朝。历宋、元、明各朝,至万历年重修一次。至崇祯十八年被水淹没,塌坍不堪。至清顺治六年重新修建,易大为小,戊戌年九月下旬落成云。
河南郑州北大寺“重修清真寺映壁墙记”清雍正三年(1725年)
郑州北大清真寺历史悠久,位于火车站附近的管城区,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占地14亩。寺内保存有清代以来碑碣多块,此为嵌于大殿前南侧墙壁的雍正年(1997年复制)碑。
清真寺之有映壁其来旧矣,所以蔽内外观瞻也,久历年风雨圮坏。乡老牧大定目睹心侧,约合李马二姓各输己资共成善举,移旧址于寺东,去东界三尺五寸,廊其旧规从未修理,数日而告竣,以壮大观,焕然一新。特勒贞珉一以示善举,不可不传世。以尔墙东北尚有三尺五寸,后人不得沉没云,是为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五月六日
河南郑州北大寺“重修后窑殿碑记”清嘉庆七年(1802年)
此嘉庆七年(1802年)捐资修寺碑现立于郑州清真北大寺望月楼前。碑额刻有阿文“台斯米”,环以云龙石刻。碑阳为碑记正文,碑阴为捐资人名录,但大部分字迹模糊难辨。
……为善乐地碑志无传未详之始,寺内大殿二……
嘉庆七岁次壬戌嘉平月上浣
河南郑州北大寺“重修望月楼碑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此碑现立于郑州清真北大寺望月楼前。碑额阳面刻有“赞善题名”四字,阴面刻有“万善同归”四字。碑阳部分及碑阴全部均刻录捐款人名录,现略去。
望月楼者,斋月望月之所也,未审创自何年,日久损坏,教众目睹心侧,欲修者久。丁亥岁,教众等坐寺谋重修事,佥曰:“工程浩大非强有力者不能胜其任也。”时有铭三沙老师慎玉、马老师暨总管绍楠、马老夫子曰:“欲兴巨工,必求惯于修工之人不有古钧。马老师维勤公,前设教吾郑,曾兴工两次:首北陪殿,次南讲堂。今斯举也殆惟此公可任欤!”众皆翕然称善。于是共具关书修聘礼延请。马老师辱监甫,下车数日,即同师长首事等邀众谋动工事,众心欢悦,各捐资财共若干金,以预修工事。工始于丁亥岁终,于戊子年越两寒暑而工告竣。佥曰:“斯举也虽属众人之力,而要其克勤于始弗懈于终,则我马老师之功居多也。”而马老师则曰:“不有君等,仆其束手无策矣,仆何敢言功哉。仰吾闻之,谋之者人也,成之者主也。苟无主命,虽有人谋不成焉。仆可功之有?”众皆唯唯。勒石之日,命予为之,予自惟固陋愧无以应,不获已,爰博之,绍楠马老夫子幸蒙指示用,述其巅末,以誌不忘云。
湖北重建谷城清真寺碑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此碑现存谷城清真寺内,碑高229厘米,宽86厘米。捐资修寺者中有不少为回族官员,可见当年在甘青爆发的西北苏四十三起义对这里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同时,也可从中了解清政府的伊斯兰教政策对不同地区穆斯林有不同的实施策略。
城邑东南隅,旧有清真寺,其由来始自马姓起,历有年矣。本规模狭隘,寺门北向与正殿相左,且房屋坍塌,环堵萧然。久欲阔旧址,高殿宇,改朝对,缘一木难撑,有志未遂也。丙申岁,肃宁哈公自大同都督调授兹土,每遇骏奔对越之际,少长咸集,见断椽颓垣,不胜减色。因群动善念,与原任司厅马君又福者计议,各输己财,增其旧制,重修殿宇。是以哈公捐俸,马君乐输,众姓量力资助。爰谋之寺傍之家,求让基址,不惟慨然允从,抑且价廉费省,遂得地势开展,寺门东向。无如工程浩大,人烟落落,捐资无多,仅修大概。赖钱文学、火自明、马又福、马大才诸君不惮劳苦,四方劝捐,竭尽精力。数年经营,始得大殿二间、廊屋数椽方能告成。虽无画栋雕梁之美,而朴素浑竖,殿宇巍峨。焕然改观者,固赖总镇哈公鼓励振兴,亦何莫非钱、马诸君之力。谨将捐资多寡及寺基四至敬刻于后,以志千古不朽云。寺基四至:东至官街为界,西至张姓地基为界,南至李姓地基为界,北至官街为界。东西各长二十二弓,南北各宽二十六弓。
钦命镇守湖北襄郧安等处地方总镇都督府加三级哈讳攀凤捐银六十五两
钦命镇守云南临元等处地方总镇都督府功加三级陈讳大缓捐银二十二两
钦命镇守直隶正定等处地方总镇都督府世袭子爵陈讳大用捐银十两
巡抚湖北部院标左营参府管中军事功加一等马讳定捐银十两
署湖北襄阳府谷城县知县事试用州牧加一级邱讳得孚捐银十两
湖北襄阳城守营中军守府候制都阃府加一级蒋讳攀龙捐银五两
吏部候选左堂买讳盘石捐银二十两
原任云南总督部堂标左营部厅署本营守府事李讳玉琦捐银二两
巡抚湖北部院标左营左部厅马讳中俊捐银二两
原任湖北襄阳镇标左营右司厅马讳又福捐钱二十五千
直隶督标左营原任高阳泛司厅佟讳国隆捐钱六百
广东肇庆府四会县左堂加一级雷讳壮捐钱二千
原任山西忻州静乐县娄烦巡检王讳之镜捐银二两
例诰登士郎马家讳家风子按察司照磨廷标捐钱四千
湖北郧西县红岩西寺碑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此碑立于该县湖北回族乡红岩清真西寺内,记载了1843年重建清真寺的情况。郧西县所存几块碑文中,所记捐资者钱数均只记数字,未写计钱单位。根据当时常用计量单位,所捐钱单位应为“文”或“串”。
主圣曰:西西者,尊之辞也。欲尊焉,而无尊之实,爰可乎。惟红岩保内西社众姓人等,朝夕乾惕,祀事莫忒,悉何为而处其间乎。是以保内众姓聚会,各捐资财崇置地土,以为礼拜之基之所。出卖地土者,马兴太焉,正坐落土名礼拜寺坎下。东至小水渠,南至三岔,西至小路斜下,北至土坎斜过分。小渠地价钱五十六千文,地粮一升。众姓所捐资财,先尽地价清结,余尽在补修工费,重修寺院,以为悠远之。尤諆偕偕吉蠲,其职是用敬享享以骍骍牺,则主自应人思,贻尔福寿无疆。绵绵翼翼,春秋非懈,竭诚礼拜则有凭依,有可对越,而人则必致于斯始无憾也。勒石刻铭留流后世,有所矜式之意云。
湖北重建房县清真寺碑清光绪六年(1880年)
此碑立于1880年,高162厘米,宽62厘米,现存房县清真寺内。
盖闻修道谓之教。道也者,人人所共,由即当修也。如我清真寺,其道传至开天古圣,其教来自大唐西域。千其年来,无人不知此教,无地不传此教。姑无论为汉教、为回教,教不同而修之道则无不同。人虽殊乎畛域,教无分于彼此。原来云:天下之教门,皆宜修天下之清真寺,凡以各敬其主耳。房邑清真寺,创自嘉庆年间,地势既窄狭,房宇亦形隘小,每值朝拜之期,众乡齐集,逼仄不能容。兼因代远年湮,栋宇摧折,久欲鸠工兴修,奈此地同教甚少,难以筹款。幸光绪二年,大总戎焦公城守分府,闻公先后荣镇斯土,捐廉倡首,并劝本地及来往教亲解囊相助,督率兴修。大其规模,新其门庭,楼阁高耸,墙宇竣整。除寺傍添买基地一段外,复余款五十金。由寺中董事马复顺、双盛转交分府闻经管生息,以作寺中每延师公养,不得因别事动用,庶可永远长久。是向之欲为而未能者,今则一朝而落成焉。为非二公之力欤?当工程告竣,爰立碑石,流芳永远。是为序。
大清光绪六年仲夏月中浣吉日立
湖北郧西县西川清真寺碑清光绪七年(1881年)
此碑为光绪七年(1881年)西川清真寺重修竣工后建立的两块碑碣之一。在礼拜殿南墙角处,为郧西各地回民捐资纪念碑;而设于北墙角的本碑,高130厘米,宽45厘米,碑额题有“皇清万岁”“万古流芳”八字,为西川当地回民捐资纪念碑,碑文内容比前一块碑更为详尽。原碑各捐款人、数书写很不规范,现系整理,仍可能有误。
尝闻夫混沌初分,乾坤始奠,其间不无彼此之殊。嗣后佛老选兴,虚无寂灭者盈世。贻害当时,流毒后世,各教由是而环至。宋世而程朱并起,儒教燔炽,虽人窥其际究其所,从来概不如清真之巍巍也。肇至三皇,启秘神圣,迨至唐室,其所由来也久矣。唐至贞观,西域有真人出。名穆罕默德,认主独一,教门无二,独操群圣之统,普传于世。各修清真寺,以为朝宗之所。爰普天下之率众教者,无不一道同风,兹因我竟敢有异乎?于是于乾隆年间,阖社商议修寺一所,庶几七日五事有所归依。迄今代远年延,无不废兴之虑。不料同治年间,盗贼蜂起,旧址被匪焚化,无所朝宗,阖社愁惨。以为工程浩大,难襄厥举,众有望洋之叹,谁举慷慨之心。于是邀合各方人等,商议废兴之举。佥曰:已废之余旧址难以复兴,不如迁移为佳。其间魏秉钺挺身独出,竟将己名下赫梁善地仗义施舍,以作社基、阿訇费用之资。其界东至大河,西至买肥根基,南至小路,北至朳畔为界,众议始定。殆需资浩繁,恐穷乡僻壤欲腋成裘不亦难乎。适值年丰岁稔、阖境慷慨之士,无不共襄厥事,踊跳称善,共输版筑之费,从兹百堵皆兴。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今值告竣之日,恐其淹没弗彰,故刊于石,以志永垂不朽云云。
本社文童魏秉彝撰并书
经理监修总首人
湖北郧西县捐资重修西川清真寺碑清光绪七年(1881年)
西川清真寺位于该县湖北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同治时期。后由本坊回民魏秉钺率先捐地,又出面集资,几经努力,于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清真寺竣工,并立碑石两块。此为两碑碣之一,现存礼拜殿外南墙角处,高136厘米,宽69厘米,为郧西各地回民捐资纪念碑,碑额有“皇清万岁”“千秋昭然”八字。另有一块西川当地回民捐资纪念碑。
尝思莫为之前,虽盛弗继;莫为之后,虽美弗彰。盖敝境之有清真寺,由来久矣。历代以来,虽敢有废兴之举。不意于同治年间,盗贼蜂起,匪寇蚁聚,致有焚化之患。以致七日失所,五事无凭。欲重新建修,奈方小力弱,难襄盛举。爰邀众商议,只得普化外方。幸遇慷慨之士,一诺无辞,乐输恐后,捐资财赞襄盛事。今值功成竣,特刊铭于石,回志永垂不朽云云。
本社文童魏秉彝撰并书
湖北“建修郧郡清真寺碑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
此系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郧西清真寺所立之碑,高211厘米,宽80厘米,现存城关清真寺内。碑额刻有“永垂千古”四字。
尝闻古云:莫为之后,虽美弗彰;莫为之前,虽盛弗传。自唐以迄于今,前人建造而后人继,结构垂成,流传勿替。距久而风雨飘摇,墙垣殿宇两楹,形势渐致倾颓。况人户多窭,不无离心离德。致于寺内规条,尚可问乎?吾等目击胡忍废弛噫,特患无人倡率修理。今幸军门大人马公倡兴重建,成千古岁时之盛名。认主独一,风行渐化,将寺中规模条分缕细,并制备各项所用器具及讲身做,引诱一方穆民是训是行,仰恳主圣慈悯举意。会商众穆民,择公正乡老驰赴各方劝输。乃承众亲不惜锦囊之资,各方捐助。一面择吉兴工,委员率众监匠绳墨,人民踊跃共效趋跄,竟将寺宇大殿、讲堂、客厅、抱厅、卷蓬、过厅、三重头门、水房、厨房、前后左右围墙逐一修砌,夹层焕然全修,咸与维新,迅期告竣,一律辉巍灿烂。诚谓翚飞鸟革地胜三槐之庭,燕贺凤翔名高五柳之宇。实属固若金汤,足以大壮观瞻。遐迩频来学徒诵习经典,教化大行。穆民蒸蒸日上,均知沐浴把斋礼拜,赞主认圣,人人遵道而行。本方荷仰其德垂于永远,余等感佩心篆,兹将各方名姓、捐助银钱胪列细数,爰泐石碣垂诸久远,流传万世不朽云尔。
钦加提督衔记名简放总镇奏署湖北郧阳总镇马朝龙捐钱一百六十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