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12

第12章 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10)

郧阳总镇文案张麟玉、左营司厅闻德政各捐钱十串

特授湖广督中协镇都督府蒋泽斌捐钱二十串

钦加三品衔候选道蒋翰臣捐钱三十串

领郡城三营马队官兵事马德新捐钱四十串

左营左哨存城戎部府闻国麒捐银十五两

郧阳总镇武巡政厅闻国桢、湖北武昌省城职员伍登顺、郧镇中营候题副府马如龙、管带郧阳城守营掺防李明亮、左营分防保康泛司厅马重全、管带镇标前营掺防。

李寿堂各捐钱十串

世职程兴魁、左明亮各捐钱八串

把总张有才、乡老刘成科各捐钱五串

外委马秀瑶、海全有、乡老海风、姬之周、张有槐、张廷瑞、刘新、海朝选,外委海明玉、马玉胜,世职李寿康、刘成魁,外委吕从友、马玉林各捐钱二串

举人马文灿,生刘培基,乡老李克友、兵防杨有成各捐钱四串

闻国钧、刘成久、张连升、海兴顺、刘成美、海长胜、海长德、海朝保、计开胜、刘天德、马洪仪、海长富、王德臣、马天魁、海明魁、刘成榜、兰永芳、刘成思、刘天志、马之林、海朝旺、计文玉、万有福各捐钱三串

张建成、丁全福、计玉恩、丁法德、张书成、计开奇,外委闻国栋、海科、来大荣各捐钱一串

武汉三寺共捐钱七十八串四百

清凉寺沟三十一户共捐钱十六串七百文

磊石山四十二户共捐钱二十六串四百文

郧西天河六户共捐钱八串

白夹河十五户共捐钱十一串六百

蜀河二十六户共捐钱十七串(开销无存)

房县二十六户共捐钱二十串文

竹山二十二户共捐钱十串零三百六十文

竹溪十九户共捐钱十三串二百

兴安州一百一十八户共捐钱七十六串七百一十九文

镇安杨山贯十九户共捐钱十九串

东茅坪七户共捐钱三串五百文

熨斗滩十二户共捐钱六串九百文

孙家坪、陈家川二十五户共捐钱十串零八百

襄谷城三十八户共捐钱三十串零六百

内乡八户共捐钱七串七百

东社八户共捐钱五串一百

洪岩西社十户共捐钱八千一百

西川十三户共捐钱十二串

十八盘八户共捐钱十串

郑州大西桥共捐钱二十六串七百

新县、野县(可能为新野县)二十一户共捐钱十四串一百

樊城十六户共捐钱十五串九百

厚皮河王明道捐钱二串

老河二十二户共捐钱二十一串文

七里河十三户共捐钱四串四百

林家扒海营十八户共捐钱十串零一百

李官桥十八户共捐钱十串零八百

张村十四户共捐钱六串一百

以上三十二方共捐钱九百三十三串三百七十九文。收到家沟地价钱四十六串文,前收本原营掺防马战守兵丁捐款钱并生息在内共钱五十串文,又收武阳保佃户上庄钱二十五串文,又收稻谷钱二十三串文,以上通共捐款钱一千零七十七串四百七十九文。计开修造开销数目列左:

付木料钱一百七十二串三百二十九文,付砖瓦钱一百七十五串零七十一文,付石头钱三十八串五百六十文,付石灰钱五十八串二百九十一文,付石条磉磴钱八串九百文,付土地钱三串九百五十五文,付零用小菜钱四十七串四百四十八文,付杂项伙食钱二百四十二串一百九十六文,付山后收捐盘费钱十五串文,付武阳娘娘庙水田价钱二百六十五串文,通共费用钱一千零二十六串七百五十文。石碑完粮共付钱二十四串六百零一文,少数钱六串七百六十四文。

以上通共费用钱一千零五十八串一百一十五文,除付下存钱十九串三百六十四文,费用无存。

书丹阿訇武炳坤,稿公张麟玉,刻匠邵如林

飞龙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桂月吉日立

湖北重建沔城红庙清真寺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沔城原有两座清真寺,分别建于明洪武与清嘉庆年间,均规模宏大,惜1941年双双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在西寺旧址重建清真寺。此碑建于1899年,高200厘米,宽97厘米,现存于仙桃市沔城回族镇红庙清真寺内,碑额刻有“永垂不朽”四字。碑中关于修建清真寺开支部分,因碑面字迹模糊未能抄录。

盖闻腋以集而成裘,水有源而始流。我教之至中邦,始隋开元(皇)六年,越千余纪后先恪守,敢陨越教规亦綦严矣。我清真寺,先辈建造不惜巨款,殿宇周全。忽于光绪乙酉岁,霪雨,正殿倾颓,朝拜客众歉怀者久之。功大浩繁,无所惜乎。迨于乙未岁,阖方倡义(议)重修大殿,首士等具禀州牧,蒙宪批示:“购基建堂,兴立义学,实为善举,可嘉”等语,老幼无不倾向乐输。经费不给,难以成功。不得已将寺内田卖百余金,又募化武汉、荆、沙,共襄此举。栋宇维新,规模初具,即捐户名勒碑以昭义举。

湖南隆回县桃花坪清真寺碑清道光七年(1827年)

此碑在记述当地创建清真寺起缘前,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宇宙观,与王岱舆、刘智的“以儒诠经”思想基本一致,因此有深入探究的价值。碑额刻有“亘古维新”四字。

原夫道有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立焉,而真根亦本于无极,此吾教所遵,造化天地万物之真宰,名虽殊,而理则一也。

监吾教之设,仿于西域天方,圣圣相承,历久常新。自隋开皇景慕其道,遣使接入中朝,嗣后唐、宋、元、明及本朝,历代皇帝,莫不褒宗。故省会大邑,京都名区,悉准讲学主教,建设清真古寺。独我桃市,久未修建,心耿耿焉。是以公议师长乡老在本街同教人等,极力捐收,为数无多。兹幸众亲努力,解囊乐输,勉修清真一所,岂敢云大启尔宇为一市壮观。远者可以暂住,近者可以常亲,师长训诫有方,子弟率由有序,庶几乎拜我之真主赞圣两世得其吉庆也哉。

皇清道光七季岁次丁亥

本街同教纠首敬立

广东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碑元至正十年(1350年)

此碑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立于广州怀圣光塔寺大殿左侧碑亭内。是该寺现存最古老的一方碑。碑额中央刻有“重建怀圣塔寺之记”8个大字,篆书,环以龙云雕刻图案。碑额下方有3行半阿拉伯文,由哈吉艾德嘉撰文,先引一段《古兰经》和圣训:“清高的真主说:只有笃信真主和后世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先知穆罕默德--祝他平安--说:谁建造一座清真寺,真主将在后世为他兴建七十座乐园。”然后称:“这座尊贵的名为先贤大寺系马斯欧德和马合谋大元帅重建。”阿文下面为中文碑记。原碑毁于“文革”,现碑参照原碑复原,碑额为原件,高165厘米,宽92厘米,可惜未将阿拉伯文复原。

奉议大夫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郭嘉撰文

政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撤的迷失书丹

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僧嘉讷篆额

白云之麓,坡山之隈,有浮图焉。其制则西域,嵥然石立,中州所未睹。世传自李唐讫今。蜗旋蚁陟,左右九转,南北其扃。其肤则混然,若不可级而登也。其中为二道,上出惟一户。古碑漶漫,而莫之或纪。寺之毁于至正癸未也,殿宇一空。今参知浙省僧家讷元卿公实元帅,是乃力为辇砾树宇,金碧载鲜。征文于予,而未之遑也。适元帅马合谟德卿公至,曰:“此吾西天大圣擗奄八而马合麻也。其石室尚存,修事岁严。至者乃弟子撒哈八以师命来东。教兴,岁计殆八百,制塔三,此其一尔。因兴程租,久经废弛。”选于众,得哈只哈散使居之,以掌其教。噫!兹教崛于西土,乃能令其徒颛颛帆海,岁一再周,堇堇达东粤海岸,逾中夏,立教兹土。其用心之大,用力之广,虽际天极地,而犹有未为已焉者。且其不立象(像),教惟以心传,亦髣髴达磨。今观其寺宇空洞,阒其无有像设,与其徒日礼天祝禧,月斋戒惟谨,不遗时刻晦朔,匾额“怀圣”。其所以尊其法,笃信其师教,为何如哉!既一毁荡矣,而殿宇宏敞,广厦周密,则元卿公之功焉,常住无隐,徒众有归,则德卿公之力焉。呜呼!不有废也,其孰以兴?不有离也,其孰与合?西东之异俗,古今之异世,以师之一言,历唐宋五代,四裂分崩,而卒行乎昭代四海一家之盛世于数十万里之外,十百千年之后,如指如期,明圣已夫!且天之所兴,必付之人。虽灰烬之余,而卒昭昭乎成于二公之手,使如创初,又岂偶然哉?遂为之辞曰:

天竺之西,曰维大食。有教兴焉,显诸石室。

遂逾中士,阐于粤东。中海外内,率堵表雄。

乃立金鸡,翘翼半空。商舶是脉,南北其风。

火烈不渝,神幻靡穷。珠水溶溶,徒集景从。

甫田莽苍,复厦穹窿。寺曰怀圣,西教之宗。

至正十年八月初一日,当代主持哈只哈散。

中顺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副都元帅马合谋

广东广州“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立,现存广州怀圣光塔寺内。碑文系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重修怀圣塔寺而作,对研究怀圣寺沿革、中国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等均有参考价值。

余行天下多矣,所见浮图,无不七级而上,六面通门者。始至广州,登高遥望,有特立十余丈若华表然,耸出城中,上锐而外圆,古色苍翠。问之,曰怀圣寺浮图也。既而稽其年代,盖建于唐之贞观,有古碑焉。然不可读矣。得元至正碑,备载为西天大圣,石室之教,其徒奉命,至今唯谨。东来兴教,建塔者三。此其一也。其铭云,“乃立金鸡,翘翼半空”。与郡志所载“金鸡随风南北”之言相合,特志不能详。教之自来何考,据之疏也。碑载寺至正癸未毁于火,元帅僧加纳·马合谋兴之。而志载“成化中都御史韩雍重建”,则千年之间,寺之废兴不知凡几!而此塔则岿然独存,固其形势峻峭,风火所不能侵,而创造者工力心力之精坚深远,固非后世所得而及也。余常观于其寺,不设像,不立位,闻(阒)然堂陛,清洁无尘,其人唯竭诚致礼以事天。而其色尚白,西方之色也。在易乾为天,为金而位于西,西金方也,金性坚刚,而于五德为义,故其人尚义而勇敢,所谓西天之强者欤?西天之圣,夫亦因其资以立教者也。寺居广州城中光塔街,本朝定鼎,城为藩兵所驻。三十余年,而寺之礼拜未尝或辍。比以木石朽泐,乃尽撤而新之,经营三载,工力浩大,而不假于外助,皆其教中自成之,以其代有掌教之人,故屡经变乱而卒不废。寺既落成,以纪事之文来请。闻之仲尼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所谓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反覆千万言,皆为不信天者而发耳。石室之教,不立儒者文字,与达磨西来之旨,若有相似。然达磨以心为宗,而石室之教以天为本,且五伦之礼,不悖于儒者,究其指归,似于孔门之道,为近世以其国近天竺,自西而来,而寺塔之属,有类于释氏,遂欲比而同之,其亦未之审矣。余嘉其人,信天之诚,奉天之谨,而修事之勇也。故为之铭曰:“金天之域,其教不一。石室之传,以敬为质。厥事惟天,天又何言。不立名像,其中洞然。建塔东土,已阅百纪。风霜不蚀,烈火不毁。寺之兴衰,则关运数。元明之盛,其兴已屡。际此熙朝,殿宇从新。崔嵬炳焕,上彻紫宸。千春不沫,秉教之职。纪其岁时,寿比贞石。

康熙三十七年岁次戊寅仲春穀旦

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将军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拜音达礼撰文

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中钮书丹

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

广东广州“重修怀圣寺碑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此碑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怀圣寺时立下的纪念碑。主要记录了各地穆民捐资情况。从捐资者的人之众、面之广,我们可以看出怀圣寺在当时回族群众中的影响和地位。

粤之有怀圣寺,乃吾教礼拜朝真之所,久为各寺领袖。创建以来,由唐至于国朝,代有修葺,迄今百有余年,渐近颓敝。掌教及诸首事爰议倡捐重修,所有四方各寺暨肇庆东西二寺并惠然乐助,通共签银叁佰陆拾肆两陆钱壹分正,藉以成。诸首事及捐金人可谓能公且和而好义矣。自乙巳年六月起至丙午年三月告竣。爱将各寺乐助工金姓名泐石,以垂不朽,并识其巅末如此。沈阳保天福撰。

广东广州“重修怀圣寺碑记”清咸丰七年(1857年)

粤之有怀圣寺,乃吾教礼拜朝真之所,久为各寺领袖。创建以来,由唐至于国朝,代有修葺,迄今有百余年,渐近颓敝。掌教及诸首事爰议倡捐重修,所有四方各寺惠然乐助,通共签叁佰叁拾两零玖钱陆分,工藉以成,诸首事及捐金又可谓能公且和而好义矣。自癸丑年三月起,至丁巳年十月告竣。爰将各寺乐助工金姓名泐石,以垂不朽,并识其巅末如此。濠畔寺:

广东广州重修小东营清真寺碑二方清同治五年(1866年)

清同治五年(1866年)立,现存广州东营寺内。碑文由海廷琛撰,《重修小东营清真寺碑》与《重修小东营清真寺题名碑记》实为同一碑,只因捐款人众多,一方碑石容纳不下,故而分成两方石碑。第二方碑只记捐款人名款数,第一方碑记重修小东营寺之经过情形,另刻有捐资者官职、姓名及捐资数额等。碑左上角有一段阿拉伯文,现译为汉文录存。

第一石

译文

已故教长哈吉努伦丁·本·也哈叶十六大员。梅曼·萨利赫·穆·哈吉伊卜拉谦苏来曼四十二大元。

汉文

重修小东营清真寺碑记

粤东城北统览群山之秀,国初诸公指为胜地,因建清真寺以为穆民办功之处焉。顾初基湫隘,历岁增修,渐能宽广。此则经营修葺之善念,振古如兹矣。岁在壬戌初秋,恭逢至圣寿辰,四方师长衿耆云集,见其殿前廊庑渐就颓废。加以期逢大典,朝拜者众,舒仪未得从容。佥云亟宜增广其殿宇,以尽诚礼之悃忱。四方穆民,集腋成裘,爱兴土木之工,大为修理。更于两廊余地,增造客厅二所,虽非美轮美奂,而规模整肃,聊足观瞻。即此见善端,一念之至,亦可动四方之景仰也。自鸠工程落成,凡三越月,此固托庇真主鸿慈,兼赖同人欣然乐助,因将芳名勒石,俾得永久留传,庶几共沐真主回赐于无既矣。

钦命广东补用道花翎西林巴图鲁加一级随带加九级海廷琛拜撰

赏戴花翎广东补用道西林巴图鲁加一级随带加九级海廷琛捐银壹佰大圆

赏换花翎协镇府衔调署广州城守左营都阃府三江协中军都阃府尽先补用游府加二级纪录三次保应熊捐银伍拾大圆

赏换花翎特授雷州右营守府尽先补用都阃府加三级纪录五次蒋明刚捐银叁拾大员(元)

赏戴蓝翎署高州镇标右营都阃府事钦州营守府张九经捐银贰大员(元)

赏戴花翎两广总督部堂巡捕厅即补都阃府保应麟捐银壹拾大员(元)

钦加军民府衔特授广东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汤克勤捐银壹拾肆大员(元)

钦加军民府衔卸署广东东莞县事间用县正堂乌廷梧捐银肆拾大员(元)

钦加军民府衔卸署广东万州事即补县正堂钱惠清捐银肆员(元)

钦加军民府衔己亥科乡进士即选县正堂马汝泉捐银贰大员(元)

赏换花翎都阃府衔肇庆协右营分府尽先守府马有汇捐银贰大员(元)

钦加五品衔署督标左营守府事本营分府马雄英捐银壹中员(元)

署理两广督标右营守府事中营分府马国安捐银贰大员(元)

赏戴蓝翎署广东万州营守府事尽先守府马尚德捐银贰大员(元)

赏戴蓝翎广东广州协镇左营左部分府马兆奎捐银壹大员(元)

广州协镇右营左部分府即升守府蔡钊捐银伍拾大员(元)

广州协镇右营左部分府即升守府沙凤祥捐银柒拾大员(元)

癸卯科乡进士拣选县正堂保天福捐银壹大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