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27

第27章 功德纪念碑记(7)

乾隆丙午年起业大殿,马起之妻马遵夫约言送钱六十千文,以作物料工费之资;马启龙送钱三十千文,以作工费之资;马子明送钱二十四千文以作物料工费之资;马光辉送银五两以作工费。

马光亮为其母马氏送钱七十二千文;子马鸣凤送银十两、钱十五千文;马鸣皋为妻送钱八十千文。马启龙为母送钱一百七十千文照市价合银十五两,为香饩之资;弟马启麟为妻忽氏送银十二两以作香饩之资。马成元送银十两;弟马成凯送钱三十千文;侄马新鸿送银二十两,为香火之资。

马起云为独子不存送钱六十千文,为做圣节之资。

马明光、马凤光为母杨氏送钱十千文,为香饩之资;马起凤妻白氏送钱十千文为香饩之资;杨有明为妻张氏送钱十千文,为香饩之资。大清嘉庆六年辛酉岁夏六月初大吉

马行健撰文……(撰文者简历缺)

云南大理下兑清真寺“孤嘴庄功德田亩碑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碑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追记前辈人修寺功德,现存大理下兑清真寺。下兑村距旧城5华里,杜文秀于大理破城之际,曾避匿下兑村,后为避免株连无辜,遂同亲属一起服毒自尽。乱定之后,村民将其全家埋葬于此,现已建成杜文秀陵园。

夫百年事径,贵发其光。一代才兴,先作其气。此寺之由来久矣。因寺宇狭隘,礼跼蹐,合村人民,勉力行善,捐资出力,协同鼓舞,义气成功。后于崇祯十六年冬月,有乡老掌教马鸣春、马鸣、马秉贤、马恩、马秉亨、马虞、马默眼、马奇、马崇、马兴基、马化鹏等,起盖清真寺。多不果,未曾刻石记碑,但恐世远年湮,功德泯灭,田亩废坠。其中重修山,不可胜数,大节自不可不载。爰约合村,将功德田亩,共刻于后,以垂不朽云。乾隆四十一年,合村竭力同心重修清真寺,共用银三百两。内有:

马有然功德银十两(以下捐钱、捐田人略)

重修清真寺合村将龙四秋田三亩卖与长老庆庄玉光会存照。

大清嘉庆十六年岁在辛未小吉旦

孤嘴庄掌教师傅传乡老阖村人等仝立石碑

云南开远大庄清真寺捐资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高150厘米,宽约60厘米,现存开远大庄清真寺内。碑文记述了道光年间扩建清真寺回民捐资的情况,同时用大部分篇幅论述了“遵圣正教、体圣法言、奉圣止行。”的必要性。碑文中捐资者名单刻写条理较乱,故抄录文可能与原碑文先后序有差。

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主,犹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也。吾教自西域而入东土。西方有大圣人焉,生而天纵,长而神灵,天经地义无所不通,古今兴废无所不晓。主将真经降于第四层天上,后从天上命天仙传与圣人。圣人诵心维之下,过目不忘。经中之奥妙无穷,精微之义理多端,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者也。圣奉主命,传经立教,将一切命令禁止,认礼斋济游以传其道,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以阐其教,此所以谓之钦差大圣人也。然圣之所以为圣者,有感应焉:观祥星于天阙,望紫气而识所生,分明月而复圆,聆白云而知所处,悬石作千年之证,烹鱼杜象庶之疑。此圣人之感应也。更有来树影指涌泉道,括天地之机,起忘命息刑冢诚回。真主之恕,非圣人而能若是乎。凡为圣人之教生者,必须要遵圣正教、体圣法言、奉圣止行。圣人之道,高也、明矣。教生每逢做节之期,预先斋戒沐浴,致诚致敬,跻跻跄跄,洁耳牛羊以备举焉。惟望今生、后世蒙主慈珉圣人庇荫。是为序云。

七十老人马烂锦题。

教经田福安捐银二两;以嫫张有学捐银五两;马先发捐银二十两;李春杨、马庆玖、马效本以上十两;许安贵、李正名、李登云、沙太和以上五两;马朋升、林成材以上五两;马聪宇、马朝顺以上三两;马振声、马官以上二两;许章藻捐银三两;赛朝凤、张凤鸣、许逢春、马富得、田福、海得寿、马李章、王秀林、洒起寿、赛富、林君材以上二两;马济、马定国、马壮图、马簏早、许向春、马有才、马庭举、白福元、赛正国、许杨春、马奉图、金起文、马福兴、马正国、王金安、马王氏以上二钱;马国瑞、马明云、王曾先、王王氏捐银十五两;马天乙、马君佐、马良和、纳广恩、王加申以上五钱;赛发秀、李万年、许永发、马正荣以上三钱;马员、马志喜、马得名以上二钱三;王金友、马凤德六钱;马全二钱五;马良俊、马禹、马于清以上二两;马际山七钱;马爱才、小王、张荣升二两五;赛恩存六钱;马仝玉、张戴恩、马天才、马金氏、潶梯、马福兴以上二钱;马国顺二两五;马聚锦、林升、马升五钱;马良士二两。

马寿林捐租十五石,圣节六石,格德耳一石,黑里白四石,五位师傅每位八桶共四石。

以上共收得功德银一百五十两,谷租十五石,以作每年圣节使用之资,议定做大节之后做圣节。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年八月初三日吉旦

云南宾川新建挖色城池碑记约清同治五年(1866年)

挖色旧属宾川,地处洱海东岸,位居双阴、下阳二村之间,为大理东部重要屏障。1864年冬,杜文秀起义军于此新筑城池,后年竣工。督修挖色城池协理军机后军大参军杨立诚、镇守挖色兼修城池飞骑大将军马云青等刻石立碑,以记新筑城池经过清形。原碑尚存,今移置大理文化馆内。但碑的左上、左下、右下三个角落处有破损。

从来帝王之兴在德原不在险,然项籍弃关中四塞之地以与沛公,遂开汉室基业,则天险之设王迹于此兆焉。我大元帅救民伐暴,奋起西南,据苍洱之襟带,壮两关之雄威,比之关中诚不多让。顾设此险以予之,具见天心之眷注,而因其险以守之,尤赖人力之经营。

爰兹挖色滨海而居,东路扼其咽喉,西洱资其保障,是以我大元帅于甲子冬,谕令前镇杨起建城池,明年秋复委予等协同修造。予等恭承谕旨,夙夜匪懈,鸠工庀材,事事身先,以甲子冬月经始,至丙寅腊月告成。城凡四门,门起丽谯,高可了远。月城、炮楼各一,周围雉堞二百七十有九。四面开濠贮水,通以浮桥。

登斯城也,都邑之观瞻弥形壮丽,山川之气象倍见郁葱;弹丸下里依然太公表海之风,砥柱一方兼得淮阴背水之法;鳌镇于以永宁,鸿飞其何能渡?从此干城有赖,磐石同安,我大元帅万年有道之基,于斯定矣。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其是之谓与。因援笔而为之记。

督修挖城协理军机后军大参军杨立诚

镇守挖色兼修城池飞骑大将军马云青同立石

镇抚挖色兼修城池右师右参军马知经

中浣吉旦

云南开远大庄清真寺“格德耳功德碑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此碑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200厘米,宽60厘米,现存开远大庄清真寺内。

尝谓胜会流传,美备实钦乎。前代旧章渐泯,兴复尤赖乎后昆。吾乡寺中向有格德耳一节。伊古以来,牺牲告洁粢盛荐馨,而一乡之人,当此之夜,讽经礼拜,古己修身,世世守之,典洵尚已。自经兵燹,公款绌支,此会就湮已非一日。抚今追昔,能无欷歔。乙酉季夏,地方绅董善心怦焉,相与创首,在寺劝捐。自是一篑覆而为山,有愿片腋集而成裘,可期众善乐纵(从)同襄义举,爰定章程将功德交出,随大节轮办。钱虽甚少而善举常昭,利虽至微而旧典已复,后之人相与,同志持而守之,庶斯会常存永无替矣。是序。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白邑清真寺功德碑”民国四年(1915年)

村之有清真古寺由来久矣,先年人烟稠密起建村中,虽不尽善尽美,亦大有可观。迨后至咸丰丙辰之年曾遭兵燹之变,人民移居别方,寺宇住房一旦化为瓦砾之地。至后同治末年,奉上谕各归故土,人烟亦稀,又无朝拜之所,于是公同酌议,移至村头,新建大殿三间、南厢五楹,亦是赖各地亲友捐资相助,各善士解囊相帮,集腋成裘,始草草完备,方有聚礼之处。后又妥议邀请善士起贮一科,又建此厢五楹,虽不大其观瞻亦可朝拜,兼蔽风雨。其后,我村之人贸易远方者甚多,赶马锅头众心一举,捐金数百,起名一会,名之曰“同义”,公意欲积资数年再建一宣礼楼,寺后重建窑窝。积之数年代为培植,寺内各物亦未见加增。此会内之人员(有)捐金一次者,有捐金二次者。村内人烟渐自稠密,至两节会礼之日,又觉寺之偏窄不足会礼,众心已举意欲将寺另建宽宏。不料民国二年冬月二十四日晚上十点钟后受此地震大灾,西乡嶍峨一夕动成平地,人民打压死者不计其数,村中之房屋概行动倒,寺宇颓败倒塌。前众人已有另建之意,后又遭此难,故将寺址移后改建大殿五间,左右各建厢房三间,寺旁又建护山三间,两耳以为厨房,今大约草草告竣,故将所捐功德人名表而出之,为之勒石以志不朽云尔。

今将捐功德人员录列于左,此分功德系光绪贰拾玖年。

民国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桂月下浣大白邑村老幼敬立

云南通海县下回村清真寺碑记民国五年(1916年)

碑立于1916年,现存下回村清真寺内。据称该寺始建于明末清初。碑文记述了该地区回民饱受“咸同事变”磨难的经历。

后人之欲考前人之勋名事业,大则国史,次之则邑志,再次则家乘。我下回村世为回族,为河西第一名村,其功业事迹有著之史册,载之邑志,叙之家乘者,皆然皆散而不专。今欲撮而记之,俾后人知事功之彪炳,欣羡之、效慕之,此碑记之所由来也。爰考我族世居西域,派衍天方,自唐肃宗用朔方之众讨贼收京惟恐不胜,使仆固怀思,迎入中国佐成有唐三百载,其丰功伟烈尽人而知之矣。嗣唐及宋以至前清末叶,代有名贤史不胜书。远者可勿论,当有元时赛典赤平滇以功封“咸阳王”,善政得民,九子十三孙藩衍滇疆,故滇中多回族。其流寓河西者约七姓,虽不尽知始至何时,此地前有丹凤迎门,后有螺峰镇座,左有碌溪环绕,后有杞湖澄清,持钟川灵气,因筑为家,即以“下回”名村焉。仰维前哲,典型在望。或经学渊源楷模后进、或武艺精强超轶群纪,其他忠义孝节、孝子寿坊代有传人。至荣膺封诰、绩著军功与为吾族之教长师铎者,则又指不胜屈。故甲榜开河邑先声,乙榜亦蝉联挺秀,时人为之赞曰:一村三进士同时九孝廉,此先代人材云悔荟萃亦河西甚事也。维时箐莪模前人已树千秋之鉴,而沃灌芝兰后人宜植万年之基,正欲继续强益焕广文明之光,何意真主不惠降此大戾,竟酿成咸丰六年五月五日之变,全滇不靖。一旦凤鹤告警鸡犬皆惊,不数月华屋尽成瓦砾,老幼转于沟壑,生命财产概遭一炬,老成重望患居凋零,吾族子遗避徒无常,始则移驻东沟,继则侨寓新兴,东奔西逃无枝可依。同治庚午大局数字(定)。甲戌之岁夏,我帮族楔挚家归来,一片焦土。虽得破泣为欢,而举日萧条,又不吞声无泪。回忆颠复(覆)流离十有八载,虽前人之办理不善遭此茶毒,实历数应动人以致之也。旋里之幸皆赖田君顺云、马君良臣倡首调停,始得哀鸿集泽,百堵兴嗟,并与诸父老设经营、立学校,凡有公益靡不经营斯。时蒙童小了儒雅彬彬,商务农业逐渐发达,其造福于村人者良非浅鲜。吾辈食先人之德,服先人之畴,允宜馨香,图报垂诸贞珉,使后人之览其遗事,知文明之所自,识功德之由来,风兴起蔚,为国华永不望先人之旧德。是巍科列显官著军功膺封话(诰)者泐为一石。另以吾教之掌教各属,并本邑及奉教着袍穿衣者泐为一石,以别宗教之不同。要皆可以各世俾传之千秋万世,为吾村之实录宝鉴焉,惟是草野以无文淋敢抚恰浮言,谨以所知撮其大略以记其实言尔。是为记。

谨将前清科第、军功、显官诰封顺序测为一石计开。

(人名从都元帅哈刺,清雍正科进士吏部主政合揆等文武、官员、学者87人,略)

民国五年五月初五日阖村老幼同立石

甘肃武都清真寺“永垂不朽”碑清光绪九年(1883年)

此碑立于光绪九年(1883年),现存于武都清真寺院内东侧,碑高140厘米,宽约70厘米。碑额自右至左横书“永垂不朽”四字,碑文自右至左竖书,字为寸楷,多处残损不清。

武都郡古之街亭城中旧有清真寺二,此则前寺也,创建于洪化时,崇祯年重修,国朝嘉庆五年复兴土木,大殿宏敞,学堂、寺楼、牌坊、照墙俱极整洁。咸丰年添修南北斋亭各,浴处附之。同治三年,发逆陷城,寺遂毁。大殿并南亭二座虽存,已不全矣。兵燹沟壑之余,于……略为补葺,讵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黎明,地忽大震,城外南山飞入城中,从寺旁经过,压埋……非常之变,莫不悚然。六月朔,南江突发,决去城者半,居民庐舍荡然无存。寺虽孑然峙立,而墙壁倒空,水寺……流,人皆目睹惨怜。阖方恭施布赀,鸠工告竣,新修牌坊三间,因勒石以志之曰:沧田海水,变易无常,石火……,不瑕转瞬,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此穆民之所以以生前为苦局,而以没后为乐境也。窃愿同人慎重,赴寺之……遵五功而力行之,庶不负人生斯世之由,亲师教养之苦,以仰副圣朝之一视同仁,则此寺亦不至于虚存而徒壮观瞻也矣,是为序。

癸未季春月,天方默底那有一位赛益德游中,不知所阅何地,阶郡突闻在洮,于是群情跃跃,急往请来……人生知安行,阖方二百余家,朝夕凭经指点,均沐陶淑,此穆民之所深欣,实主圣之所默役诚哉,千古奇遇也。故志之以为后之美谈。刊列学田大粮永垂不朽。

黄家坝买业花地五倘,辙地贰埫半,寇家地半埫,石板坝壹埫,盐沟门前壹峭,并金寺窠完大粮柒斗壹升……王有绪施南门外房窠壹所,认完大粮六升。者麻氏施河南里立地壹块,认完大粮四升。者谢氏施后寺……后地一块,认完大粮八升半。南门外置到高姓稻井地贰块,种籽八升,认完大粮贰升。马献洲施李家村桥坝地壹块,典价银贰拾两。宗家堡城背后并窑窠门前共地贰块,价银七两。者司氏施桥头里山石凌地九……典价钱壹拾叁仟文,任南亭背完李成得大粮三升七合半,李贵大粮三升半。者有甲施桥头里楼楼子道上花地壹……尖各坝花地壹块,共买价钱捌拾六仟文,认完大粮壹斗贰升;又施柳树场上下地壹所,典价钱肆拾伍仟文。……地借钱壹拾柒仟文,复施钱陆拾仟文,以资学堂膏火,新典桥头里者永清地五块,共价钱肆拾仟文,又典宝廉地壹块,价钱柒仟文,典崔福兴地壹块,价钱陆仟伍百文。

长教:马复原、牟永泰、马恒德、赵真学、马归善。

募化督工人:武生高举,军功马健,军功者有甲,贡生者宝书,生员高超、牟万喜、杨仲、谢贶、古企元、高受明。

阖方穆士林同立

候铨训导贡生玉堂者宝书撰文

郡庠生高第杨承科沐书

大清光绪癸未……月

青海大通后子河拱北“十二扇围屏”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清光绪癸未科进士、签分户部主事来维礼等十二位官员曾联名敬献给中国伊斯兰教嘎底林耶杨门第七辈道祖杨保元一篇纪念文章,由来维礼主笔并书丹,分刻十二通石碑,立于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子河杨道祖拱北,故名《十二扇围屏》。现碑毁文存,用隶书重录的十二轴碑文,悬挂在重新修建的拱北八卦亭内。

光绪拾五年岁次屠维赤奋若壮月中浣穀旦恭述。

钦赐四品顶戴善堂杨老夫子老大人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