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04

第4章 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2)

稽津郡创设清真寺,以金家窑为最古。前明万历二年间,皖省安庆回教运输皇粮,船帮沿运河由南而北蜿蜓数千里、所过都邑,船泊时,感造清真寺沐浴朝拜真主洵虔诚敬意之穆民也,每当抵津泊岸,恒以未有朝拜之处为憾。于是穆民等有变卖船产者,有凑措资财者,乃在津城东北隅金家窑地方滨河东岸购物数椽,权作朝拜之天房,此创设金家窑清真寺之所由来也。迨有清浚哲蔚起,仍先贤之贯奏扩充之肤功,所以寺中基址倍价购买者有之,慈善施舍者亦有之。旋经王君宇周劝募左军门冠廷捐资购寺东北角房基一段,穆君毓山措资捐购寺东南角房基一段,撮合零星段落幅员赖以广大。建修大殿,既南北讲堂,沐浴等室,规模亦见可观。嗣历明清两朝数百年来风雨剥蚀,大殿厦宇残朽不堪。光绪中叶,穆君朝正鸠工庀材整理大殿,未几因病逝世工遂停止。幸冯四阿訇泉、刘九阿訇振纲并马君殿魁劝募,张君恩荣独捐重资,将大殿工程续成完备,而穆君少亭劝其门婿张君蓝轩解囊资助,复将殿前抱厦重修牢固。民国以来,世道文明,教门进展。每逢开斋大典,归信穆民跻跻跄跄,乃叹讲堂沐浴等室既倾圮亦复狭隘。寺中教长张公厚德、乡耆王君耀亭、马君仁圃、王君文远、刘君馨山、穆君成荣等目击情状,马如于民国六年马君仁圃等倡捐劝募,集腋成裘整理大殿一座,重修南北讲堂沐浴室各配房共二十余间,大门便门各一道。院宇阔绰,瓴粲然,惟此地基共有老契八纸,段落参差,恐未合,是以约同四邻勘丈明确:东西长阔计南边拾肆丈陆尺肆寸,北边拾肆丈捌尺玖寸;南北横阔计东首陆丈捌尺柒寸,西首陆丈肆尺肆寸。东西北三面至道南面,东首至穆祥荣,西首至刘馨山,按照基址绘图一张,附之契内。民国十五年秋,有山左泰安县于公清泮甫乐亭者,古道热肠,为吾教中仗义疏财人也,固任直隶全省官产清理处专员,盘旋津沽期月,藉悉寺中老契均未投税,将来年湮世远恐有被人侵占之虞,遂商洽寺中乡耆,敬将老契八纸并绘图一张自措资财持送县署投税,以便清真寺永远管业。深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世世代代知皆扩而充之,斯可矣。仆不敏,爰述原委,以焉记云。

马仁刚刘馨山

天津金家窑清真寺教长张厚德同教末王耀亭王文远公立

刘子云穆成荣

青县教末戴得桂薰沐楔书

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即丁卯年五月

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元至正八年(1348年)

碑立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由真定路安喜县尹兼管诸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书丹,碑高205厘米,宽66厘米,碑额篆书“重建礼拜寺记”,碑文楷书。原碑已佚,拓本现存定州清真寺北碑廊。是碑称,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旧有礼拜寺因规模狭隘,中山府都督率众捐资重建。碑文对默德纳国及谟罕蓦德事迹、伊斯兰教义、穆斯林习俗均有记载。

大元至正三年,普公奉命统领中山府兵马甫一禩士卒驯习,百废俱举时天下晏然,乃谓众曰:今有司建学以祀先圣厥职知所尊也,吾独无所尊乎?吾回回人拜天其事也,不知此地亦有吾属而知所以拜天者乎?左右对:以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其创建不知昉于何时,而今规模狭隘势难多容,众欲有以广之而力弗逮者数十年。今公之来镇兹土也,其将有以拓之乎?公遂慨然以改筑之事为己任,乃首捐俸金百两,并谕教之同志者各出资以营治之。于是,鸠工度材大其规制,作之二年正殿始成。但见画栋雕梁、朱扉藻税,而壮丽华采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殿宇既成,行将晋礼乃属予为文以记之。予惟天下之教,儒教尚矣,下此而曰释与老,虚无寂灭不免于妄。且其去人伦、逃租赋、率天下之人而于无父无君之域,则其教又何言哉。惟回回之为教也,寺无像设,惟一空殿,盖祖西域天方国遗制其房,四面环拜:西向东、东望西、南面北、北朝南。中国在西域之东,是教中拜者则咸西向焉。考之舆图曰默德那国,即回回祖国也。初国王谟罕蓦德生而神灵有大德,臣服西域诸国,诸国尊号为别谙拢尔,犹华言天使。云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像设。其经有三十藏,凡三千六百余卷,其书体傍,行有真草篆隶之法,今西域诸国皆用之。又有阴阳星历、医药音乐。隋开皇中国人撒哈伯撒哈的·斡葛思始传其教入中国,是知祖宗以万国为家,录善不遗,其曰以事天为本而无像设。今近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俱西向以行拜天之礼,而殿则空焉。盖造物主不可以形迹求,若拟之像则类物殆亦渎矣,惟有想无像以表其诚,其遗风流俗之美盖可知也。况其奉正朔、躬庸租,君臣之义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乎。夫不惟无形无像与周雅,无声无臭之旨吻合,抑且五伦全备,与国书、五典、五惇之义又符契而无所殊焉,较之释老不大有间乎?且其拜天之礼一日五行,斋戒之事每岁一举,与夫沐浴无间于寒暑,施与不问其亲疏,则又其笃信力行而无所訾议焉者也。予因普公之请而嘉是教之真且纯也,乃为之记。

时大元至正八年岁在戊子春二月之吉

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管诸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丹书

河北定州“重修清真礼拜寺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

碑立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现存定州清真寺南碑廊。碑高210厘米,宽67厘米,碑额碑文均楷书,碑额双行刻“重修清真寺碑记”,碑阴为修寺施银人名单,残损严重。碑文简记明弘治年间武平伯陈勋等集资修缮定州清真寺事,是研究该寺历史沿革和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物。

定城之西有礼拜寺在焉。盖元至正戊子普公之所重建也,迄今殆百五十年予(于)兹矣。殿宇甚恢洪峻峭而诸物未备,实为缺典焉。众欲有以增(?)(饰)之,而材用既具势有难以(?)遂者。弘治间,有武平伯陈公勋者以公干京,还道经定州,诣寺拜谒,始见其制之巍峨而喜其足以有容也。继见其殿之孤立而悲其无以为副也,乃谓州钦差都司张公曰:“殿宇若此而无以(?)(饰)之,宁忍之乎?”张公应曰:“渠与教众谋已数年,而材尚未充。苟有协力者,出一举而成功可期矣。”陈公默然,乃抵京复命。毕,遂晋拜予敕赐普寿寺,揖教之缙绅士大夫而语之曰:“予周流诸省阅寺多矣,未有若定之礼拜寺者宏阔侈大与此仿佛,惜其粉(?)(饰)未具,不得为完寺也。彼以经营有年而屡以材窘坐废,予欲助之恐不能胜,试与诸公议焉。”众会曰:“谨如教。”陈公于是先捐俸金,而诸士大夫争先施与,数百金之资一时而集,乃命使赍至定州付当事者,令其增修。定之教众得公之助,于是并手协作,工善役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正殿既新,而前厦、后室、堂阶、两抚仪门、复道以(依)次而毕。复植柏于院之内外,以广其阴;凿井于殿之巽隅,以便其汲。一时修治视前诚为增辉,而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陈公赞成之功不其伟哉!张公暨定之教众感陈公之德,乃走币以谢,且恳其敕额焉。陈公未及行而殁。迨正德间,公之弟熹袭伯爵时且掌后府事,与礼部侍郎张公相友善,因谓曰:“定寺敕额先兄有志与请求而未逮,吾欲有以成之可乎?”张公曰:“敕命未易(?)得予职宗伯也,天下寺院皆其所司,予且额之。”乃题其匾曰“清真礼拜寺”以榜其门。因移檄定州卫,命择。郡之谨原有学者三人以领其事,并查勘得:寺原系古刹,乃给剳付住持,以荣之焉。予自京秩迁守临安,陈公饯之行,备道其详因,征文为记,予遂笔之,以识其颠末云。

河北张家“重修礼拜寺记”明嘉靖二年(1523年)

张家市宣化南寺,为该市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时立此碑,现存于寺内。碑文记载了该寺创建经过及重修情况,又专门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五功,是研究明代回族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太祖高皇帝有天下,海宇一统,治化之隆远过于汉唐宋,而媲美商周。绥柔之德,超诸古而独盛,是以天下之所复,地之所载,人力所至,舟车所通,凡在血气者,縻不倾心而化,慕中国而杂居于其间,不可枚举也。然而穆德那国远在天方国之西,其先有名模额牟末德王,生而神灵,专以德净诚敬为本,其裔衍派日繁,编(遍)尽天下有之,历汉唐及我朝,累有显官,名登进士,建立武勋,而诗间行于世者,故其为教。大率皆以诚敬相守永乐,而教人丁刚、丁贵、田俊、闪宗、丁源咸相谓曰:方今圣天子光膺景命,治化维新,而五侪叨安于曲云中,幸被于甄陶之内,乌可不思所自以图补极。又鉴于天下教人,咸建礼拜寺以宗之,吾侪可不仿而行之乎?辟地易材,其闪宗光,出若干两以为首倡,厥后人人相协出己资,建西殿二、左右厅各三、山门一、楼一、碑井亭二,不设神像,无非敬天,各欲尽其诚敬而已。朝夕遂奉其教,或为农为商,或仕或隐,婚嫁祭葬亦不违其俗。迨至正德己卯,寺几百余年,岁月侵久,寺貌倾颓,风雨不蔽,其教人田宝、闪文曼,沙金以为不嗣而续之先人余泽斯民,而吾无其诚敬矣。各出己资,率其同教者协力同心,其旧面新之,金碧交辉,黝垩丹漆,恢弘于昔,每遵日期,诣寺焚修。今年春,掌教陈英、王锐、王名恐久湮其事,同教人征予为文,谓予曰:吾之教不作佛事,不事神鬼,其立教之目有五:一、敬天忠君孝亲,务践其实;二、每于寅未酉戌亥五时拜天以忏过愆;三、每日必清洁身心,自旦至哺绝饮食严持斋戒;四、论人之资产以四十为率取其一储以济贫者,谓之天税;五、瞻礼西方五色玉方随其所在,建寺会拜以答所自。余嘉其请,遂于寺之边颠末,夫立教之目,备书元碑,后之人知斯教所自,有功斯寺者姓名俱列诸碑阴云。

嘉靖二年春二月吉旦立石

万余都司儒庠生古汴王浃撰书

河北保定“建修礼拜寺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此碑现存于保定清真西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在正殿北拱门上方嵌有长方形青石“建修礼拜寺记”碑刻。清代屡有重修。

直隶保定府城守营都司官法公,保房山县韩继村人,县城内无寺,每遇节日,投乡礼拜,法公实施资材,独自修理。先买魏家菜园十二亩,四百至道,除盖寺以外,地基许众教亲借住,官地私房。

大明万历丙辰年立

河北定州清真寺“重修碑记”清雍正九年(1731年)

碑立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现存定州清真寺内北碑廊,碑文略记副掌教马崇文劝化亲友集资修葺定州清真寺之事。但也述及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旨。碑高163厘米,宽64厘米,碑额为“重修碑记”,碑文用楷书,碑阴为修寺施银人名单。

回回之寺何此清名?盖言清心寡欲耳。目官骸各止其则,不尚纷华,不事奇,布帛菽粟共安。其常进此寺,使人默思。夫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一生一死、一饮一啄,无非主上之恩。虔心稽首,把斋礼拜以仰报主恩。不同释道之各执己意,见象作福,纯尚虚无,而有为我兼爱之偏者也,又何以正名,盖言正大光明。一日五时礼拜,掌教者讲君臣之意,使人共知率士皆臣;明父子之亲,使人共知父生母鞠;论夫妇、长幼、朋友,使人共知有别、有序、有信。五典叙而百姓亲,共安予无事,何尝有邪心妄念,微生觊觎以自绝于圣世哉。是以自开天辟地以生,即有回回,累代帝王一视同仁。更难忘者,今圣天子轸念元元,四海一家,万物一体,希荣者,虽屡有异言,而总不改其天覆地载之量,以少伤赤子而回汉异视也。吾辈享数世深仁厚泽、太平无事之福,忍不效华封之祝,九如之歌予无疆也平?但此寺相传已久,四厦俱朽,墙根少坏,大集将滚,我辈徒目睹拊心,苦无倡率之人。幸有副掌教马崇文,少年老成,心术端正,勤慎非常。劝化亲友,不论贫富各出分金,以共成厥事。四厦俱修,周围根基俱已葺补,远望焕然一新,皆副掌教老师付之筹划也。又有天津卫杨村干总锁业,窑内棚板独自修理,亦为有助于葺补也。后有兴者可以观矣。

雍正九年岁次辛亥孟春穀旦

定州儒学生员白璟拜撰

河北“山海关清真寺始建碑”清同治十年(1871年)

碑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现存秦皇岛山海关清真东寺。碑文记述该寺于道光辛丑年(1841年)始建的情况。

先父国学曹云呈公,于道光辛丑年举意建置清真寺事,呈蒙县尊陆天上详道府,下赐匾额,已敬谨高悬矣。余尊严命,于次年价买尚耀亭灰平房陆间,座落镇城东三条胡同,东至买主伙墙,西至官道,南至卖主后墙,北至官道,计南北统长十丈,买价文银五十两,同中立契帖尾纳税,余延师设馆,教门振兴。今事远年湮,余已年逾六旬,精神衰羸,力难经营,诚恐废弛,因此,仰求亲众情愿将此义学归于公众,协力同心嗣尔葺之,俾斯学之不朽也。是以勒石于壁,求重久远,倘邀真主仁慈,两世吉庆,深有厚望焉。此并红契一纸同中交付现任阿訇收执,永做交代。

阿訇:沙全义

督修:曹文英薰求虔立

哈成章敬谨丹书

同治十年三月

河北无极县高头西寺重修碑记清同治十年(1871年)

高头清真寺位于高头村西南角,据寺门前石刻狮座载,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占地6.8亩,清代三次扩建,此碑为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时所立。

盖闻者有清真寺者其制由来久矣,即其重修非一次矣,但功未成,业未就耳。所可恶者,屡经兵焚之凌,又多摧残剥落之凶,如风雨之吹洒、鸟雀之锥啄、鼠牙之穿墉是也。由是事中人仰而叹曰:甚矣,败矣,无以为观也矣。于是思所以修焉,经之营之而顿然改观。昔则倾然,今则变然也;昔则颓然,今则焕然也,不亦成礼拜中之美观哉。虽然功绩甚矩,其作之也难,其成之亦不易,不可不表示于人间也。故叙其议论以垂于后。

训师:葵文通

河北“磁县城关镇乐善街清真寺碑文”民国十一年(1922年)

1918年刘孟阳(据说是天津回民刘清扬之胞弟)来任磁县县长,与当地回民协商后重修清真寺。1922年翻修一新后,刘为此题写碑记,并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