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03

第3章 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1)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是广大穆斯林向真主表奉忠心的圣堂和精神依托之所在。而中国回族清真寺,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更是超越了时空的跨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承载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一切辉煌和苦难,集中沉淀了宗教、历史、经济、教育、艺术、民俗、建筑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内涵。

清真寺首先是回族穆斯林虔诚拜主和宣讲教义的场所,是进行宗教教育、培养宗教职业者的经堂;清真寺又是为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服务的活动场所和处理内部纠纷的机构,还是回族穆斯林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和进行文化体育交流的场所。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历史悠久,几乎每一所清真寺的创建重建维修过程背后都有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都映衬出本地区回族群众的重要社会演变发展。因此,在回族碑记中,关于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的碑记占有很大的比例。本部分选录的107方清真寺建修碑,充分反映了清真寺的盛衰与当地回民经济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与特色。从立碑人的名录,可以了解当地回民的社会层次和教众分布地区的情况。不少建修清真寺碑记中,往往有对伊斯兰教义、教理的精辟阐述,虽然没有将这些碑记归入第三部分“教义教旨教理教史”中,但提请关心此方面内容者留意。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著名大寺与古寺,往往没有寻到创建碑,只收录到重建碑,而一些较晚修建的小寺倒具有。因此,编者将创建与重建、维修碑记归拢一类,而没有分开,以保持历史资料的平衡。

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碑文撰于明代中后期,具体时间不详,碑石现立于牛街礼拜寺庭院北厢房廊下。

铭曰:人知天之为天,不知天之所以为天。天之所以为天者何?主也,一也。人不知原始而生,愈不知反终而死。反终而死者名为何?回也,辉也。但死自中古儒名之回,从混沌初定之耳。朔未有乾坤之先,主缘圣曰总圣而乾坤等物造矣。考既有乾坤之后,又缘回曰回辉,而天房国寺建焉。兹寺也,言材干则干宵蔽日,言历录则泥麝琮璜,深遂则迢迢佰里,馨香则飘飘远闻,明示后人,纤衣依依,戴冠俅俅,天命圣行渐推渐广。其鲁重于穆周贵闷恤,谓非取消此义可乎做仿衍,迄今寺非一建搃之崇台者,不第壮观崇教也;映藻绩者不第,昭华映回辉也。叛此中者回回,则回矣暗淡甚尔;遵此中者亦回回,固回矣辉光朗焉。噫嘻!人寄生如寄蜉蝣之羽,兴其暗而无光,孰若回光返照,掷室如掷燕鹊之堂,与其绸缪待焚者,孰若绸缪久居者。况西则天房,中天而立;东则京师,冠世为都。此寺颓则难为教,此教衰则难为冠。洪惟宣德二模瓜瓞奠址,正统七载殿宇恢张。唯成化十年春,都指挥詹畀题请名号,奉圣旨曰“礼拜寺”,是尊奉天主者,天子未尝不兢兢。命寺以礼拜之,岂旁门虚无诸教敢埒云。迨弘治九年经制愈宏,谥者曰制无复加矣。畴知年所多协,后楼告倾,斯楼非泛常楼也,协教赞理,按侯升中,所以仰赞天寐者而使之醒也,浇之则渎事,侠之则易忽,不高高则嵩呼之声不震不楚,楚则当事之心不扪。黄章目睹中热捐金倡众重修,早起晏卧弗惮神悴,冒暑冒雨不避形憔。重楼翠屹屹乎崔嵬之耸秀,缥石缃砖奕奕然彩绣之焕新,大势严正,(?)隅整饬,崎立与矢棘竟美。峻宇栋起檐阿轩,翔鸟辇舆翚飞争,芳实枚枚,磐固也,而更加砻密;哙哙哕哕,光明也,更加奥窔。经之营之,庶人攻之敬之。敬之不日成之于此,奉主酬德即于此成仁尽孝,于此报国祈福,即于勤民禳祸,建前人未有之规,大前人未备之制,鼓万人回辉之想,悬后人回辉之铎,是中见垂助景象矣。诗云:无曰高高在,上陟厥士。士者事也,其斯事,成之谓与。

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记”明天启四年(1624年)

该寺又名清真永寿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原来规模较小,建筑简朴,四周为回民公墓。回族学者王岱舆晚年离开金陵客居北京著述讲学,归真后即安葬于阜城门外三里村。传说曰穆斯林“钦其高风,就其墓侧建清真寺”,并逐步形成回民公墓。1923年马福祥曾为王岱舆墓撰写碑记。原公墓中还有抗击八国联军将领马福禄墓。

寺以清真名,志洁也;清真以礼拜名,志敬也。昔洪荒初开,人祖阿丹圣人出焉,其教始明。唐贞观时,又有谟罕蓦德圣人生焉,其教愈明。其国有经三十卷,目有六千六百六十六条,大都以清净无为为法,以诚一不二为心,以忠君孝亲为道。彼国率遵其言,饮天和,食地德,物阜民繁,安居乐业,奸宄不生,刑罚不设。置寺名礼拜清真,分为四方,三百六十间,白玉为柱,黄甘玉为地。中有汉初天降黑石一片,方丈余。寺层累而上,如塔状。每见月初,其国长率彼人民拜天号呼称扬,以为礼。隋开皇时,国人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始传其教入中华。于是中华有礼拜清真寺,辇毂四隅,尤各有敕寺,而不可枚举。总宜焚香而拜,祝圣寿于无疆,祈黎民于宁止,所当拮据为兴建者也。万历乙巳夏,众各捐己资,易得阜城关外三里河翁僧荒堂一区,遂营筑坛宇,择任主持。不饰图像,不事雕镂,遵奉其教而顶礼望拜,洁身以敬天耳。迨戊申春,重修庙貌。及庚申秋,再创建抱厦,事天之所。五时朝礼,七日群拜,每岁斋戒一月,更衣,沐浴,居必易处,辰夕两叩。非竞如是,则弗敢入也。今岁次癸亥,时届朱明,钦差提督城内外禁门地方巡城点军司礼监文书房太监金良辅,复虔诚妆修,美轮美奂,烨然一新。第恐世远传湮,栋摧楶折相与俱泯,故爰及始末,增立碑记、碑厅窑楼。后人视之,世世效尤,时时修葺,无忘二圣人遗教,而圣寿民庇与世无穷极矣。则清真礼拜寺,其关于世岂浅鲜哉?予得不为之同教众而守信等一记云。

天启甲子季夏穀旦

赐进士第文林郎山东兖州知曹县事石三畏撰

北京牛街礼拜寺“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此碑的旧有碑文据传系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掌礼王永寿、协礼八德、赞礼白如瑾、同乡老黄宗武等重修时所立,后因“日久年深风雨侵蚀,字残碑损,恐其失传”,遂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特为增补重修,以志不朽”。后再度毁损,1996年恢复重建此碑,立于牛街礼拜寺唤拜楼南侧庭院。

回回教始于西域,流衍中华,其来旧矣。间尝采经文,阅书籍,而知教道初开自阿丹始。阿丹乃开辟之元圣而人类之始祖也。其道传于圣子钦圣施思,施思传于努海,努海传于倚卜拉奚默,奚默传于母萨,母萨传于达屋代,达屋代传于尔萨。尔萨去世不得其传,道衰文弊,异端蜂起者殆六百年。至梁武帝时而大圣人穆罕默德生焉,绍尔萨既绝之道统,宗正辟邪,钦奉福尔噶尼真经三十部册,教化西域,驱除异端,敦五伦,修五功,洁身体,慎斋戒,一动一静,而总以敬事真主为本。

隋开皇时圣人命大贤塞尔德·宛噶思赍奉天经,航海传教至于广东,首建怀圣寺于番禺,至今有其墓焉,此中国有回教之始也。厥后历年既久,生齿日繁,散处四方,建寺守教。唐天宝中敕建清真寺于西安,督工罗天爵,而长教者伯都尔的也。至贞元时入贡未归者四千余人,诏分隶神策两军留用。及宋真宗至道二年有筛海革哇默定者,西域辅喇台人氏,入觐中国。当感异梦而生三子。长曰筛海塞德鲁定,能识死者墓穴中之善恶,去而莫知所之;次曰筛海那速鲁定,能知人不言之心事;又次日筛海撒阿都定,能通百鸟之语音。之二君者性近幽处,不干仕进,上赐官爵,坚辞弗受,是以授为清真寺长教,留居东土。而二君具其先见之明,知燕京为兴隆之地,可以开万世帝王之鸿业。遂请颁敕建寺,世为清真寺。掌教都定君奉敕建寺与东郭,鲁定君奉敕建寺与南郊,而皆受赐基以茔墓于西阜马原。夫鲁定君之寺即吾牛街寺也,旧名柳河村岗儿。上宋南渡后有二人自西方来者,一名艾罕默德,西域阿勒卜人;一名尔麻顿的尼,西域卜哈喇人。寄居寺内,谈吐不凡,动多高风。大数告尽,先后继逝,因葬于寺基之内。迄今父老传闻,咸以为岗儿寺中立有筛海之墓,盖其墓志石文尚未尽泯,可考也。

至于神宗熙宁三年间,有咸阳王赡思丁之始祖所非尔,西域普化力人大圣人穆罕默德二十六世之孙也,同弟艾尔沙暨子若孙,入贡京师。神宗大喜,留为本部总管。后因退寇累功,进升王爵,传至坎马丁之子马哈木,系所非尔之元孙。历宋至元平章,政总军务,因天下平定,辞职隐处,创建遵经阁于寺中,自是赐岗儿而为阁儿矣。迨至马哈木之子赛典赤·瞻思丁当元成吉思汗威名播于中外,平章政事,以功德而追封咸阳王。彼时几欲增恢殿宇而扩大之,乃竟未果。延至明洪武建极南京,敕改海音观为净觉寺,以奉教规,即今南京三山街寺是也。是后节蒙皇恩敕建北京清真寺法明寺,或为普寿,或因名礼拜寺,各匾额不同。增建设立住持,以供焚修,吾寺于是乎巍然焕然矣。

自唐、宋、元、明流衍至今,千有余年,愈传愈广。秦、晋、齐、楚、吴、蜀、闽、越、滇、黔、燕、辽,以及穷巷僻壤无不建寺奉教。且受累代帝王抚育之泽,染诗书礼乐之教,回回中感奋兴起,颇有人才,事迹昭垂前史。至我朝定鼎以来,涵泳列圣之深仁厚泽,安居乐业者百年方永。恭逢世宗宪皇帝恢天地之量,昭日月之明,两颁恩纶,训饬有司,化道回民,诚生生世世感戴而不忘者也。吾教中发身文武科名,勤劳王家者接踵而兴。此者国家培养,人才得臻此盛,是以登仕籍者济济于朝,为编氓者熙熙于野。虽四方之风土各异,而经典教规不变,更不非教本于至诚而能若是乎?亦有筛海那速鲁定君体认真主,阐发圣教,所以开始而立基者早有以肇厥嘉祥也。凡吾教人倘疏远主圣,慢弃教规而或惑于异端之邪说者,是自暴自弃而甘为背本忘原之败类也,良可悲夫!

时值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吉月楮旦

北京“重修德胜门外马甸礼拜寺碑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马甸礼拜寺位于海淀区马甸街路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22年-1722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曾扩建,修筑起9级台阶高的礼拜殿地基,建成16间大、可容纳500人礼拜的大殿,并建有讲堂、起居室等房26间。此碑在追述伊斯兰教传入燕京的同时,主要记载了这次扩建重修礼拜寺的经过。是了解燕京回族发展的珍贵资料。

我朝之御天下也,列圣重熙累洽声教覃敷无远弗届。凡西方之经典有关教化者,皆敕建寺宇、刊刻经训、设立师长,以启愚蒙至盛典也。回教肇于西域之天方国,贵圣穆罕默德生而敏达,及长臣服西域诸国,其教以清真纯一为宗,崇正辟邪,著有天经三十部册。自唐明皇时始入中国,首建礼拜寺于广东。至宋真宗时,有筛海那速普定撒阿都的始奉诏建礼拜寺于燕京。尊崇真主,屏黜异端,被其化者均知崇五伦、修五功,绍述先圣之雅化,阐明正学之渊源,幸生承平之世,族姓繁衍,国俗敦庞,家喻户晓。知重经学而遵祖训,此礼拜寺所以随在皆有也。京师德胜门外旧有清真古寺,创自康熙年间,为回民朝拜之地。年久失修,司事深虞废坠,爰鸠金庀材重新殿宇。阅五月而功竣,金碧增辉、琳琅焕彩。大殿广十六间,施以(?)鹊,阶崇九级,蟠以蛟螭。殿之左庑为讲学经堂,右庑为清真小学讲堂及乡耆起居之所。大殿外房间凡二十有一。捐金计三千余两。其制度一以天方国克尔卜为准规模称大备焉。维时寺之司铎者,与在事诸乡老叙其经营之始末、助捐者之芳名,欲勒之石以垂诸久远,使穆民深悉艰难,益培根本,于以上尊朝廷之德化,永奉真主之命令;下垂后嗣之章程,未始非风化人心之一助也,是为记。

北京“敕赐(东四)清真寺兴造碑”记立碑年代不详

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约创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时任后军都督府同知的回民陈友独资重建。明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钰题“清真寺”匾额,故有官寺之称。全寺占地15亩,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礼拜殿前有明代碑碣两方,其一为“敕赐清真寺兴造碑”,铭文记述了建寺人陈友的身世、建寺的缘起,并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五功。具体立碑年代不详。

资善大夫户部尚书韩(翰)林学士工部右侍郎文渊阁登仕郎中书舍人文渊阁。

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在京城明照坊。厥位面震后军都督滁州全县人大父敬宗父景通,皆洪武骁骑把力哈密诸番,及收捕寇阿卜只安王等,功授百户升千户指挥佥事,遂得以其官品赠及父母,既而奉诏充游击将军,领兵自宁夏出境收捕虏冠答罕卜速秃部众后军都督佥事并赠及祖父皆骠骑将军都督佥。事圣天子嗣位以都督同知充参将征剿苗冠(寇),追惟恩德如天如地莫效涓埃之报,乃捐俸赐,市材鸠工,此礼拜寺圣皇齐天之寿而下以遂臣子忠孝之情于无穷焉。寺成,蒙恩赐额曰“清真寺”。盖经始于正统十二年二月十九日而落成。赵君孟仁率其子能以来求为记其事。闻模颔靺德为[教]其实归于正;其二凡奉教者,每日寅未酉戌亥以销愆过;其三岁必身心以纳天税四十取一所积之余以造寺会众拜礼以表其诚,凡百丧之其于世道岂乎哉,则为之记。其不可以。府都督同知陈友所建也父祖之百余人杀其今所由建也盖上于明年五月五日教之之五时(下缺五十四字)如是焉。

天津“清真南寺碑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清真南寺碑记”,天津清真南大寺约建于道光二年至二十五年(另碑记载该寺建于嘉庆三年),当时北寺是天津总寺。此寺在建筑设计上突破成规,建成了大殿顶带8座亭子的史无前例的式样。与周围一片平顶小四合院民居相衬,更显出其崇峻神圣的宗教气氛。

“……又于邑之西门外,立为南寺。道光二年,大殿初就,而十二年南讲堂成焉,二十三年北讲堂成焉。且于是年增修大殿前卷棚三间,两耳房五间;至二十四年,复修山门裙墙,而功始竣。夫此寺创于道光壬午,成于道光甲辰,襄其事者,阖邑皆有力焉。……夫北大寺立有教长,传教以来,百数十年之久。”

“天津金家窑清真寺碑记”民国十六年(1927年)

金家窑清真寺位于天津河北区,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全寺面积2000平方米。著名阿訇王静斋年轻时曾在该寺学习生活过。此碑记讲述了金家窑历次重修的情况,赞扬一些“仗义疏财”的穆斯林。更为可贵的是,它提到了从事漕运的安庆回民在天津创建清真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