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62

第62章 族规教争教案碑记(1)

收录在本部分的碑记可分为四类内容:一是反映清政府严禁回族新立教派的告示碑,如云南华宁县盘溪北门清真寺“甘结”碑及署宁州所出之告示碑;二是回族穆氏家族内部所制定的族规,如天津天穆村清真大寺“禁戒同姓为婚碑”;三是反映回族穆斯林内部教派之争与改革掌教制度而形成的教规碑记,如天津清真西寺“儆戒石碑”、沈阳清真南寺乾隆三十六年碑和现存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永禁三掌教世袭序”碑记;四是记述1926年秋天津日租界内《报报》刊文侮辱穆斯林引起教案的天津南大寺“万古流芳”碑,及山东济南北新书局侮教案及行政院通令碑。上述碑记涉及回族穆斯林的重要内外关系,因此虽数量不多但颇具史料价值。既反映了历史上回族伊斯兰教掌教制度的演变及新老教派的分化与矛盾,又提供了民国时期两起有较大影响的侮教案件情况,及善后处理办法,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对穆斯兰教的基本政策。

天津天穆村清真大寺禁戒同姓为婚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天穆清真大寺(北大寺)肇基于明永乐二年,乾隆二十年翻新,嘉庆六年复修。在清真寺后院,俗称花墙子内曾立一方石碑,碑体庞大,工艺精巧。造立此碑是因为穆氏家族内部联姻现象屡见不鲜,遂引起各方关注,经穆氏上层人物合议,营造此碑,警示后人戒除族内通婚。此碑营造以后,村内遂发生一起悲剧:在穆氏家族内,有文字辈一对青年双双爱恋,家人以族规阻之。但这对青年终因耽于爱恋,致女方怀有身孕。愤于“辱没家风”,女方之兄利令智昏,竟手刃其妹,抛尸河中,又持刀行刺男青年,迫其逃离家乡。这一悲剧的发生,虽然不能完全归罪于这方碑文的营造,但是,与世间任何事物一样,主观上追求积极一面的同时,往往客观上产生未可预见的消极的一面。这一事件做为历史悲剧已经过去,但不能不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反思。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天津穆家庄穆氏阖族禀请天津府宪出示谕禁立案碑文

花翎候补府天津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李。为出示严禁事:据天津绅董职员穆国安等禀称,窃穆氏始祖穆重和自国(明)初由浙江杭州府钱塘县迁徙天津城北十二里立穆家庄,遂家焉。以后生齿日繁,辈数恐乱,经六世祖仲佐编集十四字:应思景从国朝兴文成祥瑞怀德生。按字起名,每一辈用一字,以期族户虽分辈数不差,至今凡十八世“国”字辈。唯绅国安系为族长。至于婚配,同姓并不结亲,向遵例禁。乃近来,无知之徒罔知法律,竟有穆姓同姓为婚之举,殊属野蛮之至。及绅等查知,业已嫁娶多日,绅复不肯。具禀离异有关脸面,然又不能隐忍坐视,深恐无知藉词效万,以致乱宗裔而败风俗。绅等已于八月十三日赴县,据情禀请示禁,蒙批如禀出示谕禁等因。绅等捧读不胜感戴,何敢又赴天案续禀致千厌弃。惟自蒙县批后,绅等扰有余情等申伏,念穆姓族人甚繁,迁移在外府外县居住者亦复不少,所蒙县批各情恐未周知。况前集十四字辈数排用将尽,理宜再续十四字,仍望穆氏远近族人排字起名,相传罔替,似亦继志述事之意。字文:孝友为本伦常序诗礼传家祖训良。惟有公恳仁天大人垂念民族之殖繁,特维礼都之关系,据情赏示,切实严禁。凡穆氏族人勿蹈干禁乱婚之恶习,确守续集辈数之字文,如再有违训乱婚等事,或经绅等禀明、或别经发觉,伏乃准行按律惩办,决不姑宽。以便绅等敬谨铭碑,庶几声闻远播不愆不忘,莫非仁天之所赐也。为此公叩乞恩准电鉴施行等情,据此查律载乱宗婚姻为垂。乃穆氏竟有同姓为婚之举,实属有干例禁,合亟出示严禁,为此仰穆氏阖族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凡有穆氏族人务须按字起名,以明宗派,免致干禁乱婚。倘敢故犯,准由同族人等指名控究,按律惩办,以垂伦纪基。各凛遵毋违。特示。

天津清真大寺“万古流芳”碑民国十五年(1926年)

1926年秋,天津日租界内《报报》刊文侮辱穆斯林,引发了一场教案。在全国各地穆斯林的声援下,《报报》被停刊,妄想滋事的日租界当局不敢轻举妄动,被捕的穆斯林被无罪释放。天津慈善机构“八善堂”在调停教案中起了一定作用,事情平息后,“八善堂”向天津回教联合会赠送了牌匾“古教可尊”,并树“万古流芳”碑,存于天津清真大寺内。

环球数万里,古今数千年,而能维系人心保全国本者,无不以宗教为正诚致格之基,亦无不以宗教为修齐治平之源,诚以为万教虽殊而其理则一也,故儒虽专言人功罕说天道,然亦曾言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又云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是其立言之精微,成功之至当,又莫不若合符节焉。董等素钦清真古教之大纲,久欲以教外之愚,诚拜至真之主宰,以期得开道义,俾益身心,乃者宗教共伸五族一家,董等遂能以奔走慈善之资格,藉护爱慕清真之好感,抚念下怀敢忘盛意,爰集全体恭立碑铭庶,高山仰止,有所遵崇,景行步趋同沾教化矣。

铭曰:清真古教,炳若日星。五族崇拜,世界共宗。立天之极,作圣之功。光明正大,坦白至公。道源宏济,理妙无穷。上固国本,下慰民生。惟微立法,惟一存诚。潜修在己,默化无形。穆圣诞降,天命斯终。真实无二,有感斯通。删经定制,总集大成。人神首命,化乃风行。挽回末俗,匡救颓风。千载不易,万世无更。教秉原始,纱驾三乘。善堂全体,敬颂碑铭。

天津八善堂全体董事敬勒穀旦

中华民国十五年九月

天津清真西寺“儆戒石碑”民国十五年(1926年)

天津清真西寺的这块石碑镶砌在北讲堂东侧的墙壁上,立于1926年。碑文对设立掌教持反对态度,对开学阿訇的聘用、海里凡的招收、散班何訇的行为、保持寺内严肃清静气氛等作了具体规定,故称作“儆戒石碑”。类似石碑在天津清真北大寺也曾有建树,后毁于战火。

粤稽清真正教始自天方,真经典诰降诸西域,圣圣相传,贤贤相继,是故丝毫不能逾范围者矣。然吾等生居汉地,言语文字统属东土,礼道不同,文风迥异。仰赖经学衡通者,藉资真经典诰指引就正,庶正教无错误之虞。近来恒有经学卑浅之士,而尸居素位,不顾教门之准绳,而一味泄沓,顺情货事,或久则渐致把持贤门,视寺院以为祖产,视名位以为世袭。此等汉习颓风,于教门大有妨碍,末等每有见闻,触目惊心,窃恐本寺渐生是习,盍先预遏颓风,惟有申约以杜将来。特为勒碑,以垂久远。凡我同志,当万目云尔。

谨缮摘条胪列于左:

议本寺约定永久不许扶立掌教。脱有擅专扶立掌教者,乃是背约从事非吾教之行也。

议本寺约定概不许请本地阿訇开学与不收海里凡。因为回避本郡之嫌,又恐浸入其间或有把持之虞。只宜别方咨访,实系有学有行者,方可具书延请,以资振兴教门。例任三年,期满欲就聘于他处者,必须另行延请承乏,切勿瞻徇情面,以平庸浅识之人滥厕其间,滋多陨越。事关一郡领袖,责任匪轻,懔之慎之。

议本寺本地散班阿訇及海里凡者,只宜在寺随班礼拜,遇有指名延请之家,谨当恪肃躬往,可称待命守分者也。尤不许搀预学堂各习公事。至于领拜、念收凯夫、念虎土白、念拜克及教小学各事宜,具系正任阿訇差派,不与散班相干。亦不得乡老稳徇情紊乱定章,否则大非原始要终之道也。再,新任阿訇初到时,则乡老务将碑上当行可止一切事宜以及应分差派之事,仍请正任阿訇一人察照专理,乃乡老不得徇情,致生弊端。

议本寺以内南北讲堂、水屋子、并海里凡之住所以及各等处闲房,各有应用之宜。而乡老及本地师傅、海里凡诸人,勿得藉事昼夜盘桓其间,俨如茶馆客店,久而致有浸润搀越窃权之弊,驯致渐开扶立掌教之端,慎之,切忌。盖因系清静朝拜之室,宜当洁己奉公,可称两世之美士也。末等深愿此后执事乡老务当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庶几教门永远敉安。……

辽宁沈阳清真南寺遵古协一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此碑碣记述了清乾隆年间沈阳地区回族穆斯林教务活动的重要情况。碑文以该寺学董会首及教长联名的方式阐述了伊斯兰教的教旨,表达了他们“遵古制”、“准前规”、“凛旧典”,反对“靴方游历之客”带来的“歧道”。

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护理奉天府治堂理事督粮堂印务,署承德县正堂,事加三级,记录九次,王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