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了解伊斯兰教
7207500000042

第42章 刘智思想与西道堂(3)

马启西的宗教实践,因其道明理正,取得了初步成功,在西北地区的穆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遭到的打击和迫害也在一步步地升级。由清廷豢养的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民族败类、封建军阀马安良,从他卑鄙的个人野心出发,起初想拉拢马启西打击北庄门宦,故而表面上对马启西非常热情,并自称“顺从东道堂”。马启西是一位很有涵养又有远见的正直人,对马安良其人早巳洞烛其奸,所以我行我素,不受利用。马安良目的没有达到,便对马启西恨之入骨,遂产生了杀人灭族的念头。民国三年(19)14年)白朗率众进入临潭,马安良以所谓“西道堂勾结白朗”的莫须有罪名,于该年闰五月十九日清晨,指示其部属张顺元将马启西和教下17人枪杀于旧城西河滩。这一次事件加上同一日在和政台子街遇难的8人在内,西道堂共有25人遭马安良杀害。西道堂在旧城和藏区的财产,被张部军人洗劫一空。三年后,即民国六年.(19)17年),西道堂第二任教主丁全功等4人在临夏和政县台子街又被马安良杀害。由此可见,彻底毁灭西道堂的阴谋,早已酝酿在封建军阀的幕府里。民国八年(19)19年)马安良升任甘肃督军,赴兰州时暴死途中,无辜的西道堂教民,才算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三、西道堂的振兴

马启西、丁全功二位教主的先后罹难,给西道堂带来巨大损失,许多教下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但对于那些幸存者来说,虽然他们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他们的信仰并没有发生动摇。在极度困难情况下,教民们一致拥戴正当盛年、精力充沛的马明仁执掌教门。马明仁,字普慈,经名穆罕默德·艾买勒,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非凡人物,在随同先教主奔波传教和赴京鸣冤中,虽数度入狱,迭逢凶险,却总能机敏对应,化险为夷,为挽救西道堂的生存,肩负主命,不遗余力。

马明仁收拾残局,整饬教务,忠实、全面地贯彻执行了先辈道祖的宗教思想和应世主张,制定了西道堂的组织章程,明确规定“本道堂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并祖述清真教道统以宣扬金陵介廉氏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伊斯兰教教义为宗旨”。

西道堂的建立,不是临时凑合的权宜之举,而是一个正视现实,注重实践,“工作、生活、教育、婚丧、赡养等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的“完整组织”。教民不但应“遵守本堂宗旨”,而且必须“遵守国家法令,以尽国民义务”。共同的信仰在教民中产生了相依为命、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宗教紧紧地维系着人心。经济利益上的一致,在道堂成员中普遍树立了以“公”(集体)为先的思想,每个人都把“主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为道堂做事看作应尽的义务。

马明仁善于选拔人才,并委以重任。他在道堂实行统一领导下农、商、林、牧、副各业分工负责,齐头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注意发挥各部门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办事能力。由于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了解,充分信任,再加上宗教意识支配作用,所以很少有侵吞,挥霍集体财产的事情发生。涓滴入流,锱铢归公,作为一种美德,在整个道堂内部得到坚持和发扬。例如有些经手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的生意人,单骑从远方归来,先向教主察告此行基本情况,然后再向经理结算账目,他们廉洁到回家的时候手里只有一根属于自己的催马鞭子。而那些深明大义的妻子们也并不抱怨她们的丈夫没有给家里带来那怕只有一个银元。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人外出完成一项使命,路遇劫匪或者因病去世,有可能丢失全部钱财,马明仁知道后,就觉得非常难过和悲伤。他并不是可惜那些损失了的钱物,而是痛惜“失去了一位金子一般的人”。由于马明仁的优秀品质和极强组织运筹能力,很快就使西道堂走上了迅速发展道路。

在商业领域,马明仁以特有的胆识和气魄,为西道堂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发展道路。以临潭天兴隆总号为中心的十五六个商号,遍布川、甘、青各地,畅通了内地与边疆的贸易渠道。甚至在人迹罕到的荒漠密林藏区草原,也有西道堂的经商人员往来。他们把当地人民需要的货物送到顾客手里,并以热忱服务和可靠的信誉,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由20多个商队组成的庞大运输力量与各地坐商贸易的相互配合,很快就使西道堂的集体经济繁荣起来。与此同时,马明仁还派出一批得力教民,赴西安、张家口、京、津、沪、汉、杭及渝等大城市定居,建立商业网点、推销皮毛药材,并组织西北人民所需的货源,打开了一条条有效的经济信息渠道,为及时、准确、灵敏地捕捉有关行情变化动态以及制定和修正经商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到1929年洮州地方变乱之前,西道堂以200余万银元的雄厚资金跻身于商行大贾之列,其经济实力在临潭地区处于举足轻重之地位。

西道堂拥有近万亩土地资源,其农业分属于13个乡庄,由700多人努力耕作,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作业体系,先后建立的作坊有磨面、榨油、制粉、皮毛加工、缝纫、酿造和砖瓦烧制等。对外向社会服务,对内为所有西道堂教下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品,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西道堂的林业和牧业,也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得到了长足发展。沿洮河两岸数万公顷的林木,是一笔很难估计其价值的巨大物质财富,所拥有的13座林盘,地跨甘南州的碌曲、夏河、临潭、卓尼等县的广大区域。这里姑且不论它们取之不尽的蓄积量,对国家建设所作贡献的重要意义,只就那茂密的翠松绿柏来说,构成了一道道绿色天然屏障,成为甘南地区的一大景观。由于合理经营,不仅使黄土高原的自然面貌得以美化,也保持了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当时,西道堂还有牧场3处,牛2500多头,马400余匹,奶牛近400头,羊1000多只。

1914年5月初,白朗军攻入旧城,西道堂的礼拜堂被付之一炬。马明仁及其教民们以“一日无寺,一日心里不安”的心情,在经济上有了一定实力后,即由他亲自主持,以近10万银元的造价,化了3年多时间,第二次修建了“清真西大寺”。整个清真寺以能容纳数千人同时礼拜的大殿及经学院、经书馆、讲经堂、宿舍、浴室、厨房等组成。布局合理,严整肃穆,其规模之宏大,艺术造型之高雅,堪为我国西北边陲寺宇建筑的一颗明珠。经书馆曾藏有2000多卷(册)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经典和一批汉文译著。马明仁和他的主要辅助者、后来担任西道堂第四任教主的敏志道,都非常重视各种经书的充实和收藏,有时还不惜以重金派人外出选购。1948年敏志道到兰州,筹划重印了《五功释义》1000余册,他亲自作序,要求教下人向一斋先生学习,认真钻研教门。以上经书均藏于清真西大寺的经书院,日积月累,增购添置,但从1914年到1967年西道堂的清真寺多次被夷为平地,许多宝贵的经书也几乎绝迹无存。

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是西道堂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显著特色和优良传统之一,这与西道堂一贯坚持的中阿结合,利用本国文化宣扬伊斯兰教义的宗旨有密切关系。早年的“金星堂”就以私塾的形式,承担了对渴望得到信仰满足的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义务。到马明仁、敏志道时代,以更为长远的眼光把继续培养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作为大事来抓,创办了“临潭县私立第四高校”、“临潭县私立启西女校”、“卓洛初级小学”及晚些时候筹办的“临潭县启西中学”。这些学校的建立,每一所耗银都在万元以上,就以现在水平来衡量,其建设规模和校内各项设施,也是比较先进而完备的。生源均面向社会,并不局限于本堂教民子弟,经费全由西道堂提供。特别是女子学校的开办,更是空前之举,它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对改变歧视妇女的旧观念以及改变世世代代妇女没有文化的可悲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马启西先生发展穆斯林教育事业的设想,通过马明仁、敏志道二位教主全力贯彻,取得了很大成功。从西道堂所办学校毕业的各族男女学生多达400余人,其中考入中学、中专和大学的就有200多名。现在在甘青宁等地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工作的中年知识分子和已退休的老干部中,有些就是当年西道堂出资培养的。兴办教育不但给西道堂的振兴带来了好处,也为地方文化的复兴、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人才的造就作出了贡献。一般来说,西道堂教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也比较活跃,这一现象乃是几十年辛苦办教育的结果。

四、关于大家庭生活

西道堂教民经济生活分堂外、堂内两部分。堂外人散居在甘青宁新各地,就是在临潭本县境内,除以旧城为中心的13个农庄外,从城关到乡下,也有许多堂外穆斯林,他们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于西道堂,过着一家一户普通农商人家的生活。堂内教民则过着大家庭式集体生活。每逢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尔德节”、“圣纪”日或纪念已故教主归真日等“尔买力”时便邀请堂外教民来堂内,大家一起诵经、赞念。堂外人到堂内来,往往怀着一种荣誉感,穿戴整洁,兴致勃勃地像是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并不觉得陌生、拘谨。平常堂外教民之间有时发生一些生活、家庭、婚姻及其他方面的矛盾和争执,也往往乐意聘请堂内有威望的老人出面调解,所以团结工作一直做得很好。在遇到关乎全体教民利益的事情时,则不分彼此,大家一致行动,共同设法把工作做好。在西道堂屡踏踣屡起的艰难发展过程中,堂内外穆民总是拧成一股绳,患难相助,荣辱与共,不管处在怎样严重的局势下,人心始终不散,因此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堂外穆斯林虽然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于西道堂,但与之联系却非常密切,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困难时,常常受到道堂经济上的扶持和帮助,度过不少难关。也有不少堂外穆斯林以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全心全意支持西道堂的各项建设事业。有时西道堂在经受重大挫折后,经济力量之所以能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与堂外众多穆斯林的大力相助也是分不开的。

西道堂这个名称有两种含义。从大的方面讲,指的是由马启西所创立的伊斯兰教派,虽然它在我国伊斯兰教史上创立较晚,但影响颇大,宗教、经济、文化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小范围而言,它又指座落在临潭县西凤坪下有近千穆斯林在一起生活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形成的初期,人数并不多,里面也只有一些普通民房。随着西道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入大家庭过集体生活的成员不断增多,建筑规模也逐渐扩大,到后来出现了许多廊檐回旋,屋宇重叠的古典式楼房,西道堂前院拔地而起的四层大楼,更具有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风格,素雅别致,非常美观。十多处环套辐连的大小院落和鳞次栉比的房屋,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大家庭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合理,其中成员基本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们都以勤劳和诚实为他们所热爱的大集体创造着物质财富。所以西道堂事业中的每一项成就,也是它的组织领导者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果。当时曾流传着一句“道堂院里没闲人”的佳话,意思是人人都有事情可干,谁也不愿意以一个不光彩的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者被人歧视。在堂内,鳏寡孤独敬养无虞,少年儿童免费入学。整个大家庭犹如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各个部位都有螺丝固定,这些螺丝不论大小,对整体运行都起着互相辅助牵动的作用。由于讲究礼仪,重视德行修养,西道堂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涵养性,待人、接物、处事很注意伦理原则,所以人们对自己奉行的教门有极强的荣誉感和自信性。

西道堂采取大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与马启西创教初期的特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对那些在盲目散乱中互不联系,各行其事的人来说,处身在各种矛盾错综交织的社会环境里,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有时候个人的作用显得无能为力。只有使志同道合的人们组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结合成能够融洽相处,彼此照顾的大家庭,靠集体力量排除干扰,才有可能实现共同追求的目标。大家的事情办好了,个人的问题自然容易解决。《古兰经》曰:“真主要借这部经典指引追求其喜悦的人走上平安的道路,依自己的意志把他们从重重黑暗引入光明,并将他们引入正路。”马启西正是以一种责无旁贷的强烈使命感来建立西道堂大家庭的。它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不组织起来就难以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就难以生存。大家庭的建立,使人们感受到西道堂这个社会实体的真正存在。由于西道堂历代教主都与教民们休戚与共地住在这个大家庭里,所以这里也成了西道堂从事宗教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活动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智:《纂译天方性理自序》。

(2)刘智:《纂译天方性理自序》。

(3)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4)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5)袁汝琦:《天方性理序》。

(6)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7)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8)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9)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10)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11刘智:《天方至圣实录著书选》。

(12刘智:《天方性理:第一章·修进篇》。

(13)刘智:《天方性理:第一章·修进篇》。

(14)刘智:《天方典理·真宰篇》。

(15)刘智:《天方典理·认识篇》。

(原文刊载于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