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派离群索居、清心寡欲,在敬主爱主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直觉和体认,使心灵和心智与真主“沟通”,来认识宇宙、造化、今世、来世等,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方法和理论。苏非派认识论方法和体系是由该派学者归纳总结提出来的,同逊尼派和穆尔太齐赖派的认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逊尼派注重《古兰经》和“圣训”,以“天启”和“传述”为主要根据,以此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穆尔太齐赖派强调理性认识和人的自由意志,通过思维和逻辑来认识事物,注重人类后天获得的认识。苏非派认识论的核心是“神智”(Hikmahallh真主的智慧),即由直觉和体验得到来自真主的认识和智慧。他们得到的这些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局外人来说往往弄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所以被称为“神秘主义”(Mysticism)。其实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并不神秘,而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认识上的“飞跃”,这种现象在各种思想学派和意识形态(信神的和不信神的)中都存在,只是各自的立场、出发点和目标不相同。它很有点像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和宋明时期的“理学”。他们坐而论道,海阔天空,使人摸不着边际,有一种玄虚之感。但是在思想方法上“论道”和“务虚”也是必要的,不能以“玄”“虚”一言蔽之。
关于但丁的《神曲》与伊本·阿拉比的《登霄记》相同之处,再作一些补充,供参考。
(一)两部书在描写地狱中受惩罚的人遭受刑罚的方式和种类,有许多是相同的
《登霄记》中第一层地狱惩罚罪人的是“残暴的风”,它就像“不生育的女人那样冷酷无情、咆哮凶猛”。《神曲》地狱第二圈惩罚罪人的是“毒风”,它是“永不停息的地狱之风”。
《登霄记》中第二层和第四层地狱里,“巨蝎和巨蛇吞噬着那些罪人”,“毒液流进了他们的肌肉、骨头和神经里”,“但真主不让他们毁灭,让他们回复原形,为的是让他们受更多的罪”。在《神曲》地狱第八圈第七沟中,“里面一大群蛇,形状奇怪,种类不一”,“一班惊惶裸体的灵魂乱窜着,他们的手被蛇缠住在背后,蛇的头尾穿过他们的腰部,再结合在他们的胸前”。“一条蛇忽然跳起来,咬住一个罪人的颈根。顷刻,那个罪人已经着了火,烧成灰;灰落在地上,聚积起来,他立即回复了原形”。
《登霄记》中第五层地狱的刑罚是,罪人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硫磺巨石,“硫磺燃烧,罪人也跟着燃烧,两个燃烧成一团火焰”。《神曲》地狱第八圈第八沟也有同样的描写,“在沟底我只看见火团来来往往,也许每个火团裹着一个罪人,但是别人看不见他”。“当那火团到了适当的地点,在适当的时候,我听见我的引导人这样说:‘哦,你们两个在一个火团里,请你们中间的一个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地迷了路,怎样地遇到了死神?’”
《登霄记》中第六层地狱惩罚罪人的是“沸腾的水”,“如果把它浇在天地般大的岩石层上,这岩石便立即溶化”,“那些罪人就在这水中洗浴,承受惩罚”。《神曲》地狱第五圈惩罚罪人的是“鬼沼”和“污秽的水”。
《登霄记》中对造谣中伤、挑拨离间者、进谗言者的刑罚是“炽烈燃烧着火焰的剪子,割断他们的舌头”。《神曲》地狱第八圈中,对这些人的刑罚是“一个魔鬼手执一把锋利的剑,残酷地割断他们的舌头(肢体)”。
(二)伊本·阿拉比和但丁对“炼狱”的描写
伊本·阿拉比在《麦加的启示》中,是这样描写“炼狱”的:“末日审判有50个关口,每个关口要1000年。首先,人们从坟墓里走出来,一个个赤身露体,饥肠辘辘。他们站在坟墓口受到审问,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宗教是虔诚的,对真主和穆罕默德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就可以顺利通过。否则就要在原地停留1000年,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遭受饥饿折磨的1000年。然后到第二个关口,那里是灼阳和火棚,他们的前后左右都是燃烧的火焰,头顶上是炽烈的太阳,没有地方可以荫蔽。他们在这里受到审问,是否叛过教,杀过人……如果没有这些罪行,就可以顺利通过,否则就要在这里遭受火刑1000年。第三个关口是漆黑的洞,谁要是对宗教信仰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他就要在这里遭受惩罚1000年……”
“然后,他们要经过10个大棚,每个大棚1000年,生前对信仰发生动摇,违犯清规戒律,不孝敬父母,待人悭吝刻薄……都要分别在这里受刑1000年……”
“每个人死后的灵魂,都要经过一道道关口,对生前的善行和恶行进行一笔一笔的清算,最后来到天桥进行最后的清算。”
“天桥是架在火狱之上的,是通往天堂的必由之路。它细如发丝,利如钢刀。天桥共有7座,通过每一座桥需要3000年,上桥1000年,过桥1000年,下桥1000年。虔诚行善的穆斯林可以顺利通过,否则就要在这里遭受成千年的刑罚……”
伊本·阿拉比就是这样详尽生动地描述了灵魂在“净界”“洗炼”的每一个过程。在《神曲》的“净界”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伊本·阿拉比的描述相类似的篇章,甚至连“洗炼者”受罚的原因和方式都是一样的。
在《神曲》中,“天桥”变成了“路”。
“净界的外部是崎岖的山路和岩石穴。”“净界本部为环山腰的七层圆路,愈在上层的直径愈小,从下层到上层有阶梯。在每层圆路上洗炼七大罪恶之一。”
(三)关于“乐园”的描写
《登霄记》中的“乐园”在“七重天上”。“廉洁清白的灵魂可以进入乐园。那里绿草如茵,鲜花芬芳。在诸河的河畔上,仙女们唱着甜美动听的歌,颂扬至高无上的主。”
“在乐园里,有两个涌流不断的源泉,它们的水是清澈的。一个源泉的水是饮用的,另一个泉的水是洗浴的。饮了这里的水,和用这里的水洗浴过的灵魂,就可以升入永恒的天国。”
“在天国里,有一只天鸡,它是绿白二色的,当它张开两翼时,把诸天和诸地都遮住了。它每天颂扬真主,在早晨按时唤醒人类的家鸡,让它们去啼叫,召唤人们去作晨礼。”(《登霄记》80116页)
《神曲》中的“净界”在“净界山顶”。《净界》第28篇至第33篇中,是这样描写的:
“那里树木茂密而青翠,行进于香气扑鼻的平原上,加以朝阳的光辉,真是爽心悦目。”
“枝头小鸟充满欢乐而尽情地唱着。”
“在我面前发现一条小溪,水清澈照人,地上最纯净的水和那里的相比,似乎还混浊一点。”
“这里的春天是永久的,这里有一切的果子;这里的水是人所称颂的琼浆玉露。”
《登霄记》“乐园”中的两个“喷泉”,在这里分别成了“有将人们一切罪恶洗去的累德河(Lethe)”和“回复人们善行记忆的优乐埃河(Eunoe)”。而且要“先尝了这边河的,再尝了那边河的,才发生效力。它们的味道是超过一切一切的”。
《登霄记》“天国”中有“天鸡”,《神曲》“天国”里有“天鹰”。它“在我面前,显出那张着翅膀的美丽的影像,这是联合在一起的灵魂所构成的,他们正欢乐于甜美的享受之中”。“他交织着对神恩的颂词,以及那些歌声,只有高高在上的,才可以享受他的妙处。”
(四)《登霄记》和《神曲》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关于天体和天象的描写,这是其他描写“天堂”和“地狱”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的,说明伊本·阿拉比和但丁都具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虽然首先把古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体说,同哲学和神学结合在一起的是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870—950年),但是他们两个在各自的作品中,更充分地发挥了他们这方面的专长。伊本·阿拉比的著作是宗教学的,但丁的著作是文学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所以但丁在创作时更注重音韵和谐、想像丰富和文字优美。
综上所述,伊本·阿拉比是一位伊斯兰苏非派的大学者,他的著作《麦加的启示》、《智慧珍宝》、《登霄记》等,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宝库,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的范围,成为世界伟大思想家之一。东方学家尼科尔森宣称:“伊本·阿拉比是伊斯兰教的天才,他大胆的神学观点和对精神世界领悟过程的详尽描述,为基督教神学的复兴和摆脱精神枷锁铺平了道路。”东方学家帕拉休斯说:“大家都知道,西方第一位神秘主义哲学家是爱克哈特(126—132年),他生活的时代比伊本·阿拉比晚了一个世纪,他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这所大学的哲学和理科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安达卢西亚文化。他与伊本·阿拉比一样,认为主是真正的存在,其他的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主的真理显示在万物之中,人的灵魂的最大幸福是与主接触合一,这需要通过静思、认主、谢主、爱主等过程;灵魂与主的关系高于物质与形象的关系,高于部分与全体的关系。”爱克哈特是中世纪德国神学家,他受到伊本·阿拉比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比较典型的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思想,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灵性同神性相通,是神性的“微弱闪光”;人通过自己的灵性,即可与上帝合而为一。这就意味着基督教徒无须借助教会,即可得救,从思想认识上摆脱了教会的精神控制和枷锁。他的泛神论思想从内部破坏了基督教传统神学的绝对权威。后来,马丁·路德(14)83—1546年)在1518年印行的《德意志神学》中宣扬了爱克哈特的这一神学思想。无疑,这一切都是受到伊本·阿拉比思想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65页。
(2)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
(3)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69页。
(4)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
(5)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70页。
(6)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
(7)阿卜杜·蒙尼姆:《哲学百科全书》(阿拉伯文版),开罗:麦德布里出版社。
(8)阿卜杜·蒙尼姆:《哲学百科全书》(阿拉伯文版),开罗:麦德布里出版社。
(9)穆罕默德·夏菲格:《阿拉伯简明百科全书:第一卷》(阿拉伯文版),贝鲁特:复兴出版社,1981年。
(10)穆罕默德·夏菲格:《阿拉伯简明百科全书:第一卷》(阿拉伯文版),贝鲁特:复兴出版社,1981年。
(11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37页。
(1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425页。
(1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64页。
(15)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
(16)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71页。
(17)哈纳·法胡里:《阿拉伯哲学史:第一卷》(阿拉伯文版),黎巴嫩时代出版社,1982年,第372页。
(原文刊载于2003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