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埃米尔·赖希指出:“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没有什么话比‘坚持原则!’更常用,同样也没有太多人怀疑这种回答中所包含的力量和正确性。”“坚持原则”这句好像是不证自明的,合乎逻辑的,因而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样一点:只要坚持了原则成功准会降临,这话完全正确,只要你知道在任何场合中,“原则”是什么的话。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中,就是真正的原则?摆脱所有的次要间距和附带因素是不是等同于“坚持原则”?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对此做出明确地否定回答。“坚持原则”,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处狭小的专门领域,顽固地拒绝采取更宽阔的视野,这样的结果就是成功的机率很小。
以一般的伦敦商店或办公室的职员为例。无数的作家说过。英国的职员或技工跟德国同行相比效率没法比。这很可能是对的。但是当人们把德国职员或技工的优势归结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语言学和其它知识时,我们认为这并未指出真正的原因所在。事实上英国人。特别是英国妇女在学习语言方面比德国人要强得多。在英国能流利而准确地说法语的人比德国要多得多。而且有好几种语言,英国人掌握得不错,而实际上德国人却一无所知,如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就更不用说东方语言了。而且就知识量来说,德国工人或职员并不比英国同行们多。从个人知识的广博程度看,我们会看到广大英国人所拥有的自然和其他科学知识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德国职员比英国职员更强,这一点却很难否认。伦敦的职员大部分都是德国人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种优势来自于德国职员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要点不只一个。
生命的原则里有主要部分和辅助部分,辅助部分看起来比较琐碎,但是千万别小视辅助部分。它们之所以成为辅助部分难道不是你自己的观念构造吗?你能肯定你称之为“辅助部分”不会变成主要部分?一般的城市职员,在办公室里上了两三年班后,对自己的主要事务的一些细节一点认识都没有。走进办公室,你问他最简单的问题,回答将是:“不知道”。好像“不知道”成了大多数城市职员的座右铭。他们还引为自豪。他们成天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考虑雇主也考虑顾客,他们从不犯错,从不受其他诱惑,天知道他们还因此而做成什么!他固守着自己的办公室和柜台,拒绝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他确实坚持了“原则”。但是坚持的都是架子,以至于增加一点内容,他就不知如何行动了。他本人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原则,一个不起眼的、死板的活机器,只知道在材料上做点什么记号,这种人对雇主来说不外乎一个记事簿。那他为什么不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务方面的知识呢?其实那些店主、商人只有一听到雇员对顾客说“不知道”就立即解雇他,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一位作家曾经走进伦敦一家卖地图、地理方面的书籍和相关物品的商店。当问及一本“数学地理”方面的书的时候,5个店员毫无例外都告诉他:不明白数学地理学是什么概念。这些店员都是“坚持原则的人”。他们不仅不知道他们该知道的东西,而且也不想知道。否则为什么他们不查阅一下科学字典或百科全书之类的参考资料呢?他们只是坚持那些教给他们的,应该坚持的少数几条关于地理学的观念。他们因为不适应新的需求,结果当然就失去了顾客。
思维变得开阔。你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增加自己的份量,成为一个老板和同事都喜欢的“多面手”,这样你的职业基础将会很深厚,而你自己的前途也将变得光明。
发挥创造力的10个要素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人的这一天赋能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创造力,勤奋敬业,会使你的工作不断地增加亮点,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成功。怎样才能较快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呢?要想充分发挥创造力,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克服以下几种常见的障碍。
1.冲破习惯或常规的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许多公司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只有寻根追究,才能找出改进的途径。
2.把批判力和创造力统一起来。
一般人认为,批判力和创造力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做出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有关。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如果创造力在你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二者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必须统一的。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地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像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的。
3.穿透表面现象。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自以为“见微知著”,这就会带来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作更深一步的思考。
例如,小王在单位里任办事员,工作勤恳,每天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处理一些没有办完的工作,就连周末假日也不例外,大家都感到他的工作热情很高,这种人理所当然地常常受到赞扬。可是,如果从工作效率或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来看,那他就不值得表扬,因为惟有他一人每天要来加班加点,如果不是自身就是工作中或许有什么毛病。
只有全面地看待事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地了解情况,准确地收集信息,给发挥创造力创造条件。
4.超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一家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处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这对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来说都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最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它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因此,工人们就很容易把那根线的一端和电线联在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
经验限制了那些老工程师的思维,面对新问题他们则一筹莫展。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利用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而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以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5.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人有一种惰性,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作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作“空想家”、“怪癖”等等。
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为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6.主动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力决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你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的怀特等人,他们不甘于满足现状,执意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7.超越消极情绪。
情绪和思考都是人的一种天性,但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你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你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你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8.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
9.克服从众心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就难免受他人影响,让某种形式来改变自己的个性。虽说组织起来的人们不一定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同一种类型,但在同一公司中的人往往有一种“必须这样行动”的约束,而实际上。人是各有其特点的,对于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比强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当遇上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做法时,人们往往会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只要照办就行了”这样一种轻松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就难免走进因循守旧的死胡同。
10.活用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不能代表一切。当然,如果是用来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在学校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老师表示下次要提问一些问题时,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问“该看些什么书呢?”这样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太强。纵然“满腹经纶”,在实际工作中仍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束缚创造力的误区
如今,我们的工作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你缺乏创造力,不勤奋敬业,你连90%的成功都不能到达。又何况更多呢?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仅靠老思想很难跟上。10年前,任何技术工程师所学的知识在3年内就会有一半被淘汰掉。如今这一周期变得更短了。因此,对创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了,别说是工作,连家庭的和睦都要靠创造力来维持。
幸运的是创造力并不神秘。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阿伯特·森特·乔尔吉认为:“创造和发现即是见他人之所见,想他人之不想。”
怎样才能“想他人之不想”呢?通常它只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一例。苹果落在他的头上使他领悟了万有引力规律。这种机会可来自重大事件,如失去工作;也可来自小事情,如想要得到一张参加晚宴的入场券。
迈克阿塞教授指出:要想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就必须突破束缚缚创造力的误区。这些误区包括:
1.相信惟一正确答案。
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往往就告诉我们每一问题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正确答案。然而许多重要的结论都是开放性的。如:“失去了工作我该怎么办?”明显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重新再找一个。”但是另一个也正确:“回到学校去,学习新的职业。”第三条则同样正确:“开创自己的事业。”
只要寻找第二条答案就可以开创你需要的新方法。法国哲学家埃米尔·查特依尔说:“仅有一种想法比任何事情都可怕。”
2.轻视模糊思维。
毫无疑问,逻辑思维方法能将新思想置于死地。因为它排除了看来似乎矛盾的各种可能性。模糊思维像一块自由的天地,在这里,新思想能够很快地发芽。模糊思维有一种相似性和类推性,能够帮你很快地解决问题。
一位经理一直用合乎逻辑的方法思考着他的公司究竟出了什么偏差,但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比喻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我的公司就像一条没有鼓手的大划艇,大家都在用力划,一些人的桨刚刚划到一半,而另一些人却已划完。”结果这位经理敲起了指挥鼓,公司的航船顺利地航行了。
3.囿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