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肠胃疾病知识问答
7209800000002

第2章

(1)食物不要过于精细,更不能偏食,要适当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如五谷杂粮、蔬菜(萝卜、韭菜、生蒜等)、水果(苹果、红枣、香蕉、梨等)。

(2)摄取足够水分。每日进水量约2000毫升。每天清晨空腹饮1~2杯淡盐水或开水或蜂蜜水,均能防治便秘。

(3)适当食用有助润肠的食物,如蜂蜜、酸奶等。

(4)少吃强烈刺激性助热食物,如辣椒、咖喱等调味品,忌饮酒或浓茶。

(5)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每天早饭后定时排便,因为根据“胃—结肠反射”,进餐后易于排便反射的产生。只要坚持定时排便,即可逐渐建立起排便反射的条件反射,习惯后则能按时排便。

(6)养成集中精力排便的习惯。上厕所不宜看书报、听广播、抽香烟等,消除一切分散便意及延长排便时间的不良习惯。老年人宜用坐式便器,以防排便时久蹲及用力排便而致虚脱。

(7)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排便。

(8)自我腹部按摩。简单的方法为:仰卧位,以腹部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适当加压,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约10分钟,可促进消化道的活动,保持大便通畅。

(9)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10.中医对便秘怎样辨证施治?

(1)热秘。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治疗原则是清热润肠。治疗药方有:

①主方为麻子仁丸加减。处方为枳实12克、大黄10克、火麻仁20克、北杏仁12克、郁李仁20克、瓜蒌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②中成药。

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次;

清泻丸,每次1瓶,每日1~2次;

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③单方验方。

处方为大黄6克、麻油20毫升,先将大黄研末,与麻油合匀,以温开水冲服,每日1剂。

(2)气滞秘。

主要症状为欲便不得、胁腹胀痛、嗳气频作、便少、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是顺气行滞。

治疗药方有:

①主方为六磨汤加减。

处方为沉香10克、木香10克、槟榔15克、乌药12克、枳实12克、大黄10克、柴胡9克,水煎服。

若气郁化火者,可加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

②中成药。

麻仁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③单方验方。

处方为大腹皮12克,青皮、陈皮各6克,生枳壳、乌药、青橘叶、玉竹各9克,生何首乌15克,水煎服。

(3)气虚秘。

主要症状为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面色发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疗原则是益气润肠。

治疗药方有:

①主方为黄芪汤加减。

处方为黄芪20克、陈皮10克、党参18克、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②中成药。

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③单方验方。

处方为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服。

(4)血虚秘。

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治疗原则是养血润燥。

治疗药方有:

①主方为润肠丸。

处方为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火麻仁30克、肉苁蓉18克、何首乌20克,桃仁、枳壳各10克,水煎服。

②中成药。

桑椹子膏,每次15克,每日2次;

五子润肠丸,每次l丸,每日1次。

③单方验方。

处方为何首乌、胡桃仁、黑芝麻各6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5)冷秘。

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难以排出、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涩。

治疗原则是温通开秘。

治疗药方有:

①主方为济川煎加减。

处方为肉苁蓉20克、牛膝15克、当归12克、升麻10克、肉桂6克、巴戟天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②中成药。

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半硫丸,每次1.5~3.0克,每日1~2次。

③单方验方。

处方为白术60克、肉桂3克、厚朴6克、生地黄10克、升麻5克,水煎服。

11.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带有未消化物或脓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根据腹泻综合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大类。急性腹泻大多起病急,症状突出,病程短。慢性腹泻病情迁延不愈,临床表现时轻时重,病程均在两个月以上,并呈间歇式发作。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人每日排便1次,少数人每2~3日1次或每日2~3次,只要粪便成型,也不应称为腹泻。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有排便次数增加、里急后重、排出黏液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12.怎样预防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小儿肺炎、小儿贫血和小儿佝偻病合称为“小儿四病”。小儿腹泻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为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预防腹泻病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是许多宝宝的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预防小儿腹泻根据发生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含有多种酶和抗体,可增强小儿抵抗力。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的婴儿应以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

(2)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小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食具应在洗净后煮沸消毒,奶嘴煮沸不要超过5分钟以防老化。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不能给小儿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小儿吃的奶粉、食物和奶瓶食具应放在防蝇罩中,防止苍蝇、蟑螂叮爬食物。

(3)小儿断乳应选在凉爽季节,要逐渐增加辅食量。断乳不能太快,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渐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防止添加辅食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4)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哺乳期的母亲在哺乳前除洗手外,还应清洗乳头。

(5)增强体质,加强护理。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6)夏季卫生及护理。婴幼儿的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夏季应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

(7)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浆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13.老年人发生腹泻是不是就应该禁食?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抵抗力降低,夏秋季容易患肠道疾病引起腹泻,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

传统观点认为,腹泻时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应当让肠道空一空,休息1~2天,这时,禁食就可减轻胃肠负担。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在腹泻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禁食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需要分解肝糖原、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血糖浓度。而老年人由于营养不良,没有足够的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当血糖低于每升3毫摩尔时,病人就会发生虚汗、心悸、乏力、头昏、面色苍白、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反应,有的甚至还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此外,腹泻时禁食还会引起体内营养素缺乏,延缓肠道病变的修复,从而减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腹泻时不但不能禁食,还应适当补充一些营养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鸡蛋面糊、豆浆、细面条、豆腐脑、大米莲子粥、小米扁豆粥、薄皮馄饨等,并应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利营养素被机体消化吸收。

14.为什么腹泻不能随便用抗生素治疗?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比如以下这些情况,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同样能引起腹泻。

(1)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

(2)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

(3)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4)胰腺癌。

(5)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

(6)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菌群失调症”,引起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

(7)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腹泻。

(8)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前两种腹泻是病毒感染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

另外,许多抗生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系统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

综合以上原因,腹泻的病原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所以应用抗生素应当慎重。

15.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肠道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显著,严重时可波及整段结肠及末端回肠,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

菌痢见于世界各地,一般农村高于城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为多见。儿童发病率较高,其次为青壮年。

人类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10~200个细菌即可使半数人致病。人被感染后,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由于菌群不同,人体反应也各异,因而潜伏期的长短和病情轻重也不相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以痢疾志贺氏菌引起的病情较重;宋内志贺氏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氏菌感染介于两者之间,并具有排菌时间较长、易转为慢性和病情迁延的特点,我国以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