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的背景
科学教育在法国中小学教育占有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抽象思维的科学,特别是数学更受推崇。这样教育的结果,虽然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随之也出现了未曾预料的社会问题。人们发现,进入品牌高等学校的学生集中于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的子女。
法国国民教育部曾对四所名牌高等学校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在1950年招收的新生中,尚有29%出身于平民阶层,而现在只有9%。因此可以说,“一个在不利环境中读小学的儿童,实际上无任何机遇进入名牌大学校”。人们分析其原因,认为富裕的中产阶级或知识分子的子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推理和逻辑思维,学校教育又强化了这种思维方式。为了促进教育的民主,使更多的处境不利的儿童获得发展的机会,让儿童在活动中认识自己的潜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1994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尔帕在访问美国学校时,从美国学校开展的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很大启发。访美归来之后,他便萌发了在法国学校中开展“动手做”的设想。1996年9月,在法国特雷易举行了一次题为“改善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大约15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参加了会议,从而发起了科学教育计划——“动手做”。
“动手做”的法语原意是手在面团上,或用手揉面,意即实际操作。
1997年,索菲·埃尔斯特以法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研究院的名义撰写了《何为“动手做”》的长篇文章,全面阐述了在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1999年1月30~31日,法国国家教育研究院、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学校教育司联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科学与初等学校”的大型研讨会,从而促进了法国小学科学教育大规模地实施。
“动手做”是法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实验活动,是加强科学知识教育的一项革新措施。该活动旨在引导孩子参加说理实践和书面与口头的表达,让学生以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周围美丽的世界,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机会,提高科学素养水平。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学会独立做事,并尊重他人人格。2000年6月,法国教育部长决定将“动手做”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推广到所有小学。
“动手做”的教学内容与课堂环节
一、“动手做”科学教育的内容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的内容分3个阶段,包括12个知识领域。
阶段1——发现世界
阶段2——探索世界
阶段3——科学与技术
每一阶段下有教学的总目标和教学的内容领域,根据内容领域确定相应的主题,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
1.天文:宇宙的组成。
2.人体:人体的探索、生理解剖、生命的规律、性与繁殖、人体卫生与运动。
3.电:电池和电器的使用、电路的安装。
4.能量:能量与能量的产生、能量消费与节约。
5.环境与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废物的危害、自然界中的生命、生态、气象。
6.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探索、水、空气、物质的状态、混合与溶化。
7.生物进化:古生物及其进化迹象。
8.机械:自然界中的材料、性质、材料的选择、物件的使用、装配、平衡、运动传递。
9.光学:光线及其光能。
10.动物生命:生物特征、动物的营养、繁殖、运动、动物的分类、饲养动物。
11.植物生命:自然界的探索、常见的植物、植物生命的特征与现象。
12.火山与地震:地震与火山爆发。
二、“动手做”的课堂环节
法国“动手做”的课堂环节大致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问题,教师此时不是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应该反问学生:“你呢?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想像力创造假设论点的能力,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操作、测量……)就派上了用场,学生们分成小组做实验,一般来说那位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都能在实验结束时得到结果,最后是学生们表达他们刚才共同实验的过程(小演讲、实验练习本上做笔记),既丰富了词汇量,又练习了语句的构造。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做实验这部分是可以省略的(比如在涉及动物与天体的时候)。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可以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但是学生的亲身参与已使他们在感观和智力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动手做”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它有要素但没有模式,不用机械模仿。一个主题可以分若干个课时来完成,一节“动手做”活动课可以是假设,也可以是操作,每个环节表面上看似很随意,结构很松散,实质却是形散神不散,每个环节都要把它做实、做到位、做规范。
如实验记录环节,法国老师的做法较为系统,他们尤其重视学生思维的轨迹,着重用好三张纸:一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初的假设猜想画下来或记下来;二是记录小组通过解释讨论得出的结论;三是记录全班经交流讨论后提炼成的正确结论。法国学生的记录本很讲究,大而厚,纸张很好,一般都用活页纸,六年成一册,教师给学生提供规范书写记录格式的范例,让学生把原始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再抄下来,并用颜色加以区别,便于反思,也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思想发展的轨迹。法国教师不仅让孩子用图示的方式来表达,还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字记录,要求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内容;再如表达交流这一环节,法国教师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发言,而是鼓励并引导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善于接受比自己更好的方法。
“动手做”实验活动简介
一、“动手做”科学教育的目标
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动手做”的十大原则
1.孩子们先观察一个物品,或观察现实世界中身边发生的一件事,然后对该物品或事件进行实验。教师要十分珍惜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某一自然现象、某一物品,或者考察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2.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辩论和说理,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告诉别人,一起参与讨论,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只是让孩子去操作和验证老师给出的结论,而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以培养孩子互相讨论的习惯。老师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探究和尝试。
3.教师给学生建议去做一些活动,并把活动分成阶段,在学习中循序渐进,这些活动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性。
4.在对某个主题进行教学时,一般应安排若干个星期的时间,每星期至少2小时,整个小学阶段的“动手做”活动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要有连贯性和整体安排。
5.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实验记录本,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活动的过程。
6.实验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概念与操作技术,同时学会用书面语言和口语进行表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也要求孩子注意观察、提问、假设、验证。实验之后,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整个过程按教学要求和科学实验的规律分成阶段,循序渐进。
7.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街道应该参与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
8.学校附近的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的科学家要运用各自的知识和条件,帮助学生搞好这项实验。
9.地方的教师培训中心应该提供帮助,让从事“动手做”实验活动的教师能够使用培训中心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
10.教师们可以从因特网上下载可直接使用的教学模块、活动思路及问题答案;也可以和其他同行、教师或科学家进行合作和对话,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三、从操作到理解
“动手做”活动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品或科技产品。孩子们可以尝试着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通过自身的经历去理解事物。理解就是先做事,后感到奇怪,然后再做事,以便找到方法,观察事物、进行思考、寻找答案。
四、科学与语言、实验记录本
在口语方面,“动手做”活动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提出假设,并就获得经验和答案进行口头交流。在书面表达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实验记录本,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所见、所想、所做的东西,记下假设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它包括个人写的材料,也带有成功的集体学习的印记。在小学毕业时它就成为一本特殊的纪念册。
五、语言与公民素质
在实验活动中,孩子们学习讨论不同观点,学习辩论和合作,这就等于学习思想争论;学习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这就等于学习克制冲动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耐心。
六、科学家的参与
科学家担任辅导教师、支持教师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有些省份,理科大学生来到小学校中,帮助小学教师设计并实施科技教学活动。
七、为教师建立的因特网网站
网站主要是为教师而建,分为三部分:一是有关“动手做”工程的“信息网络”;二是一个提供“动手做”课堂活动、科技文献和教学资料的“资源中心”;三是一个教师与科学家进行交流的“交流网络”。
“动手做”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法国教师在“动手做”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寻求正确的结论,决不不把谜底(即答案)告诉学生。法国教师不是以知识点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研究方法为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感觉,学生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通过多次反复论证探究。在教学环节中,法国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有一定的情境,只有设身处地在探究的情境中才能使儿童产生好奇,急于求解,进而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让学生提出假设
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带着问题与假设去动手做实验,能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
根据活动内容,要求学生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
四、学会观察与记录信息
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也可以画成图,教学中多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图画,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实验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记录的过程应该是开发所有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场合。
关于记录本,教师们会提出许多问题:
这个本子是否应该作为孩子发展的记录或某种知识的综合?
这个本子是否用作草稿本或应该干干净净?
是否应该强调某种步骤,教给他们某种方法去勾画一种事物或者让他们自由去勾画?
五、注重表达与交流
总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守规则,这是“动手做”项目倡导的基本原则,它的实施将为新一代公民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
另外,“动手做”项目还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能准确地把握住科学知识的关键点。
(2)能设计科学活动方案并能设想出一系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3)能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动手做实验。
(4)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动手做”科学教育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动手做”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是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他们在引导孩子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
“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让所有学生学习科学、接受科学
“动手做”的目的在于重新启动小学的实验科学教育。法国一些科学家和教育家感到,学校里的科学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切实开展。特别是有的学校曾经把“科学教育”作为消除文盲的手段,通过一些实验演示,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以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常识,而不是通过实际经验学习推理的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法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活动教学法”的热潮,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称之为“启蒙课”的一类课程,鼓励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学习。学校也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实际场景,让学生探讨生活中一些简单自然现象的原理,如水的沸腾、雨后彩虹、灯的发光等。但是,启蒙课未能坚持下来,原因是小学往往认为科学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初等教育属于基础学习阶段。而科学常识,不仅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作演示和解答,儿童也可以在动物园和植物园或日常生活中接触到。
教师讲授科学常识或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都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一方面,教师的科学演示往往是自上而下地传授知识,学生并不理解真理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自然地接触科学现象,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形成科学的概念。只有经过学生实际的调查和操作,才能使学生自己形成知识,并有助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动手做”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在认识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构建对真实世界的科学知识。
“动手做”首先强调尊重儿童的求知欲。儿童总是对自然界有无尽的兴趣,对身边耳闻目睹的事物不停地发问。尽管成人或教师不能尽善尽美地回答儿童的所有问题,但是挫伤儿童的求知欲,就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的形成。因此,“动手做”就是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引导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法国科学家认为,科学教育在高中开始就太迟了。在高中,学生关心人文世界的兴趣往往大大高于对自然世界或物质世界的兴趣;高中科学教育的隐性目标经常是教育的筛选或分流,学生选择理科往往是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而非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正是因为缺少敞开大门的植物园或星罗棋布的夜空,丧失了在科学领域发展的机会。“动手做”就是要注意开发儿童完全纯新的求知欲,满足他们要观看、要触摸、要制造、要活动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