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7212000000050

第50章 付嘱品(3)

在生活里面,什么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极烦恼;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乐极生悲,不偏于苦乐二边,自有一个超越苦乐的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也不可过于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无生趣。如果我们能以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则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

三、“真假动静偈”的真义如何?

六祖大师在七十六岁时,预知时至,圆寂前,特别再次集众开示。当时很多弟子难免忧伤悲泣,六祖大师说:“法性本来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你们何必为生死动念?修行的人应该要毁誉不动、生死不动,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无来无去、无生无死,何必有什么忧喜分别呢?”

于是,六祖大师为大家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偈云: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为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这一首偈语,主要就是说明动与静:动即生死,静即涅槃;动即去来,不动就是如来。

在这个世间上,有的人能动不能静,每天熙熙攘攘,忙来忙去,在动荡的生活里,倒能生活得自在惬意;如果要他闲下来,静下来,不要忙,不要动,他的日子就很难过了。有的人能静不能动,他欢喜安闲,逍遥自在,如果要他稍微劳苦一点,稍微活动一点,他就觉得日子很难过。

动静如此,贫富也是一样。世间上有很多的人,能富不能贫,在富贵的时候,他很会生活,一旦穷了下来,日子就很难过了,有的人能贫不能富,他安于贫穷,一旦有了钱,反而引生烦恼,不能自在过日子。

所以,有无、动静都不是真法,真法是不动不静。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他颇有禅的修养。有一次,他将自己修行的心得写成偈语,叫书僮摇船送过江,请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为自己评鉴一下。偈语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就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这八种境界就像风一样,可以动摇我们的心境,所以称为八风。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修行到八风都吹不动的境界了,他心里想,佛印禅师看了偈语以后,一定会给自己很多的赞美。谁知佛印禅师看完以后,不发一语,只批上“放屁”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江北给苏东坡。

接到回信的苏东坡,看着“放屁”两个字,火冒三丈,心想:“你这个老和尚!我看得起你,写一首诗偈请你印证印证,你不称赞我倒也罢了,怎么可以出言采损我呢?”随即叫书僮备船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

佛印禅师好像早就算准了苏东坡要来,站在门口等侯,见到苏东坡,哈哈大笑,说:“学士!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呢?”

所以,凡夫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会心随物转,但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所谓“一切唯心造”。六祖大师也曾对法达开示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意即诵经贵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便能因转经功德而受用不尽;若口诵心不悟,纵使诵念千百遍,反被经法机境所转,愈自迷乱本心。

因此,《楞严经》也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也是六祖大师“真假动静偈”的真义所在。

四、六祖为什么不传衣钵给弟子?

禅宗自从灵山会上,佛陀将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在过去的西天二十八祖,一直到中国六祖,都是衣钵相传;然而到了六祖惠能大师临入涅槃时,弟子法海问:“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六祖大师说:“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六祖大师为什么不传衣钵给弟子了呢?原因有三:

1.“衣钵”是纷争之端,因为传“衣”、传“钵”就会造成门徒弟子之间的纷争;每一个人都自不量力,总觉得自己的修行很高、很好,自己应该要得到“法”、得到“衣钵”。六祖大师想到“衣钵是争端”,因此不传。

2.六祖大师根据达摩祖师的本意:“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大师实践达摩祖师的偈语,因此决定以“法”印证,而不传“衣钵”。

3.所谓衣钵相传,传衣钵,只传一个人;如果不传衣钵而传法,则一个人可以得法,两个人也可以得法,乃至一百个人都可以得法。也就是说,假如不传衣钵,会有更多的人得到传法印心,所以,六祖大师说:“我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称为《法宝坛经》。如果你们能珍重守护,递相传授的话,这就叫做‘传法’。”

后来,六祖大师准备回新州入灭之际,又有门徒们向六祖大师请问:“大师既曰不传衣,只传法,法当传付何人呢?”

六祖大师说:“法已付给大家,不须再问。我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惑乱,扰乱我的宗旨,届时会有人不惜生命,出来替佛教釐清是非,树立宗旨,那就是我现在只传正法,衣不复传的原因。”

果然,后来六祖大师的弟子神会禅师,在滑台无遮大会中,高树法幢,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定位,使得六祖大师功垂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照耀古今。

五、如何修持“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所谓三昧,又称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过去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其实,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耳!

讲到如何修持“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首先必须具备:

◆要深信因果。

◆要严持戒律。

◆要坚固信心。

◆要决定行门。

这四点,在参禅用功办道之前,一定要把它熟练,少一分都不够。所谓“因地不直,果招纡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从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到坚固信心、决定行门,都是一种心理建设的功夫;心里有了建设,才有力量,才能承担大法。

修行“一相三昧”或“一行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因此,六祖大师说,若要成就一切种智,必须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所谓“一相三昧”,就是二六时中,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于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爱,也没有取舍;不念利益,也不念成败,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静、安闲、融和、淡泊里,这就叫一相三昧。

所谓“一行三昧”,在一切处所,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

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于一切处、一切相,能本着清净心来看待,一切就是净土。《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心清净,随处都是净土,这正是六祖大师开示“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修行法门的立意所在。

六、禅宗的祖师传承如何?

禅宗法统的世代次第,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首传摩诃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直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渡来华,是为东土第一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大师,依次相传。弘忍大师门下又出神秀与惠能大师,于是有“南能北秀”之分。而后南宗禅又经数代贤哲的努力,开展出“五家七宗”的局面。然而自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得法者多,遂以世传次第而不称祖。因此,令人所认知的禅宗祖师传承,共为三十三祖,分别为:

第一祖 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祖 阿难尊者

第三祖 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祖 优婆毱多尊者

第五祖 提多迦尊者 第六祖 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 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祖 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祖 侠驮蜜多尊者 第十祖 胁尊者

第十一祖 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祖 马鸣大士

第十三祖 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祖 龙树大士

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祖 罗喉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 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 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 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祖 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祖 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祖 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祖 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 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 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 不如密多尊者

第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祖 慧可大师 第三十祖 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 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祖 弘忍大师

第三十三祖 惠能大师

其实,禅的诞生,理应溯源自应化世间的古佛,只是数量难以计数。现在只以过去七佛来说,有过去庄严劫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过去七佛。

无论是过去古佛,或是娑婆世界的三十三祖,乃至历代禅门的高僧大德们,因为有他们的师资相契,才得以使佛法传灯无尽;他们的一生,代表的是佛法,是法脉相续的无尽灯。

七、如何认识“自心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