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健康的大敌“炀疡钙”
与疾病作战,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敌人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敌人来自何方,指挥者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白痴将军!
心血管类疾病在全世界肆意泛滥,总会有个原因吧?
必须要找到真正的敌人,才能对得起全人类。智商不够,找不到敌人,就该谦虚点,不要再充当救命主,表现出态度傲慢。人类早就应该觉醒,撤查白痴将军,换上高智商的人。
热衷宣传多因素、多基因、家族史、遗传病等等这类似是而非的虚假理论,骗得过一时,骗不过一世。早晚会穿帮的。
心血管疾病就是血管中的疾病。致病因子就要到血管中去找,敌人就藏匿在血液中。这与水管的情形极为相似,流水若纯净,就不会腐蚀水管也不会结污垢。血液若纯净,血管就不会出问题。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鲜明地提示我们,又腐蚀又结垢,不就是血液有问题吗?如此简单的道理,需要高智商吗?
还可以转换一种说法:外部若有一万个原因、有一万种多因素,都必须反映到血液中来才能侵蚀血管,反映物是什么?只有老老实实在地血液中寻找反映物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找病因的逻辑,这种找病因的态度,才表现出为他人健康而忧的真诚。根据病灶病理解剖学,其病理基础已经定位是动脉粥样硬化,就应当把外界多因素转化成反映物看看如何侵蚀血管。有的外国医学专家为心血管病找出一百多种危险因素,喜欢在人体之外兜圈子玩危险因素论的游戏,就是不愿意触及血管和血液的实质。是真心实意的医学理论,就必须一针见血地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来。离开血液这个主战场,理论也好,专著也好,越扯越远,越扯因素越多,说明虚假而不真诚。
无论血液本身有多么复杂,血液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归结到阴阳平衡上来,阴阳平衡是血液整体平衡的基础,而主导阴阳平衡的基准又是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浓度的精确性代表着血液平衡的状态。平衡的血液是健康的血液,失衡的血液是病态的血液。这样就突显了钙离子决定健康与疾病的特殊地位。具体地说,平衡的钙离子是好离子,给予健康;多余的钙离子是坏离子,导致疾病。有大量证据充分证明,多余的钙离子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罪魁祸首,也是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更是结石病的罪魁祸首,还是老年痴呆病的罪魁祸首,肯定是骨质疏松症的罪魁祸首。这样看,多余出来的钙离子就是人类健康的敌人。这很好理解,如正常血糖是营养,是健康的朋友,高出来的血糖是病,是健康的敌人。同样的道理,好钙离子是健康的朋友,坏钙离子是健康的敌人。为了时时刻刻保卫身体的健康,为了不忘对手,我们给敌人起个名字叫——炀疡钙。
炀有熔化金属火旺的意思,疡是溃烂生疮的意思。炀疡钙就是专门损伤细胞的凶手,既可以让身体上火出汗,又可以让身体溃烂生疮。虽然说这名字不像基因名字那样有派,天生带着一股科学味,方便出书写论文,但是,炀疡钙这土里土气的名字对广大公众来说,贴切好记,能给世界带来远离疾病的好处。
记住炀疡钙这个名字,就是记住了健康的对手。当全世界都记住这个名字的日子,那就是全世界的健康日!
小结:认识对手才能获得健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2 炀疡钙对细胞的损伤
人体的疾病说到底是通过血液媒介引起的细胞损伤。
书上说引发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据最新《病理学》教科书上的归纳:缺氧、化学物质和药物、温度、电流、射线、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营养失衡、内分泌、免疫反应、遗传突变、衰老、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等。归纳得多算聪明吗?列出的原因越多,听的人越糊涂,说的人也没清楚。尸检发现,最早在3月龄胎儿血液中开始损伤细胞。尸检普查结果,成年人几乎百分之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血液中的损伤因子持续不断地、不紧不慢地对细胞进行着损伤。是什么东西会在血液中长期久留?根据损伤的范围和特点,只能是起坏作用的钙离子——炀疡钙。
细胞内的重要生理功能需要钙离子的活化才能进行,一部分钙离子贮存在线粒体和内质网的钙库内。静态时,胞浆处于没有钙离子的状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静态的正常。细胞工作时,钙离子要进细胞胞浆,随即还要出细胞胞浆,胞浆内的钙离子变化要依赖膜上钙离子泵和钙离子通道进行调节,胞浆内钙离子才会是有与无的正常状态。
若血液中钙离子偏高,炀疡钙存在会打破平衡,一方面使细胞膜流动性变差,一方面使钙泵和钙通道功能降低,经常使胞浆内钙离子处于残留状态,残留钙离子会使细胞受到损伤。这好理解,通电使电器工作,断电使电器停止,若不能断电,或断电有残留,电器会损坏或缩短寿命。炀疡钙就是用这种方式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的。这种损伤还伴随着炎症和随后的修复过程,还伴随着胆固醇沉积和钙质沉积,还会发生浸润、增生和纤维化等一系列异常。总之,炀疡钙的存在影响了血液的整体平衡,使所有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炀疡钙在现代人血管中造成的细胞损伤,是极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流行病。这种致病因子的长期性、普遍性和致病性,无论从机理上,无论从解剖学上,无论从化学性质上,无论从动物实验上,无论从与各种症状的联系上,都十分明确肯定。或者干脆说,铁证如山!只是看医学“法官”们是否廉洁奉公,受理不受理此案,判决不判决此案的问题!
小结:炀疡钙对细胞的损伤是排第一位的基础损伤。
4.3 炀疡钙侵害内皮细胞
血管的内皮细胞是一批特殊的细胞群。若把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收集到一起总共约有1.5公斤重,相当于肝脏的重量。由于它分散在全身,我们往往不把它当成器官看待,其实它是分散型的器官,作用比集中型的器官更重要。它十分活跃地在身体各处,不断改建、扩建、形成管腔网,还要随时参与生理止血过程,它还要分泌几十种化学物质,行使多功能的内分泌器官的作用。它肯定是肌体中功能最多职能最基础的细胞。
由于它总是伴随着血液而生,每时每刻与炀疡钙直接摩擦接触,因此内皮细胞是炀疡钙的第一受害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持续损伤,带来炎症、坏死、脱落、凋亡、修复、沉积、硬化、脂质进入、纤维化、发生血栓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引发出与血液流动相关器官组织的一系列病变。如冠心病、脑中风、老年脑痴呆症等等。
小结:内皮细胞不断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持续性症状。
4.4 血液黏稠是萌芽病
医学发现,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癌症等等疾病,都会表现出血液黏滞性异常增高。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血液黏度都高于正常水平,俗称血稠。
血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悬浮液,内容物繁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等,哪方面异常都会影响流动特性。因此,采用血液黏度来度量血液的流动性很有必要。
血液黏稠是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源头,属萌芽病。这种初始的小病,不影响吃,不影响喝,如果不在意,它会发展成冠心病、脑中风及癌症等。因为医学在血液黏稠问题上犯有一系列错误,所以这类病在社会上越来越多。医学在这方面的错误如下:
一、几乎所有的病都会血液黏稠,反过来,却不把血液黏稠看成是病。血液黏稠是大病的起点,是血液失衡的第一症状,是萌芽病。认识它,重视它,治疗它,对阻止大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二、血管破损发生血栓与血液黏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有关联,但影响不一样。血液黏稠对生理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隐匿性,必须予以治疗。重血栓、轻黏稠是医学的认识错误。
三、对血液流动性的研究人为复杂化,抓不住要领。过多关注有形物的变形性、聚集性和粘弹性,关注纤维蛋白原的形成情况。而忽视血液整体阴阳平衡的系统状况。当主要问题解决后,其它从属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都不会成为大问题。
四、由于认识错误,研究的药物都具有严重副作用的单向性。如抗血小板聚集剂的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如溶栓药物尿激酶和链激酶。如抗凝药肝素等。或者采用机械的血液稀释法。片面单向思维既能救命,也能害命。不纠正错误就无法生产出双向药物。
五、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与在体外的流动性是两回事。经过人为处理的体外血,用毛细管黏度测定法和旋转式黏度测定法测出的数值,不反映真实情况。若再用电脑计算出推算数值,就更具有误导性。为了公众健康,改正测量仪器错误,刻不容缓。
小结:血液黏稠就是心脑血管病的萌芽病。
4.5 血管硬化是血管病之首
血液黏稠是萌芽状态的病,在黏稠病的直接侵蚀下,发生血管硬化是诸多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大病之首。
血管硬化这一疾病事实在医学面前,在全人类面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随着血管硬化而来的将是一系列要人命的大病发生。究竟为什么柔软的血管会硬化?这其中的道理深奥吗?
当参观地下溶洞时,看到美丽而坚硬的钟乳石,这其中的成分有碳酸钙;当两块砖被白灰膏粘在一起盖房子时,白灰膏变得结实而坚硬,这其中的成分有碳酸钙;当柔软的血管变硬时,这其中也有碳酸钙。稍微有一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有水、有钙、有二氧化碳三个条件变化时就能形成碳酸钙,恰恰血管中这三样东西都不缺,很容易产生“钟乳石”。钟乳石和砖头上有碳酸钙形成时都会默不作声,而血管细胞上有碳酸钙形成时,活细胞肯定要坚决对抗。这个长期慢性对抗的过程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这就是在动脉粥样硬化解剖现场,不仅能看到有碳酸钙沉积,而且能看到大量细胞在对抗过程中牺牲的遗留物。由于碳酸钙形成过程中也伴随着夺走一些分子的负电荷,因此有大量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胆固醇沉积比钙沉积更抢眼,所以医学常称动脉粥样硬化而不称动脉钙硬化。
医学认为血管有病,那是有机物的“家事”,病名应当以有机粥样物为特征,决不能以碳酸钙石头物为特征。因此,造成后来学医的学生们,研究此病时只关心好的、坏的、高密度和低密度的脂蛋白,很少对碳酸钙瞄上一眼。钙的化学规律在哪里都一样,在岩洞里、在砖头上、在血管内,照章办事,不像人讲究亲疏,明明是钙硬化,要说成是粥硬化,让后代学子们从“粥”里爬不出来。
有人认为水管流水形成水垢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血管流血形成血垢是正常的生理衰老现象。这种认识是严重的错误。水管中若流淌优质水将永远不会生成水垢。生物进化的智慧使血液形成“优化水”,只要不去破坏这种优化水的平衡,人体到生命结束时也不会有“血垢”发生。这就是说,人体的动脉硬化不是必然的生理变化,而是一种异常生理的变化,是人类对其规律不认识而发生的一种严重疾病状态。
人喜欢现象,喜欢复杂,喜欢分类,喜欢把一种病分类成千千万万种病。如血管硬化,可分为有粥样物的硬化和增厚性的硬化;把粥样性硬化再分成阶段,脂纹病变、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斑块;还可按部位分,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到心脏部位的还能分,心绞痛、心肌梗、心猝死、心肌纤维化等等。这些是明分,还有些是暗分。影响到微血管形成高血压,再对高血压细分。影响到细胞再生分裂形成癌症,再对癌症细分。如此分类嗜好,还可以把基本病分类出无限多的疾病,越分越有理。如果为了分科分类写论文出专著,分类越多越显得繁荣。如果为了获得健康,那就提前治疗萌芽状态的基本病,防止碳酸钙对血管造成侵蚀性硬化,抓萌芽抓根本,就会大大降低大病的危险。
小结:血管硬化是全部心脑血管类疾病之首。
4.6 疾病的本质与实践
生命的基本结构是体与境的相互作用。多细胞的人体严格遵循单细胞的规律。人体的生理本质集中反映在体细胞与血液的相互关系上。疾病的本质就是血液与细胞之间生理关系的异常。疾病一定会通过血液发生变化,疾病变化一定会反映到血液中来。紧紧抓住血液这个媒介,检查、诊断、治疗、康复,这样的医学实践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医学治疗过程。
如果放弃和漠视对血液的明察秋毫,放弃对血液的早期治疗,医学的整体必然会滑到危险的医学实践中去。如果把疾病看成是组织器官的病变实体,坚持“病灶”理论,这是十分有害的。对患者而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就意味着无辜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对医学而言,病灶观产生的医学利益远远大于社会公众的健康利益,这将主导医学世世代代向事倍功半的错误方向发展。如果用患者付出的代价、医学工作者自身付出的代价、社会公众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医学的膨胀和繁荣,这就是危险的医学实践。
从东西方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来看。从《体液病理学》改为《病灶病理学》时刻起,医学就走上了危险的医学实践之路。人类之所以很难觉察其危险性,那是因为有人用《细胞病理学》光环遮盖了《病灶病理学》的错误,使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小结:抓住血液问题不放手才会有正确的医学实践。
4.7 疾病的标准与完整治疗
目前由于人类对生命的本质认识不充分,所以对疾病没有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关于疾病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疾病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状态,应当具有这样的标准:
第一,有确切的致病因子,或者说有确切的致病原因。
第二,身体调整能力受到损伤,正常平衡状态被破坏。
第三,有相应的症状和指标。
人体生理本质就是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建立在正负电荷基础上的平衡(或者说是阴阳平衡),血液中所有内容物和分子都要保持平衡。
例如带负电荷的葡萄糖,刚吃过饭,血糖升高,随之身体会自动调整回到正常值。若失去调回平衡状态的正常能力,使之处于高血糖或低血糖状态那都是病态。即使控制饮食,吃降糖药,打胰岛素,人为调整血糖值,但并没有改变身体的调整能力,也没有纠正回来调节能力的损伤,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病,而是通常所说的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治病应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消除病因;二是恢复身体自我调整平衡的能力;三是改善指标,消除症状。这三项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