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圣经文学二十讲
7229100000014

第14章 方舟(1)

人生第二堂

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我们在第三讲里已沦述过耶和华是个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只有挪亚是个完人。

我们已经知道,该隐的罪孽也很早就在族人身上打下了烙印。他们总是动不动就和邻居打架、相互残杀、偷盗各自的羊群。女孩子离开家也不安全,说不定还会让邻村的小伙子绑走。

天下大乱,一开头就出了毛病,一切必须从头再来。也许新的一代会更加遵从耶和华的意志。

挪亚是一位义人,办事只求良心平安,与邻人和睦相处。如果人类必须重新开始的话,挪亚倒是很适合做一个善良的始祖。

孔子认为君子当隐恶扬善。耶和华也有过“隐恶扬善”的日子。但最终不能再“隐恶”,而必须“除恶务尽”了。因此挪亚方舟的故事,实际上是继亚当之后的人生第二堂课。且看《圣经》如是说:

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布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

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当正不敌邪的时候,人类的末日也就来临了。但这是摧毁旧的末日,重建新的太初。

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羊牛、田野的兽、空中的乌、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见《旧约·诗篇》第8篇4—9节)

在这里,写诗篇的作者没有论及正邪,只是一概视之为人,于是乎连挪亚也不值得怜悯了。

至于到了莎士比亚时代,抑郁不乐的哈姆雷特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尊严的智慧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莎士比亚全集·哈姆雷特》第9卷)

作家马克·吐温在《糟糕的人类》中,则比较客观地论及了人类的所谓道德感,他说:“在人类的道德之下惟一的可能便是邪恶感。法国人就具备这一品性。人不过比天使小一点。他确定无疑地处在天使和法国人之问。”

然后,耶和华要动手了。

1.挪亚方舟的玄奥所在

上帝准备以洪水惩罚败坏的人类,就命令挪亚:“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儿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那里保全生命”。

很难想像,挪亚是怎样只用木头就造出了这么大的船。

但是他和儿子们下了决心,开始干起来了。邻居们站在一旁嘲笑他们:方圆千里之内都没有河流或海洋,造船干什么?多荒唐的想法!

然而挪亚和他忠心耿耿的伙计们坚持工作。他们伐倒巨柏,用来做船的龙骨和船的两舷,并在上面抹上沥青,以保持底舱的干燥。等第三层甲板铺好以后,还造了一个顶篷。顶篷是用重木造成,以抵挡即将荡涤这个邪恶世界的暴雨。

然后,挪亚就和家里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起做好了起航的准备。他们漫山遍野地搜罗所有可以找到的食物,一是可以充饥,二是喂养动物以便在洪水退去重返陆地的时候可以拿来当祭品。

决定性的时刻就要到了,那条叫作方舟的船里充满了各种奇特动物的喧闹声。它们不喜欢被关在狭窄的地方,撕咬着笼子上的栏杆。至于鱼,自然不用带了,它们肯定是不怕洪水的。

到了第七天的傍晚,挪亚全家登船。他们收起跳板,关上舱门。

夜半时分,开始下雨了,而且一下就是40个昼夜。雨后,大地顿成泽国,只有挪亚和一起在方舟旅行的其他乘客,成了这场可怕洪灾后仅存的生灵。

这以后,耶和华发了慈悲。一阵狂风吹散了乌云,阳光重现,照耀着汹涌的波涛,正如创世之初一般。

关于那次洪水灾难中出现的著名的“挪亚方舟”,很可能非但不是神话传说,反而还是证实那次事件的历史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物证。

挪亚方舟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有句成语,叫作“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比喻早已过时的消息和新闻。这说明挪亚方舟本身就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然而就在这个人们已不耐烦再听,老得不能再老的故事中,却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奥秘。

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洪水灭世的历史是真实的,发生的地点应该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那里的气候变幻莫测,灼热难熬的酷暑之后也许就是暴雨,直到出地尽成泽国。两河的蓄水量极不稳定,有时河水不充足,造成干旱;有时河水泛滥,淹没城乡。史学家们举出例证,1831年,咆哮的底格里斯河横冲直撞,冲溃堤坝,席卷巴格达,一夜之间吞噬了七千多个家庭。他们认为诸如此类两河泛滥决堤的情况就是洪水传说的原型。

然而观察《创世记》所描述的洪水规模和有关细节,只有像地中海盆地从陆地变为大海的巨变才能与之符合。那是名副其实的沧海桑田之变,描述中含着身历目击的真切感受,绝非是在河流泛滥的基础上所作的夸张描写。

那场灾难发生在一个冬季。《创世记》第七章载:

过了7天,洪水泛滥在地上。当挪亚600岁,2月17日那一天,大渊的源泉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40昼夜降大雨在地上。

具体的年代虽然无法断定,但这里所说的季节却很重要,是一个证实那次事变的有力证据。地中海式气候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夏季干燥、冬季多雨。例如现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一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7度,降水量为74毫米;八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6度,降水量仅23毫米。引文明确说从二月中旬开始,整整下了40天大雨,那正是在冬季,符合地中海区域的气候特点。

不过,连降大雨肯定不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原因,那场大雨只是引发的契机,而主要原因是大洋的海水灌进盆地。在雨中的连续浇灌下,滚滚的大西洋洪流最后冲垮直布罗陀海峡原有的自然堤坝,在那里撕裂了一个大决口,疯狂地灌进地中盆地。海水积满西部盆地之后,又越过隔在东、西盆地之间的高山屏障,从较低的部分或山的豁口中倾泻而下。《创世记》对当时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真实而生动,一方面说天上的窗户敞开了,形容雨水之大;另一方面又说“大渊的源泉都裂开了”,非常形象地描绘地上涨水的情况。地上涨水,绝不仅是雨水的缘故。想像当时的情况:大西洋水先是从东、西交界处的山岭冲击而下,然后冲击到盆地中的平原上。在平原居住的人们,确实只能看见水从地上腾涌上冒,而且感觉到那不仅是由于雨水的缘故,而是像地底“大渊的源泉”裂开了。疯狂上涌的水不是天上落下的,而是像有巨大的源泉一样喷吐狂澜。还能有什么比“大渊的源泉都裂开了”更加贴切形象的描述呢?

文中那个脍炙人口的鸽子与橄榄枝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主要内容是说挪亚在方舟中感到水已渐退,便打开窗户,放出一只鸽子去。但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飞来飞去,又回到方舟。过了七天,挪亚又放出鸽子,到了晚上,鸽子回来,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枝子。挪亚由此认为是“水退了”。但实际上这时候他仍困在方舟中,只能看到茫无涯际的大水。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按《创世记》作者们的意思,这是大水减退的标志,鸽子与橄榄枝的故事,最主要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真实地记叙了远远超过河水泛滥的洪水灾害,而且还真实记录了身历其境的人们被困在汪洋无极的大水上,从一个固定位置和固定视点所进行的观察和揣测。鸽子在后世成为和平幸福的象征,就是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这个故事所以具有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主要在于它所蕴含的异常生动形象的审美效应。而这种审美效应的产生,不是来源于文学性的夸张表现手法,而是来源于渗透在其中的实践性及真实性的审美感知因素。

这场真实的自然巨变和灭顶之灾,被蒙上神秘的面纱,以宗教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遭到后世的误解和忽视,本也是理所必然的。纵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发生类似的大灾难,或远不及此的灾难,也会引起普遍的恐慌和混乱,引起各种各样的传说、谣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描述。其中必定包含许多非理性的东西。毋庸说在那遥远的原始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神祗的绝对统治之下,更不会给理性留有余地。遇上这种绝无仅有的灭顶之灾,当然也不免产生极度的惶恐畏惧心理,但他们能够很快克服内心的惊扰和不安。实际上,他们在精神上比现代人更坚强,更能适应外在环境突然袭来的无妄之灾。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毫无例外地将一切变故归因于神意的安排,用坚定的信仰很快抚平心灵创痛,纠正心理失衡,迅速恢复稳定的心态。那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精神病人,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历史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所有的人间祸福和自然界的斗转星移,都被加以天命神意的解释。

挪亚方舟和洪水灭世的故事就这样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神话传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2.一个反复慨叹的话题

挪亚方舟的故事,不仅引起历史学家的极大兴趣,也是一个令诗人、文学家、艺术家们反复慨叹的话题。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第3幕第2场中安德鲁、托比、费边有如下的对话:

安德鲁:啐!你把我当作一头驴子吗?

费边:大人,我可以用判断和推理来证明这句话的不错。

托比:说得好,判断和推理在挪亚还没有上船以前,已经就当上陪审官了。

拜伦《唐璜》第2章8节:

反正这年轻人是要远涉重洋,仿佛要使他断绝尘世的罪恶,那只西班牙船就是挪亚的方舟,把他像一只希望之鸽给带走。

《唐璜》第2章66节,当唐璜他们乘坐的大船沉没而挤上了小艇后:

快艇上露宿的人们也不自在,他们全靠对生命的热爱而活着,不管风吹雨打,他们像是岩石承受着难以相信或想像的折磨。

请想想看:水手的命运一直很苦,最古远的如挪亚方舟的漂泊,它所运载的人和货都很奇特,有如古希腊的那只海船阿葛。

在拜伦的《唐璜》第2章94—95节中,有唐璜和剩下的幸免于难的人随着小艇在茫茫大海上处于绝境时的情景:

这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白鸟,它生着蹼足,无论大小和羽毛都很像鸭子,大概是飞迷了路,要在这里找个地方落一落脚,虽然它明明看见这一船有人,却依然在他们头上往返飞绕;就这样,直飞到天黑它才离去——

大家认为这个征兆更为吉利。

但在当前的情形下,我必须说,

这只希望之鸟不降落也好,

因为我们这只破船不比教堂,

栖息在缆索上可不甚妥靠;

即使这只鸟原是挪亚方舟的,

因为探寻到陆地而回去报告,

只要当时恰巧落到了他们手,

也准被吃掉,连橄榄枝都不留。

爱默生《论诗人》中有如下的言说:

如果他(指诗人——自注)拥有这样力量,他的天才便永远不会枯竭。所有的造物成双成对、成群结伙地涌进他的心灵,就仿佛涌进了挪亚方舟,然后再出来,在人们看来,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华裔作家鹿桥《未央歌》第8章,写见到蔺燕梅受到余孟勤影响而生的变化时,伍宝笙在暗暗思忖着:

余孟勤这个人也怪,从前学校在北方时,在那种皇宫似的大学校里,人人都似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无忧无虑地过着那天国的日子时,他便如诺亚预见了洪水似的,埋头准备他的方舟。今天他的思想启示了蔺燕梅。明天也许要领导了千万人的心智罢!你这个奇异的哲学家,你的使命是谁给你的,你的工作是什么性质的?你的生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台湾作家无名氏《海艳》第5章,在写到印蒂和母亲在争论信仰的问题时,认为必须了解信仰的对象才能产生信仰,它就像是沉在海里的人的“木块”,但他的母亲却严肃地说道:

上帝不是木块,它是“方舟”。沉在海里的人,只有抓住它,才能得救……上帝也不只是方舟,它有更伟大的奇迹:能叫海变成陆地。

北村的《聒噪者说》中,调查谋杀案的警探感觉到了教授的独特:

教授的感想与此不同:它让我想起了圣经故事。《路加福音》里写道,当法利赛人问耶稣神的国度几时到来时,耶稣回答说,神的国度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都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