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书引人注目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常常缺乏连贯性。经文大多没有贯穿始终的逻辑;我们既能从头阅读,又能从中问阅读。除个别书卷(最明显的是《但以理书》和《哈该书》)外,先知书都是由被称为“圣言”的独立演说片段随意编成的。这些“圣言”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看到,先知的信息相当简单:从一处到另一处,从一位先知到另一位先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典型表现是,某先知审视其四周,发现恶德败行,主要是宗教的腐败(包括以奢华的仪式或其他活动祭拜巴力,以及只在表面上崇拜耶和华)和社会的不义(以缺斤短两对穷人巧取豪夺,在法庭中收受贿赂而枉屈好人)。先知抨击这些罪恶,并警告说,犯罪者若不悔改,耶和华就要降下可怕的灾难惩罚他们,惩罚的极点是毁灭其国家。先知还说,这厄运将带来最终的忏晦;而后耶和华会再生仁慈之心,使少数遗民再度复兴,在自己的故园得享安乐。这一讲论模式的每一点都有一类相应的预言:有抨击宗教腐败或社会不义的预言,有呼吁忏悔的预言,有宣告毁灭的预言,还有许诺复兴的预言。在各先知书中,这些预言都一再重现——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缺乏经验的读者可能难以辨别。为了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一些现代译本在两段预言问留出了空白,这样,读者就会知道何时主题已经转换。
因先知书大部分都是诗歌,普遍缺乏连贯性,尤其与古代近东的历史息息相关,它们并不容易读懂——任何初读《圣经》者都可感受到这一点。然而它们何以得到如此的重视?实在说,它们似乎并不像《出埃及记》和四福音书那样,记录了犹太教或基督教的基本重大事件,也不像五经和保罗书信那样,提供了犹太教或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原则。然而,这些几近神秘的作品,却始终吸引着现代读者的兴趣。
(3)《新约》的精神
最早的基督徒们深信,受难的耶稣已死而复生。他们从犹太圣卷中引经据典,极力为耶稣论证。《旧约》的各种事件都视为《新约》事件的预示,先知书中的许多言论则被理解为暗指耶稣。《路加福音》的作者描绘过复活后的基督在门徒面前显现的场景,这时门徒们没有立即认出他,对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也困惑不解。记述中基督对门徒说道:
“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路加福音》24:25—27)
《马太福音》也一再以《旧约》经文论证耶稣的生平。或许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以赛亚书》第7章14节解释耶稣的降生——按《以赛亚书》的原意,这段话只说一位年轻妇女将怀孕生子,孩子年幼时,即使敌军大举进犯犹大,也不会带来威胁。马太(他肯定不是这样做的第一人)将《旧约》中“年轻妇女”一词赋予特定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处女”——这就为以赛亚的本义注入了奇迹成分,在以赛亚笔下,“年轻”只用来计算时间。《新约》作者引证《旧约》为己所用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断章取义——以致忽略了原著者着意表达的基本意义。这种从经文中寻找证据的方法(即从某一内容复杂的大段论述中摘取只言片语)是不难满足摘录者的任何主观意图的。于是,完全孕育于公元前6或前8世纪的先知作品,就能自如地运用于所有时代,并被用来预告一个伟大的《新约》故事:耶稣的降生、传道、受难和复活。
在《新约》中,有许多充满灵性的纪实,而且表现了一些凝重的故事情节。耶稣的门徒不少是著名的写实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灵性;在整部《圣经》文学的范畴里,既是最后的文学作品,也是最为有名而又异常凝重的神来之笔。
马可是《马可福音》的作者。
马可是耶路撒冷一女徒马利亚的儿子,巴拿巴的表弟。曾随保罗、巴拿巴第一次旅行传道。但到旁非利亚的别加,就离开了。所以保罗第二次旅行传道时,不愿带他同行。他表哥巴拿巴带他到居比路去。
保罗晚年,马可曾与之同工,也可能曾与先知提摩太同在。据传马可为彼得的译员,彼得称他为儿子,曾被彼得派去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的教会,而这部著作就是马可任主教职时写的。
该书第14章与第18章描写了从犹大出卖耶稣至耶稣死时的情形,文采沉郁,情节离奇。如:
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
除酵节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门徒对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往哪里去预备呢?”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他进哪家去,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门徒出去,进了城,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他们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他们就忧愁起来,一个一个地问他说:“是我吗?”耶稣对他们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说话之间,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那里与他们同来。此前卖耶稣的人曾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带去。”这时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拉比。”便与他亲嘴。他们就下手拿住他。旁边站着的人,有一个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教训人,同你们在殿里,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又有众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都来和大祭司一同聚集。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却寻不着。因为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他,只是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又有几个人站起来,作假见证告他说:“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他们就是这么做见证,也是各不相合。大祭司起来站在中间,问耶稣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你们已经听见他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都定他该死的罪。就有人吐唾沫在他脸上,又蒙着他的脸,用拳头打他,对他说:“你说预言吧!”差役接过他来,用手掌打他。
以上就是被后人反复提到并作为文学、艺术重大历史题材的“最后的晚餐”。尤其是通过达-芬奇的油画描绘,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基督形象,使世人顶礼膜拜。但是另一位意大利画家丁托雷托的《最后的晚餐》,却更加激动人心,犹如马可在描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及他那临死前的呼唤,令人揪心夺魄!相信读者和我们一样,读后的心情将会久久不能平静: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译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旁边站着的人,有的听见就说:“看哪,他叫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去,把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喊叫断气(古卷无“喊叫”二字),就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还有些妇女远远地观看;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撒罗米,就是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跟随他,服侍他的那些人,还有同耶稣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妇女在那里观看。
描写耶稣遇难的情景除马可外,还有马太、约翰、路加这三位福音书作家。但《马可福音》因描写简短、生动并被而公认。
《马可福音》成书最早,大约写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的10年间。《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明显大量地吸取了此书的材料,许多地方文字都完全相同。《马太福音》据传是使徒马太所作,它与《马可福音》最相近,曾引出谁是“文抄公”的公案。从多处文字中可看出,此书出自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之手。全书的主要部分是耶稣的s篇长篇讲道,包括重要的“山上宝训”一段。《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名医生,曾与圣保罗一同传教,并为人治病。《路加福音》文笔流畅,词汇丰富,可见作者受过良好教育。从路德未行过割礼的情节判断,作者当不是犹太人。在开篇追溯基督家谱时,它未像《马太福音》那样追到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而是以人类的始祖亚当为耶稣的祖先。可见,此书可能是由非犹太裔基督教徒为向非犹太人传教而作的,成书时间在公元66—73年犹太人起义后不久或更迟些。
那是罗马皇帝提比略在位第15年,彼拉多为犹太总督,希律为加利利的统治者,他的兄弟腓力统治着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的领土,吕撒聂为亚比利尼王,亚那和该亚法为高级祭司。那时,上帝传话给居于旷野之中的撒加利亚之子约翰。于是,约翰走遍了整个约旦河地区讲经布道,他宣扬说:“离弃你们的罪恶并接受洗礼吧,上帝将赦免你们。”这正如先知以赛亚的书上所记载的:
在旷野中有人呼喊:
为主辟出他的道路;
把他途经之路修得通畅笔直!
每一条沟谷都要填满,
高山丘陵都要削平。
弯曲的道路要修直,
崎岖之途要铲平坦。
全人类都将会看到上帝的救恩!
此外,在《新约》正典中,四福音书之后是一卷传统上称为《使徒行传》的作品。这部作品是路加撰写的两卷书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即《路加福音》。这两卷之间目前插入了约翰的福音书。四福音书在正典中的位置是合乎逻辑的:只有当各书叙述的故事发生后,人们才可望了解耶稣受难及复活后的种种事件。
正像四福音书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样,《使徒行传》也有自身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使徒行传》却很像一本历史书。它虽渲染了奇迹和其他各种超自然事件,但主要仍在写普通人的所作所为。它明确按照编年史顺序记事,时间和地点都有特定的表示;它记载了游历、集会和演说等,是一部典型的弘扬基督精神的蓝本。
(4)《次经》
《次经》各卷多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90年詹尼亚会议之前。詹尼亚会议是最后一次讨论决定希伯来著作中哪几卷是“正典”的学术会议。正典的第三部分“文集”的地位,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年间始终未定。90年会议决定“正典”篇目之后,人们才从经典以外的东西中选择了次经。
《次经》中的《以斯德拉一书》和《以斯德拉二书》也译作《以斯拉续编一书》、《以斯拉续编二书》;在拉丁文译本中作《以斯拉三书》、《以斯拉四书》(以《尼希米记》为《以斯拉记:书》)。《以斯德拉一书》的内容多与《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三书相似,只有315章是独有的,写的是波斯皇帝大利乌宫廷中一场戏剧性的辩论,解决了犹太人归国问题,决定了重建家园的宏图。《以斯德拉二书》(即拉丁文本《以斯拉四书》)反映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况:3章至14章被称为“以斯拉启示录”,调子悲观、阴沉。其他四章(1、2、15、16)是基督教徒所作,在叙利亚、阿拉伯、阿美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文的译本中都没有,当时有人把它叫做《以斯拉五书》和《以斯拉六书》。其1、2章是基督徒的启示书,写于公元150年左右;15、16章可怕地描绘了未来的灾祸,大约写于公元250年左右,是基督徒的手笔。
《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编》、《苏撤娜的历史》、《彼勒和大蛇》等各书都是比较发达成熟的小说;《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则是希腊化时期的智慧文学作品。
《马卡比传一书》富于斗争精神,在希伯来的历史文学中当有一席之地,马丁·路德说它该放在正典中。《马卡比传二书》内容与《马卡比传一书》大同小异,是用希腊文写给在埃及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看的,用的是通信的方式,以激起那些侨民的爱国心。
(5)《伪经》
《伪经》写于公元前约100年,共13卷。当时希伯来文的原本已经佚失,留到今天的只有希腊文译本和从希腊文译成的其他文字的译本。作者是巴勒斯坦人,他们试图传承《圣经》的思想,但已经偏离了《圣经》的自然主义风格,他的主导思想颇似我国《论语》,大有“慎终追远”的教诲。不过,在作者的修正下,也有一定的文学特色。如《十二族长的自白》,显然是由《创世记》49章和《申命记》33章得到灵感,写了十二支族族长的特点:他们各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他们所犯的罪过及其后果,并让后代引以为戒。长兄流便说自己在性生活上行为不检,跟他父亲的妾辟拉发生过性关系。西缅曾嫉妒约瑟,向犹大发怒,所以在埃及被扣押。利未曾是杀人犯,只因为是大祭司的祖先,所以居兄弟的首位。以萨迦像一头粗壮的驴子,是个勤劳农夫的典型形象。西布伦住在海边,惯于在海上生活。拿弗他利活泼如母鹿、约瑟抗拒波提乏夫人的诱惑、便雅悯的勤奋,都足以为后人的楷模。
《约伯遗命》大约写于公元前最后1世纪,书目有很长的题记,是从亚兰文译过来的。约伯的元配茜蒂多斯虽然受了撒旦的诱哄,却始终为约伯辩护。撒旦终于被约伯赶走了。她临死前见到约伯的公义得以伸张,看见她那些死去的儿女生活在天上,便安心瞑目了。约伯重新获得健康和财富后,又和婷娜结婚,生了七男三女。最后,约伯的灵魂乘天上的马车升了天。
《伪经》取之于《正经》,却有极其重大的改造和发挥,如:
《亚当和夏娃的生平》,写于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毁灭前,是用亚兰文写的。其中描述他们失去乐园以后,苦修忏悔。亚当在约旦河里站了40天,水浸到他的颈项;夏娃在底格里斯河里站了18天后,被撒旦引诱到亚当那里。夏娃生亚伯时就预感到他会被哥哥该隐杀死。亚伯死后她又生了塞特。亚当生病,痛苦已极,夏娃和塞特到伊甸乐园门口向上帝呼吁,但塞特被一头野兽咬伤。米迦勒天使长宣告了将来人的复活和黄金时代,随后夏娃又详述了自己犯罪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