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圣经文学二十讲
7229100000042

第42章 福音(3)

当初,司提反被乱石砸死的时候,扫罗就出现在现场。但是,他眼看着这个可怜人成了新信仰的第一个殉道者,没出半点力气去救他。

扫罗总是领着一伙小流氓,打着古老法律的幌子犯下新的罪行,所以他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耶稣的信徒。

这些最早的基督徒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迥然不同,在个人品行方面堪称楷模。他们生活简朴而有节制,从不欺骗别人,对穷人乐善好施。邻居有困难,他们就慷慨帮助。即使被推上绞架,他们也在为那些迫害自己的人祈祷。

起初,扫罗对此感到困惑不解。慢慢地,他开始明白,耶稣肯定不仅仅是个煽动革命的人。否则,他就不可能让那些从来都没有和他见过面的人如此虔诚。

扫罗是个聪明的学生,而耶稣从来就是个聪明的老师。刹那间,扫罗理解了耶稣。他不事声张地认耶稣为自己的主人,并且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他的转变发生在一条偏僻的小道上。

那天,他正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耶路撒冷当局得到情报,城里不少犹太人开始接受基督的教义。于是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就委托扫罗捎信给大马七革的大祭司,请求他把那些信仰异端邪说的人引渡到耶路撒冷受审并处决。

扫岁接受了这桩丑恶的差事,却高兴得像个孩子。但是,还没等他来到叙利亚的首都,他就幡然醒悟了。

他被蒙住的双眼终于重见天日。

耶稣是对的,而大祭司错了。

这是从那以后,数百万人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扫罗既没有表明身份,也没有要求当局将异端分子交由自己看管,而是径直找到大马士革的基督徒领袖亚拿尼亚,请求他为自己施洗。

从那以后,他便被称作保罗。他用这个名字成为向异教徒传教的使徒,并因此而得名。

保罗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并应巴拿巴(他来自塞浦路斯岛,很早就改信了基督教)的邀请,前往安提阿。正是在那里,人们第一次用基督徒的名称,来公开称呼那些接受了耶稣的教义、不再去旧的犹太会堂做礼拜的人。

保罗并没有在安提阿呆多久,很快便开始了四处漫游的传教生涯。他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得到的奖赏,只是某个不为人知的罗马墓地里的一座殉道者的坟墓。

保罗一开始主要在小亚绌亚的海滨城市布道,劝说很多人改信了基督教。希腊人跟得上保罗布道的思路,听得津津有味。他口才很好,能巧妙地化解听众的反对意见,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大家纷纷皈依。

后来保罗在希腊西海岸的以弗所租了一间从前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的演讲厅,并先后讲了两年道。这里或许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座神学院。

以弗所于是成了早期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中心。据公元2—3世纪的编年史记载,确定了新教义最终解释的最早的几次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保罗从欧洲传道归来,如逃亡者回归一样。保罗在离开人世以前,他决定再度朝拜一下自己主人殉难的地方。

但许多人都告诫他不要去。

在耶路撒冷的所谓基督教团体,实际上是犹太教信仰的一个分支。那些不能容忍保罗以爱对待异教徒的人,每每提到保罗的名字就诅咒不已。

保罗虽然在希腊取得了成功,但是在一个法利赛精神仍居统治地位的城市,他什么也没有。

对这种说法,保罗根本不肯相信。他刚刚迈入圣殿的大门,就被人认了出来。在场的人迅速围了过来,威胁要用私刑处死他。

不过,罗马军队及时出现并解了围,将他带到城堡里来。

罗马人不知该到底该拿他怎么办。起先,他们以为他是个煽动分子,从埃及来犹大地制造事端,但当保罗证明自己是罗马公民时,他们立刻连连道歉,打开了防止他逃跑的手铐。

驻耶路撒冷的卫队司令吕西亚,发觉自己陷入了与几年前的彼拉多相同的困境。

他没有理由再继续审讯保岁,但维持秩序是他的职责。

吕西亚批准犹太人将保罗带到大公众那里。耶路撒冷再次处于内战爆发的边缘。

自从上次为剪除共同的敌人而匆匆结成联盟以后,法利赛派和撒都该人就一直后悔不迭,彼此间争吵不休,从而也使耶路撒冷的人民长期处于宗教冲突的骚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想像对保罗的审判会有什么公平可言。吕西亚明智地将保罗转移到城堡,在那里他是安全的,不会遭到暴徒的伤害。

接着,趁还没有人发觉,他又把保罗送到总督的官邸所在地——凯撒利亚。

保罗在凯撒利亚逗留了两年多,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但犹太公会成员对他没完没了的指控,使他越来越厌倦。最后,他请求将自己送往罗马,向罗马皇帝当面解释事情的原委。作为一名罗马公民。

他完全有权这么做。

公元60年的秋天,保罗动身前往罗马。

那是一次灾难性的旅行。

载有使徒保罗的船在马耳他岛失事触礁。

3个月后,保罗和他的同伴们才搭乘另一艘船到了意大利本土。公元61年,保岁才抵达罗马城。

在岁马,保罗似乎也有充分的自由,罗马人的确没想怎么难为他。他们只是希望他不要再去耶路撒冷,免得再闹出什么乱子。他们对犹太神学不感兴趣,自然不愿意审判一个连罗马人自己的法庭都认为无罪的人。

保罗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已经是个老人,在艰难困苦和颠沛流离中度过了20年的光阴。监禁、鞭笞、石击(有一次差一点被自己的同胞用石头砸死),无止境的航行、跋涉和马背上忍饥挨饿始终伴随着他,相比起来,有朝一日在世界文明之都亲自宣讲耶稣的思想,这一切又算得什么呢?

公元64年,罗马爆发了一场极其愚昧的反基督教运动,而且很快波及帝国全境。罗马皇帝尼禄鼓动暴徒们杀害和掠夺所有皈依新信仰的人。保罗似乎就是在这场大屠杀中遇难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听人提起过他的名字。然而,今天的基督教会是保罗天才的一座纪念碑。

保岁是加利利通往岁马的桥梁。他拯救了基督教,使它不至于沦为犹太教的宗派分支。

他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第一步。

不久,另一位名叫彼得的使徒前往罗马,拜访了台伯河畔小小的基督徒聚居区。因为害怕这个新兴宗教团体所产生的影响,几代罗马皇帝多次屠杀基督徒,连彼得本人也因此罹难。不过,教会却顺利地经受住了打击,幸存了下来。3个世纪之后,虽然罗马已不再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但罗马教会却使之成为全世界的精神之都。

(2)文笔峻急的书信

希腊化时期,写信一般要遵照某些既定格式。开头要向收信人问候(“甲向乙致意”),祝愿他健康;中间有许多今天听来不自然的套语;最后是几句公式化的结束语(很少有签名),这类书信的文学意味往往不浓,但有些人在学校学过写信技巧,他们也常借大量修辞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

保罗书信便属于这一传统。这是一批真实的信函,而不是“书信体诗文”(“书信体诗文”是一种矫揉造作或虚假的信件,其写作不是为寄送,而是为公布)。它们都甩标准的柯因内希腊语写成。较之其他书信,它们得到更多的加工锤炼,并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饰性套语。尤其是,保罗选择了自己独有的问候形式,将常见的“向某人致意”换成“愿恩惠和平归于你们”——这一有意更改带有某种神学色彩,因其综合了基督教的恩惠和希伯来人的问候语shalom(“平安”)。此外,保罗在许多信件的开头还以固定格式申明他身为基督门徒的作用。多数信中还有一句感恩语——不是因收信人的健康而感恩,而是因他们信仰基督获得了天赋而感恩。有时,尾部还有保罗或其他人的问候,问候收信者所在社团的某些人(26人都取了罗马人的名字)。所有各信都以一句祝愿辞结尾。事实很清楚,保罗已赋予希腊化时期的这一般通讯的新用途,可以说,将它引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保岁的书信给人以文笔峻急、一气呵成的印象,仿佛保罗正在书房踱步、口授,其思维的潮水不可抑制地奔泻而出:

亲爱的兄弟啊,我想尽心思写信给你们,当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付出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就是自古被定刑罚的,是不虔诚的,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犹大书·不敬虔人的罪和沉沦》)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记念我们主耶稣基督之使徒从前所说的话:

他们曾对你们说过,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这就是那些引入结党,属乎血气,不有圣灵的人。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大书·要在圣经的道上造就自己》)

或有人问:“死人怎样复活,带着什么身体来呢?”无知的人哪!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并且你所种的不是那将来的形体,不过是子粒,即如麦子,或是别样的谷;但神随自己的意思给他一个形体,并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体。凡肉体各有不同;人是一样,兽是一样,鸟又是一样,鱼又是一样。有天上的形体,也有地上的形体,但天上形体的荣光是一样,地上形体的荣光又是一样。日有目的荣光,月有月的荣光,星有星的荣光,这星和那星的荣光,也有分别。

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灵”或“血气”);”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但属灵不在先,属血气的在先,以后才有属灵的。头一个人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人是出于天。那属土的怎样,凡属土的也就怎样;属天的怎样,凡属天的也就怎样。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将来必有属天的形状。

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改变不朽坏的;(“变成”原文作“穿”。下同)这必死的总要改变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

死啊!你得胜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必要坚固,不可摇动……(《哥林多前书·复活后的身体》)

可以确定,收到保罗书信的教徒们不仅在聚会中大声朗读,会后还会珍藏它们。它们是在保罗死后编订成册的,没有理由认为,此前它们已传到了教徒之外。那时,保罗的不少信件难免中途丢失,或事后遗失(我们无法相信保罗一生只写了这样几封信)。保罗的声望如此大,以致后人群起而效之,模仿他的书写形式,有时还借用他的名字。这样,保罗书信无形中形成了圣经书信类作品的代表,就像谈起福音书总要先讲《马可福音》一样。

(3)保罗不是一个虚幻的人

保罗是性格多样化的、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观念简直不属于从他那时发展起来的宗教信仰范畴。他既是一个激进分子,又是一个因循守旧之徒;既心胸狭隘得惊人,又宽宏大量得出奇;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犹太人,又是一个周游于希腊化罗马帝国境内的世界主义者;既高度评价行为正派和言谈坦率,又能在狂喜中与灵界交往并谈吐诡谲;既全部服从于宗教诫律,又不听命于任何他人的摆布;既是许多卓越妇女的同事和朋友,又主张将妇女严格地束缚在传统的婚姻和教会中;既始终以劳动谋生、自食其力、恪守诺言,又极其向往并预言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

但是,如果说基督离开保罗,面目会很难想像的话,那么《新约》若离开保罗,景象并不难设想:它可能不再存在,至少不会是当今的模样。就质量而言,保罗书信可以与《旧约》、《新约》中的最佳作品——《诗篇》中的一部分、《约伯记》、《传道书》、《路得记》、大卫的史传、约瑟故事、以赛亚和利亚的预言,以及赋予圣经文学研究以重要价值的其他著作——相提并论。但它与上述所有作品并不同类,而是完全彻底的创新之作。保罗不是一个虚构的、不可知的、只据其作品中的零散线索推测而来的人,也不是彼得那样身分确实可靠,但因传说的掩盖而永不为人知的人。如果保罗有时看起来超出一般人,是因为——不信奉他或不钦佩他或憎恨他——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一种人们本能地要与他相比的人。无论人们是否情愿,他都能将其吸引至他的力量范围中。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表明人类心灵所能取得的成就。

讲到这里,不由想起我国唐朝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时所沉吟的名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作为一个奠定基督教初期基础的使徒保罗,在他四顾茫然无助的时候,是否独怆然而泪下过呢?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让我们记住施洗者约翰在福音书上描述的一个细节——

本书的目的

耶稣站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更叫你们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细节,才是真谛,才是目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保罗的目的,更可以看作《圣经》作者们的目的。人有了这样的目的,也就等于有了信念。诚如法国的共和党作家雨果所说:我漫无目的地向前走去。若问我有什么目的,好像有又好像无,然而,我只知道人类就是这样子不断地向前走去,这大概就是人类的目的。

读《圣经》,也当如此,要把它当作文学来看,不要把它当作经书来研究。比如我们中国也有五经:《易经》、《春秋》、《诗经》、《书经》、《礼经》,但大多人是死读经书,作家柏杨说:

这五部书只因为孔丘编纂删订而被尊为经典的古书,在大黄金时代结束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这五部古书里团团打转。所谓中华人的思想学术著作,在二十世纪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这五部古书的研究和再研究,所谓学者、专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为这五部古书做注解,或为其中某一句某一字做考证的人。知识分子从事这种工作也够艰苦的,大家互相抄录,辗转引据,资料随着时间而越增越多,从幼年到白发苍苍,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圈。

纪元前481年,孔丘在删订《春秋》时,有人报告他说,鲁国国君姬蒋打猎时捉到一只麒麟。麒麟是中国古老传说中一种最仁慈不过的野兽,连蚂蚁都不忍心践踏。孔丘叹息说:“古人有言,世界和平,上有圣明的君王,麒麟才会出现。现在世界大乱,它却出现了,真是怪事,我的智慧已经干枯。”就此停笔。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圣经》,就是要活读,能活读出神来,那既是你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