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梅朝荣品诸葛亮
7232400000001

第1章

《红楼梦》第一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门上有一副对联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曹雪芹写这《红楼梦》就是在叙述真事时用假象给以遮掩,讲述假事时又有真事作铺垫。历史长河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太多的史实,后人不能一一弄清楚;太多疑问,后人不能一一去解决。

与《红楼梦》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为世人所推崇。人们对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猛,诸葛的智所倾倒。人们往往用曹操来比喻猥琐者之奸诈;用刘、关、张比喻兄弟手足之情深;用诸葛亮的谋略比喻聪明者之智慧。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里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有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有阴险狡诈的权谋之术。一本书里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吸引后来者不断去钻研,去领会。

诸葛亮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描述对象。隆中躬耕数十载,埋没乡间无人问,等到皇叔三顾请,一鸣惊人天下知。自从诸葛亮出山后,一直左右三国发展形势。诸葛亮一生,得到了许多人盼望得到而始终不能得到的东西,留下了许多人应该得到而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

诸葛亮的一生是带有传奇性的一生,太多的褒奖纷纷落入他的头上。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谋士,他是一个儒生,他是一个道士,他是一个忠臣,他是一个贤相。同一人演示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充满疑问的一生。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至于他有没有两人的才能,却是有疑问的。《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有无人能比的才华。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它里面有许多东西经过了作者再加工,骨子里有作者自己个人观点取舍,无法避免罗贯中演义了诸葛亮,美化了诸葛亮。崔浩曾在他的《典论》中这样评价诸葛亮:“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佗为偶,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管仲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公元前681年,周庄王姬佗去世,其子胡齐即位,是为釐王。按说天子去世,诸侯应去吊唁奔丧,新君继位,更应前去朝贺,可当时没有一个异姓封爵前往,就是同姓一宗的也都没一个拿此事当回事。这时已登上齐国国君的齐桓公,采用管仲计策,认为此时是树立“良好形象”的最好时机。管仲首先就让桓公派人去朝见新王,在君臣道义上占得先机。

其次宋国为争君位内乱,就请釐王为其立君平乱。周釐王自是求之不得,急忙颁发了为宋国立君的诏书,顺势就请齐桓公代为召集为宋立君的仪典。遗憾的却是诸侯对齐国招集立君大会结盟的反应极为冷淡,约会的八家诸侯也才到了一半,弄得齐桓公冷屋冷灶的挺没意思,就想还是拉倒吧。可管仲正色说:“三人成众,何况五国,盟则有信,废则失信,请君如期会盟!”这之前,齐桓公曾要带兵车如会,管仲制止说:“盟会是为了尊王安民,消除战乱,怎可耀武扬威呢?”虽然这次盟会参与国极少,但却为齐桓公日后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楚国一向目无周室,自称夷狄,数世称王,恃强凌弱,众怒所向,但管仲在诸侯大军兵逼楚境,誓死一战之际,以静制动,仅用谴责楚国久不向王室进贡滤酒及祭祀用的白茅草为由,便使骄横的楚成王气焰跌落,理屈词穷,乖乖地重新贡茅复礼,并加入诸侯盟会,消除了一个最大的战争隐患,使自周平王东迁以来日趋混乱的天下稳定了数十年。

乐毅,战国时魏人。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趁火打劫,攻毁燕国都城。后燕昭王即位,刻意雪耻,励精图治,礼贤下士,这时在魏国任职的乐毅,正好也出使燕国,昭王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优礼有加,真心挽留,遂感动了乐毅,居燕整顿训练军队。

二十八年后,齐君湣王暴失民心,燕趁机联络秦、韩、魏、赵四国,由乐毅为将伐齐,一战击溃齐师。后四国退出,乐毅指挥燕军半年左右便夺取城池七十二座,仅余莒和即墨二城。但这两座城乐毅却围了三年。

诸葛亮一心向往有管仲、乐毅的丰功伟绩。可是看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他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许有人怀疑是跟他辅佐的刘备、刘禅父子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的是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就当时的情况看,曹操实力最强,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诸葛亮投奔曹操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对象。孙权的实力虽然不如曹操,但是毕竟还是比刘备强多了,跟随孙权,也有诸葛亮不小的发展空间,再说孙权手下还有个诸葛谨,作为诸葛亮的哥哥,无论如何也是对他有好处的。可是诸葛亮都没有选择他们,而是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

刘备当时要兵无兵,要将只不过是关、张。诸葛亮选择他,难道真是看重刘备是皇叔的身份?一个虚名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并不能吸引多少人眼球。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当时的弱势,也正因为刘备处于弱势,才能对人才有极度渴望,才能对人才有顶级礼遇。三顾茅庐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一次求贤经历,铸造了仁爱之主和一位忠心之臣。令人万万想像不到,所谓的三顾茅庐只不过是民间传言,以及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诸葛亮被刘备请出之前,是他亲自向刘备举荐了一次自己。通过那次的表现,刘备才对诸葛亮这个人有所了解。

诸葛亮有过两篇文章大作被后人推崇,一是《隆中对》,一是《出师表》。《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所说。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谋划江山,分析时局,三分天下。蜀汉之路基本是按照隆中对策路线行走。不过,令人推崇的战略思想也是一个假象。诸葛亮抛出的隆重对策基本上是刘邦及刘秀打天下所走的老路。另一个《出师表》是蜀汉后期写给刘禅的,文章看似言语恳切,忠心耿耿,殊不知字里行间却大有文章。一篇《出师表》把诸葛亮政治野心暴露无遗。

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在三个集团之间创出一点小名堂。曹操一生最大的军事亮点,莫过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一胜一负。历史把赤壁之战的功劳分给了诸葛亮,说是因为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才能采用火攻战术。隆冬季节,诸葛亮竟然能够借得东风,这可不是一般人。七星台上,一身道袍的诸葛亮不知是人还是神。不管是人也好,是神也罢,总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赢足了丰厚利益,赚足了面子。以至于有人怀疑,周瑜是因为怀恨诸葛亮比自己有能力而气死的。

刘备活着时候,诸葛亮已经锋芒毕露。刘备死后,诸葛亮跟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是历史上,人们对李严这个人恐怕非常陌生,因为他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没怎么出场。《三国演义》或者其他演义小说也不过多记载,但并不表示李严这个人不重要,他之所以被人们遗忘,是因为自从他被刘备确认为托孤大臣后,就被诸葛亮排挤在外面了。诸葛亮作为统领一切事务的“相父”,权力已经达到无人能比的地步。

诸葛亮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不是刘备和刘禅一开始形成的情况。而是经过诸葛亮一步步“争取”得来的。诸葛亮后期在用人、掌权、出征等重大问题上都有发人深省之举。他七擒七纵孟获,并没有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民彻底安定。他不知疲倦地连年北伐,最后无功而返。他“违众拔谡”的做法,挤压魏延的举动,无不为诸葛亮在忠臣贤相行列里抹了黑黑的一笔。

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是五行八门中,智的代表、慧的楷模。可是他的智慧掺杂了多少权术,揉进了多少虚伪,拼凑了多少狡诈,埋藏了多少阴谋。他的智不是大智,他的慧不是聪慧。

正如习凿齿在挥泪斩马谡一节中这样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他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的辅佐是一种假辅佐。他是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