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诸葛亮的被神化,早在诸葛亮走出正史的框范而进入非正史系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后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一种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诸葛亮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凝聚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和道德思想,而且对人们认识和评价诸葛亮具有一种顽强的潜在制约力。
———胡世厚、卫绍生《文化的积淀与再生》
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
———易中天《品三国》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九州春秋》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时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
———裴松之
前期作秀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诸葛亮躬耕南阳(襄阳)数十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到他成为一国丞相,这期间诸葛亮有着怎样的不平凡的仕途之路呢?他是如何走出南阳(襄阳)的?
诸葛亮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出山前在隆中躬耕作隐士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出山辅佐蜀汉一直到刘备死;第三个阶段是他辅佐幼主刘禅直到他死。他这三个阶段既是他人生的轨迹,也是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时期。
处于乱世之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不甘寂寞之人,他有自己的一个人生宏伟目标,尽管隐于田间,可他始终盼望着走向仕途。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疏里面就写道: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时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
从西汉到东汉,社会出现一种特殊阶层———士族阶层。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特殊阶层有它特殊的特点,它们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世族又称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世族、寒门两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因此,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寒人虽至位通显,上升为贵戚近臣,亦不为世族之所礼接,甚至会受到侮辱。
为维护这种制度,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尽管两汉时期这种阶层还不太盛行,只是刚刚露出锋芒,但在当时这种门阀士族制度正在逐渐形成和壮大,到了两晋时期达到鼎盛。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诸葛亮的仕途路就有些难走。为了扩大影响力,他找到了一条捷径———自我推销。
诸葛亮自我推销第一步是要有个好的家庭出身背景,这一点上他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诸葛亮先祖本名并不是姓“诸葛”,诸葛是他们后加的,那么诸葛亮放着好好姓名不用为什么要该姓呢?这还得从他出身说起。
诸葛氏之姓氏来源,《诸葛亮传》并未记载,而裴松之注《诸葛瑾传》中却有记录:“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至于葛氏又从何而来?《元和姓纂》卷十也有叙述:“葛天氏之胤,子孙氏焉。夏时葛伯,嬴姓国也,亦为葛氏。汉有颍川太守葛兴。”也就是说,葛氏来源有二,一是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后裔,一是夏代诸侯国葛国君主的后代。
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不管是哪种说法,诸葛亮原来的祖先并不在襄阳,也不是本来的复姓诸葛。为了适应东汉后世族门阀们的价值标准,在如此社会背景下,诸葛亮为了寻找一个出身显贵家族改为复姓。诸葛氏在琅邪郡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名门望族,可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诸葛亮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自称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给自己找了一个来头很大的祖先。
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诸葛丰的为人处世原则,为当时世人和后来人所推崇、所赞誉。当然如此清廉勇敢的清名,为诸葛亮出身加重了不少砝码。
诸葛亮的祖先如此出名,他的身价也跟着倍增。于是就有了诸葛亮的籍贯上说的是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他的先世本姓“葛”,后来才加上“诸”字,于是形成了复姓。诸葛亮的出身也就显贵了。
诸葛亮运用这一套,解决了出身难的问题,同时还起到了扩大影响力的宣传作用。即使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也随处可见,在文坛上、娱乐圈,最好的宣传媒介就是爹妈。所以,能攀上名家,也就遇着真龙真凤了。看看国内当今某些当红明星,哪个不是靠某位名导“慧眼识珠”才红了的。国人从来就迷信权威,只要名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至于演技到底如何,无人去较劲。再加上新闻媒体的一番吹嘘,于是一位明星就“新鲜出炉”了。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姐弟随叔父赴豫章。
东汉甲子年时,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当时诸葛亮才刚满四岁,在泰山脚下度过了童年。不幸运的是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在他十四岁时,叔父诸葛玄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赴当时扬州军阀袁术的任命,于是背井离乡带着诸葛亮等前往今江西南昌附近的豫章做郡守。好景不长,由于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名不正言不顺”,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虽然家道中落,可他为自己打造的依然是名门之后。同时诸葛亮也清楚,荫庇祖上光荣毕竟是一个虚数,真正要想抬高自己,还需要朋友的帮衬。
翻开历史,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他们大多总是先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旦时机成熟,或者另起炉灶,或者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反客为主,把别人吃掉。在做到这一步之前,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拉一面大旗作虎皮。
不管具体动机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秦末农民起义,项梁不惜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推为楚王,便是想借楚怀王的影响吸引百姓,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也差不多都有了明确的形象定位,顺手拈来是件事半功倍的事儿。刘备不也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吗,都是一丘之貉。
诸葛亮也计算到了,只为自己找个好出身还不行,出身好只能说明那是“根正”,要让大家都清楚自己“根正苗红”得需要有人承认,诸葛亮的第二步就是广交朋友,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写到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四人可说当时荆州明星级人物,和此四人为伍,无形之中就抬高了自己身价。古人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跟这些人混在一起,自然是有“两把刷子”。
孔明寻找靠山,也靠得高,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叫起点高。襄阳豪门的头面人物是庞德公,孔明对其非常敬重,常常登门求教,“独拜床下”、“跪履益恭”,确实做到了谦恭虔诚,感人至深。庞德公遂认为孺子可教,誉孔明为“卧龙”,自然更不同凡响。名人效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啊!诸葛亮解决了自己的出身问题,又结交了地方名士。外部条件准备就绪,自己形象问题也得
装饰一下。诸葛亮为了显示与众不同,无冬历夏都拿着一把扇子———羽毛扇。
传说那把扇子是诸葛亮的夫人送给她的。诸葛亮的夫人姓黄名硕。诸葛亮还未迎娶黄硕时,在诸葛亮与她的父亲襄阳名士黄承彦谈论国家大事时,黄硕在一旁听。后来黄硕送与诸葛亮这一把扇子,诸葛亮问其何意,黄让亮猜,亮想来想去不得而知,说一定是作为定情信物吧。黄硕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天在家父面前畅谈,看你眉飞色舞,喜怒皆形于色,这如何做得大事!成为一个真正的士人需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修养气度。给你这把扇子以遮面!于是每当诸葛亮出场时,他都拿着那把扇子。以掩饰自己喜怒哀乐,迷惑对方。
诸葛亮把外部形象已打造好了,最后一步还要把自己塑造成个名士,有名士风度,于是时常“抱膝吟咏”,做出一幅超脱世俗之外的样子。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幼稚思维做法。等到诸葛亮出山后经常能够看到他: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这就作为他个人品牌形象一个标志。
诸葛亮恰似一个生意人,时刻准备着把自己兜售出去,既然要做生意,必须把“商品”包装好,做生意则更要找名人,像美国著名影星克拉克·盖博在电影中脱掉衬衫,赤裸身子,就这么一个镜头,竟使得美国贴身内衣的销售量急剧下降。而英国王妃戴安娜带头穿平底鞋,英国市场上的高跟鞋就无人问津了……这些都是名人效应,有意识地利用,就是借名效应。诸葛亮目前找到了好的出身环境,联络好了朋友网络,打造好了自己的形象工程。最后一个问题只是等待。汉末的荆州,为一代文化重镇,诸葛亮在此地“躬耕”十载,又拜水镜先生为师,平定的生活使他有很充足时间去潜心研究兵书战册,经史子集,当时荆州的文化时尚是把儒家行话和道家的术语夹杂着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有经世之能又无出世之心的隐士,才好在人才市场上争取到更大的订单。
隆中此地离荆州不远,刚好既可成为隐士,又能把自己的言论与名声及时发布出去,使大买家及时认购。选好这个地点之后,他一边用道家不慕名利的把戏装神弄鬼,一边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等待着超级买家的到来。
背靠大树
古代人们对婚姻男女双方有太多的要求。要看出身,看门第,看长相;男看仕途,女看贤德。但是,不管有多少种条件,自古“郎才女貌”视为最佳婚姻结合标准,反观三国时期诸葛亮却有惊人之举,诸葛亮娶了个什么样的妻子呢?他娶妻的标准是什么呢?
诸葛亮本是一个少年俊杰,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非常明显地称赞他为一个大帅哥。这样的一个帅气十足的人物,名冠一时,向他求婚者一定特多,其中不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当然,这只是猜测,有些不准。但是诸葛亮要想找一个漂亮老婆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诸葛亮的选择却让人们傻眼了,弃众娇于不顾,竟然娶了一个黄头发黑皮肤的丑女做老婆。
《襄阳记》记载,沔阳名士黄承彦,有一天特地跑来拜访诸葛孔明,言道:“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竟然欣然应允了。
真如后人所说,诸葛亮看重的不是她长相如何,而是她的才学。据说诸葛亮还没有选择黄硕之前,曾经亲自前往沔阳黄府。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老早就吩咐家
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其径行登堂入室。”诸葛亮兴冲冲地昂首而入,不料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身上扑来,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累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
走到客厅诸葛亮见壁上一幅《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的。”跟着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由木犬、图画、花草,诸葛亮已经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些事情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民间传说,说黄硕有才能的还有范成大。
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人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传说并不是无中生有,也许黄硕真有几分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