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皇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地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工作人员,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凡事都要过问,这最容易造成权力地高度集中,同时也会使属下无所事事,培养一些庸才。主簿杨颙曾经劝谏诸葛亮:“我常见丞相亲自校对薄书,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治理军国,自有体统,上下不可相互混淆。譬如治家之道,必然是仆人耕田,婢女做饭,这样都有事情可做,也都有所收获,一家之主则从容自在,高枕无忧。如果主人亲自劳作,必然形神皆惫,终一事无成。难道主人的智力不如仆人、婢女吗?当然不是,而是这样做的话便失去了主人应有地身份。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诸葛亮听完后,不由得泪流满面,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我受先帝托孤之重任,怕别人不像我这样忠心啊!”
诸葛亮怕别人不忠,可他这样作就能视为忠心了吗?漂浮在表面上的是他勤勤恳恳,结果是如此工作导致的后果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有谁能保证诸葛亮事必躬亲不是为了集权?
权力一直是当政者最关心的事情。有了权力别人才能以你马首是瞻;有了权力才能享受特殊待遇;有了权力才能有别人想像不到的优越感;有了权力也有从身政治生涯回报的成就感。君子有了权力会更加勉励自己,小人有了权力会更加放纵自己。中国主流文化里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劣根性的破坏力,为了保住自己政治上的位置、学术上的位置,具有这种劣根性的知识分子总在有意无意地干着嫉贤妒能、戕害人才的勾当,从战国时的庞涓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要还没有被后来者所打倒,这些人的身前身后名都算得上是堂皇而至于高尚。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恐怕也未必真像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崇高。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做事原则,其实就是在破坏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造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其负面效果就是直接导致蜀汉朝廷在一旦缺乏了像诸葛亮这样强势而又出色的政治人才以后,政治上整个统治机构出现了“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的局面,经济上则是‘经其野,民皆菜色’,对这样的后果,诸葛亮这个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所有既定方针的制定者,应该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就权力欲极浓,他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自刘备请出诸葛亮以来,特别是经过赤壁之战,他贪天之功借得东风,到后来收荆襄等地,立了些功劳后,刘氏集团内部几乎凡事就他一个人说的算了,这种局面在刘军中已成为定式。
换句话说,也就是成为了习惯,诸葛亮说一句话能顶得上别人一车话管用,渐渐地别人就不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主公不听就算了,反而又得罪了军师,这种买卖不做也罢。
再说前期过程中,诸葛亮在行军部署中却实有他独到之处,毕竟节节胜利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习惯听军师的了。军师让往东别人就不赶向西;军师说打狗别人就不赶撵鸡。而习惯也有好有坏之分,好的习惯不遵守、不改进也会变成坏习惯,不有那么一句话:赶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军师说一不二、一字千金、金口玉言,如果不知哪次做出指鹿为马的事,恐怕也不会有人敢说什么。如此优越的权力,对于君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鞭策,激发他更好地去工作;对于小人来说这就是一把利剑,一把杀人的剑,能够很好驱除阻碍自己发展的绊脚石。
人们应该很清楚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他本身是个书生,可他自出山一来,就变了身份,他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政治家。军事上来说,自古有兵不厌诈之语,说白了就是打仗的时候是可以说谎的,不但可以而且是看谁说的谎能够骗了对方。那个政治家呢,不想多说了,有人相信政治家所说的话吗?
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中自己活活累死。说好听点,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说难听点,就是权力欲过于旺盛,舍不得放权给他人。蜀中大小事物,每天不说有上千个也得有上百个之多,而他却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目,惩罚二十板的小事情还要请示。不用说诸葛亮是个凡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够他忙活一阵的。
事必躬亲的结果必然是权利的高度集中,诸葛亮自己累的要死,他手下和其他大臣既没有权利,也不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得到锻炼,为下一批接班人铺好路,致使蜀国到诸葛亮死后,人才凋敝,国中无人,朝中无将。
史实上的诸葛亮之所以最后堕落到廖化当先锋的境地,就是他事必躬亲怕放权的变态心理直接影响下的结果。鞠躬尽瘁的背后实质是事必躬亲,事必躬亲的原因是对下属的不信任,无能的固然不能够信任,有能的则更不能信任。
或者,有人会提到姜维,事实上姜维在诸葛亮的心里不过就是“鹰犬之任”,诸葛亮死后命令统率全军回朝的是那个杨仪,诸葛亮的继承人是蒋琬,然后是费祎。后来被刺客宰了的费祎,在压制姜维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只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才是诸葛亮觉得能够托国的人,不然就至少是个浮躁。
姜维能够得诸葛欣赏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资历不如,只身来蜀,没有依靠;另一个是因为诸葛亮当年兵败于张郃的时候,得姜维和拔西城县数千老百姓入蜀是唯有的政绩,如何不需要夸大呢?姜维这样的人才在蜀国的用人体制里能够最后掌权只能说是运气好,适逢其会罢了。
至于刘备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已经早被诸葛亮视为政敌排挤在外了。诸葛亮非常害怕权力外放,哪能给李严太多权力,当然他也不能帮诸葛亮做事了。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背后,是政治斗争的真相。他事必躬亲的目的,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装神弄鬼
诸葛亮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者代表,半人半神的智慧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能谋善断,每逢战事必出奇谋。亲临战场时也总是从容乘车,手摇羽扇,戏敌军于股掌之间。历史上诸葛亮,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终于逐渐又形成了一个神仙的形象。元曲中他自称“贫道”,京剧中称“山人”,其舞台服装不是丞相服而是八卦衣,《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些描述,把一个诸葛亮说的简直就是一个未卜先知的神。但是鲁迅却说他“智而近妖”。诸葛亮真的能掐会算吗?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智”还是“妖”呢?
古时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广阔的大自然有太多他们所不了解的现象,于是转而借助神鬼来解释。其中神话就是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像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种神秘性的活动经过代代相传,不断演变,不断增删,逐渐成为某些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行业,他们利用鬼神欺骗人们,从中获取利益。时隔岁月,发展到今天,其实他们都属于封建迷信行列。如当听见喜鹊在自家屋前屋后叫则满心欢喜,而听见乌鸦或猫头鹰叫,则认为是恶的前兆,一般认为是将要死人了,惶惶不安;西方国家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国有些地区则认为:36,不吉利,36岁是人生的一个“坎”,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因此在过36岁生日时,亲戚朋友都要来好好庆祝一下,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年。许多人虽然知道这些做法无任何道理,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宗教与封建迷信相混淆。实质上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
鬼神迷信也是封建迷信中的一种。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旱涝)和人类的生老病死有控制能力。例如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惊,便认为是妖魔附体,不去看医生,而是请法师巫婆来驱妖避邪。有的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年要定期祭拜,以求保风调雨顺,出现了旱灾或涝灾,便是得罪了天神、龙王爷,使之发怒,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等。
人们不仅用神鬼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而且还对这些他们自己想像出来的神鬼有敬畏之心。一旦遇到他们人力所达不到的事情时,就会有借助神力的冲动。当然不排除通过神鬼之说来提高事情的神秘感和知名度。
中国古代最早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他们买来白绸,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塞入鱼腹中,等士兵们买回鱼时发现鱼腹里的东西,感到非常惊奇,到了晚上吴广又在庙中点燃篝火学狐叫:“大楚兴、陈胜王”,看到和听到的士兵都对陈胜起了敬畏之心,认为这是上天在暗示大家,天下要大变了。陈胜运用这种方法,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以此来增加他们起义的神圣性。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也是借助神鬼之说起家。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利用装神弄鬼来欺骗人们,百姓信神鬼可能会使家破人亡,统治者信鬼神会祸国殃民。
唐代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初的贾谊,有治国之才。汉文帝夜半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必咨询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哪成想是为询问鬼神之事。这首诗借咏贾谊故事,对现实具有极深讽刺的意味。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通神”之人。《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写到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诸葛亮自称“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而这些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蒙骗周瑜的一个小伎俩。
诸葛亮是利用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和神秘感,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公平地讲,诸葛亮确实是个聪明伶俐的人,他善于抓住表现机遇。他往往会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遮遮掩掩,若隐若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只是让他一开始给忽悠住了。这就好像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买拐》里的一段:范伟的腿为什么麻了呢?跺麻的,生活中的常识问题,那么大幅度的跺地,如果不麻,腿才真有毛病了呢。“你跺你也麻”。
诸葛亮每次分兵派将的时候,都会装的神秘些。不是对将领亲受锦囊;就是对那个将领伏耳亲受机宜。弄的将领跟士兵对整个战局都不清楚,让部属一脸茫然地去“依计”行事。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大家对诸葛亮产生一种神秘感,坏处则是大家只是闷着头做事,不清楚整个战略,缺乏协作精神。两种结果显然是后者的危害比前者大的多得多。
最为无聊至极的是借东风。在大家都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抗曹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点天气预报常识,装神弄鬼欺诈三军。登坛做法,故弄玄虚,神化自身,达到政治目的。无限夸大了自己的功劳,抢了周瑜和黄盖的统帅之大功,似乎火烧赤壁这一战的胜利,完全是靠诸葛亮做法得来的,众多大将和几万兵士们的出生入死全成了儿戏和过场。
诸葛亮装神弄鬼,身为统帅如此不学无术,给蜀汉造成许多灾难。当阳之战就是一例。当然看《三国演义》上说得只是写了赵云闯营救阿斗、张飞大喝退曹军等等。那是作者有意夸大诸葛亮等人。本来是曹操胜利追刘备,文章中反而是刘备处处占上风。这哪像是败军,简直是一支胜利之师。可见是罗贯中的演义。刘备当阳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取得什么军事上的胜利。因为这次是实打实地硬拼,他再装神弄鬼,是不可能了,也不好用了。最后不得不说句真心话:《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装神弄鬼,欺骗的只是一时,他骗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