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梅朝荣品诸葛亮
7232400000011

第11章

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佗为偶,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崔浩《典论》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

———陆游士大夫共论诸葛亮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蜀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来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所引张俨《默记》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唐·薛能

假仁假义

人有七情六欲,哭与笑本是对立。从人呱呱落地,带给世界第一声是“哭”,到人走完历程,留给世界最后一声还是“哭”。“哭”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伤心时哭,高兴时也哭。哭已是人们宣泄内心感情地表现方式,诸葛亮也曾经哭过,他是为什么哭呢?

哭,在幼年时不分性别,男孩女孩都可以随意随性而哭,到了成年,哭、似乎就成了女人的专利,男儿必须是“有泪不轻弹”,女人哭则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结了婚,男人心烦,最多只能摔门而去,酩酊而归。但绝对不能痛苦流涕。女人则悄然落泪、暗自悲怜。难怪有人会说:小孩用哭对付大人,女人用哭对付男人,男人呢,只能用哭对付世界!在哭声中释放压力,向命运挑战。

哭与笑是一个对立的感情表象。人可能伤心时哭,也有可能伤心时是笑。曹操面对困境也有哭与笑。赤壁战败是性命交关。但作者并未将描写的重点放在他如何谋划逃命上,而是集中笔墨描写了他在逃亡途中的三次大笑。

其一,在“乌林之西”,曹操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话音未落,赵子龙突然杀出,给还在沾沾自喜的曹操来了个“下马威”。

其二,在“葫芦口”,曹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再次讥讽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结果杀出个燕人张翼德,吓得他魂飞魄丧。不仅损失惨重,马匹粮食也被劫走。

其三,在“华容道”上,曹操又笑诸葛亮、周瑜是“无能之辈”。可当关云长横刀立马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笑不出来了,只能低头求饶。

这“三笑”是小说里的绝妙之笔,虽则可看出诸葛亮运兵之妙,但曹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却也比较抢眼,身处险境,仍能频频发笑,嘲笑对手的缺智少谋,若是换了他人,逃命惟恐不及,哪有这份心思!尤其是他的第三笑,更让人拍案叫绝。人困马乏,已无力再战,而关羽又神勇无比,斩颜良、诛文丑,曹操是见识过的,如果硬来,那么就会凶多吉少。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走投无路的曹操,以情义打动关羽,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因他过去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是一个以“义”为先的人,他终于为自己化解了危难。能屈能伸的人才是大丈夫,曹操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奸雄”曹操的另外以“枭雄”称世的刘备,也有别人不及之处,他是用哭来挣得天下的。刘备爱哭是出了名的,他的眼泪常常可以派上用场。

刘备自得徐元直之助,屯兵新野,招兵买马,积草储粮,气象一新。然而,曹操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元直,诳其至许昌,以使他与刘备分离。刘备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哭的徐庶心乱如麻,感激涕零。到曹操营后终不为他出一策。

刘备三顾茅庐,遭到孔明婉拒后,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此时,刘备说着说着,竟触动衷肠,百感交集,顿时“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东吴鲁肃索要荆州时,刘备还哭,折磨地鲁肃手足无措,任务也没完成。

当关羽被杀的噩耗传来,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泪湿衣襟,三日不进水食。表现兄弟情深非同一般。

刘备终于用哭感动一批文臣武将,用哭赢得一些地盘,用哭夺得了蜀主地位。

作为最会哭的君主的手下,诸葛亮的哭也是很有功底的。不过他的哭可跟刘备之功差些。刘备再怎么说,也是有一点儿为一个国家流泪的托词。诸葛亮的哭,可就是有猫哭耗子假慈悲之嫌。

他第一次是哭周瑜。三气周瑜后,年仅36岁的东吴水军都督周瑜不幸夭亡,诸葛亮却带着赵子龙等人前来柴桑吊丧。只见孔明来到周瑜灵前。设祭物,亲奠酒,伏地大哭,边哭边叙述周郎生前如何雄姿英发,文蹈武略,雅量高志,如何帮助孙权割据江南,定建霸业,他极力赞颂周瑜的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对着周瑜的棺材,他痛心疾首地说:“呜呼公瑾!生死永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他哭得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真切感人。在场所有的听众没有一个不被他的哭声所打动,众将领没有哪一个不被他的这种感情所感染。

诸葛亮如丧考妣,号啕大哭。连东吴诸将领全被蒙蔽。他们没好好想想,周瑜是怎么死的。不是眼前这个人,言而无信,尖酸刻薄,周瑜何至于死的如此之快。现在又来哭丧,分明是欺负江东无人,有意贬低周瑜,呈现给世人以假象:不是我诸葛亮如何如之何。是你周瑜小心眼,你生气而死不关我事,你看你死之后我还来给你哭丧呢,你说我多大度啊!对于一个死了的人,他还这没完没了。诸葛亮心可真够狠。

据说鳄鱼在吞食食物时,有一种近乎人情的表现———流眼泪。鳄鱼真的会流眼泪,只不过那并不是因为它伤心,而是它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鳄鱼肾脏的排泄功能很不完善,体内多余的盐分,要靠一种特殊的盐腺来排泄。鳄鱼的盐腺正好位于眼睛附近。盐腺使动物能将海水中多余的盐分去掉,从而得到淡水。所以,盐腺是它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鳄鱼的这种眼泪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假慈悲、假悲伤、假怜悯,这种“眼泪”是鳄鱼眼睛附近生着的一种腺体制作的恶作剧,只要鳄体吃食,这种附生腺体就会自然的排泄出一种盐溶液。这对生活中假慈善的伪君子是多么形象的讽刺!诸葛亮“堪称经典”的哭是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一出岐山北伐,初战告捷,夺取了陇西三郡,声威大震。忽报司马懿出关,倍道而行。诸葛亮料定他必取街亭,断蜀咽喉。因此想派一名上将去守街亭,不料马谡愿意前往,并立下“若有差失,乞斩全家”的军令状。马谡本是个书生,纸上谈兵还可以,没有丁点实战经验。只因为他与诸葛亮私人感情交好,又是荆襄派人物。为了给他建功立业机会,以增加从政砝码。诸葛亮“违众拔谡”。结果马谡到街亭后违令拒谏,于山上下寨,结果被司马懿先断汲水之道,又沿山放火,虽得蜀军几次救援,终失街亭。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收拾败局,身为主将,他有不可推卸责任。但是他为保全自己,把整个战争过错全推给了马谡,一口咬定街亭失守是战争失败关键。马谡没办法成了他的替罪羊。诸葛亮斩杀马谡时有三次流出了他那鳄鱼的眼泪。

第一次哭是数落马谡的罪过。说街亭是吾根本,你是以全家性命领此重任,今失地陷城,必当斩之。当马谡请求杀死他后能否照顾他的儿子时,诸葛亮被这死之前的唯一要求所感动,他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含着泪说:“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意思是叫他安心而去。

马谡本与诸葛亮交好,如今为了自己利益,不得不杀马谡。面对马谡提出为人父的舐犊之情,良心没有全部泯灭。

第二次哭是蒋琬的劝谏。在蒋琬看来“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也知道马谡有可用之处。在这以前,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拨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诸葛亮哪有不知马谡才能之理。马谡不死一定能够成为他左膀右臂,一定能够帮助他对付李严等人。可是今日要是不死,很可能他与整个荆襄集团就处于被动地位。杀掉马谡如砍他一臂。此时他内心极为矛盾复杂,怎能使他不伤心呢?

第三次哭是看到了马谡的首级以后,孔明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痛苦,大哭不已。这时蒋琬反而不懈地问:“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这时孔明又一次想到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而且这种过失在他来看来是不可谅解的。诸葛亮自从刘备死后,排挤了李严独掌大权,借助出兵伐中原之机,极度敛权。本想脱离了刘备阴影,可以自己随心所欲了。哪预料出师不利,刘备死前特意叮嘱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诸葛亮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把守街亭的这一重要使命委任于他,诸葛亮差一点自毁前程,这次哭是一次反思,是一次追悔!诸葛亮哭周瑜、哭马谡,他是在买人心,假道义,贼喊捉贼。作为一个政坛混荡的老手,他善于运用表象伪装自己。曹操除了三笑也有三哭故事,他一哭是哭他全家被陶谦所杀,谁人没有父母,曹操此哭可说是真心的哭;二哭是哭典韦,当年曹操引兵讨伐张绣,误中张绣奸计,身陷重围,典韦梦中惊醒后,“奋力向前”,死战不退,血流满地而死,曹操得以脱险。曹操整顿军队,击退张绣后,立即祭奠典韦,并亲自哭而祭之。第二年,曹操再次引军至宛城攻击张绣,曹操忽然大哭,还说,我随痛失长子,爱侄,但我唯哭我大将典韦。这一哭是收买人心的哭;三哭是赤壁失败哭郭嘉,“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此哭是掩饰自己的过错又羞辱众谋士的无能,当然他应该不会忘记曾经荀彧等人提醒过曹操东吴的诈降,连环,与东风的事,但是曹操没有听从,这哭是掩饰自己的过错并且也暴露出他的虚伪狡诈。

习凿齿评诸葛亮说“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习凿齿认为诸葛亮不够称为智者,但他没有看道诸葛亮虽然不是有智之人,却是个有谋之辈。单看他用几滴眼泪就能哭出个贤臣孝子的名声,也是达到了杀人不吐骨头的“巅峰境界”。

世界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作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生活在红尘俗世的人。无法逃避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当生活中有了快乐有了痛苦,不必刻意掩饰自己,只有用自己的真心、真性、真感情去面对生活,大声痛哭,大声欢笑。真情表白自己,才不失为一个人。

拉打结合

封建王朝走了两千多年,两千年中每一个王朝都面临过设立储君即封太子之事。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天下的根本。选立太子虽然十分艰难,常令在位的皇帝繁忙之外平添烦恼,但再艰难、再烦恼也要选立。每一个在位的皇帝都要在有生之年确立太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皇帝的职责,也是江山社稷所必须的。诸葛亮针对立储之事有什么样地表现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预立太子。预立太子实际上就是稳定人心,因为皇帝一旦有什么不测,不至于为继承人而发愁,也不至于因此而发生政变、火拼,使政局动荡不安。预立太子是统治所需要的。即便皇帝没想到或暂时不考虑,群臣也会纷纷上疏,提醒皇帝早立太子,特别是在皇帝染病、身体虚弱,或是长子、嫡子有了,皇帝却眷爱宠妃之子等等情形下,预立太子的呼声常会演变成朝廷政议风波,严重的会使一大批朝臣被贬逐和辞官,有的甚至丢掉了性命。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其依托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制。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即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无须考虑;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列,这就是《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说的“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历代太子的选定和册立,历朝都有一套制度,《春秋》说:“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所谓“立嫡以长”,就是说,如果有嫡子,那么要立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选择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

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由于皇太子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栗太子、汉武帝诛杀卫太子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卫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隋高祖的第二任皇太子杨广弑其父。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的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就三国时期而言,因立嗣而诱发的悲剧就屡有发生。袁绍的覆灭虽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但整个袁氏集团最终被赶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袁绍在临终前的决策,即立幼子为继承人,这样一来导致了袁谭、袁尚同室操戈,从而被曹操分头歼灭。刘表重蹈袁绍之覆辙,遂使荆州落入他人之手。曹操为立嗣之事也曾大伤脑筋,但鉴于袁绍的教训,他最终还是立

长子曹丕为继承人,保证了身后政权的稳定;即使如此,也种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被称为聪明之主的孙权,晚年也同样在立哪个儿子为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决,以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最终被迫废掉孙和,赐死孙霸,另立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这直接导致了吴国的衰亡。

刘备似乎没有设立储君的烦恼。他有四个儿子,刘封为长是义子;亲生儿子老大刘禅、老二刘永、老三刘理。刘备先收刘封为养子,后来又有了刘禅,论资格,两人都可以做刘备的接班人。那么应该谁来做呢?对刘备来说,当然希望是自己的亲骨肉刘禅,按正统的观念,立刘禅也名正言顺。因此,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时,就毫不犹豫地立刘禅为王太子。这也无什么奇怪。可义子刘封后来却被刘备莫名其妙给杀了。刘封为什么被杀了呢?

据《三国志》载,“刘封者,本罗候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所在必克”。由此知,刘备收寇封为义子,一是此时尚无子嗣,再就是刘封确有过人之勇,为用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