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南方的风
7232800000001

第1章

他在香港工作了三分一的世纪,几许沧海桑田,世态炎凉,人海浮沉,都经历过了,也都看透了。眼下又涌来了个"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还说得这么"玄"!近六十岁的人了,他还想些什么呢?

今天,他很高兴。上午出席香港皇家学会的讨论会,还要应香港总督顾问的约请到督宪府唔面。

后家学会会堂在半山区。一座古老的英国建筑物,四周绿草如茵,一道白色的透花围墙把马路远远地隔在外面。马路是弯曲的盘山道,朝下看就像一道长长的阶级,一直到海边的皇后码头。

这里是香港的最高学会,只研讨重要的学术论文。今天上午,镶着淡棕色柚木壁板的圆形大厅里,墙上的大幅荧光屏幕闪着亮光,香港经济学界、实业界和报界人士在讨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中国白龙湾工业特区的崛起。

一个小小一平方公里的工业特区,竟在香港引起如此震动,确实使人深思。

他向来做事不愿意抛头露面。作为一个工业特区的总指挥,他悄悄地给自己立了个规定:做了才说,有些事做了也不说。他认为让人家说比自己说好。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工业特区啊!

这次讨论会是人家说,邀请自己去听,且出席讨论会的多是社会名流,从礼貌上说也该去见见面。因此,他便从白龙湾坐飞翼船来到香港。

讨论很随便自由,各抒己见。

他穿着套银色绒西装,打了条蓝色底白点领带,风度翩翩,坐在来宾席上。他一眼瞥见坐在对面的一位英国官员,微笑地朝他点点头。

他带着耳机边看荧光屏幕上白龙湾工程工的彩色录像,边倾听着人们的发言。他很清楚白龙湾是以它的高速度震惊香港的。在短短的一百二十五天里,填平了一大片烂海滩,平整了土地,疏挖了航道,港口码头部分进入地面工程……事情常常是这样,当人们普遍承认了这个神奇的速度之后,他们才会去探讨它的神奇之处。白龙湾这一颗旋转着的明珠突然出现在南海上,它的高转速度发放出来的辐射,正在引起香港经济实业界的震惊、欣喜、忧虑和恐惧。

香港报纸评论:"这对香港经济是个有力的促进";"无疑给港地工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令人优虑这会对香港加工工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同香港的"前景"联在一起,这个黑影似乎越拉越长了。

当议论到工业特式的前景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他的身上,很想听听这位工业特区总指挥的高见。

他微笑地对主人表示了谢意,敏捷、准确地对到会者提出的有关政策和税收优惠上的一些疑问作了答复,然后说:

"我们兴办工业特区的初衷,是想充分利用和糅合香港

资金、设备和技术的优势,以及白龙湾土地、劳力和资源的优势,使之融为一体。我想这将会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深信随着两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深信随着两地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合作的前景是很广阔的,风光无限好!"

他的坦率求实的发言羸得了到会者热烈的掌声。

当他满面春风地挟着黑色公文皮包步出会堂的时候,一群记者在他身后簇拥着。他敏捷地跳上停在石阶下面的一辆黑色轿车。车子沿着罗便臣道向山下驶去。路旁盛开的紫荆花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嫣红……

香港督宪府。一幢英国式的古老大院子。

这些,香港有如一个旋转的世界,整座城市几乎都重建过了。高层结群、立体交叉、地下铁道、海底隧道、新工业区、卫星城、旋转餐厅……一切都在旋转中迭现。只这幢大院子依然故我。白墙壁、笨重古朴的窗户、宽阔的石阶级、几棵高高的柏树,和四周盛开的紫荆花,都不免撩起人怀旧的幽情;而那古铜色的铁栅大门,却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是督宪府,统治者的府第。

会客厅在房子入门的右侧,三十年前在那儿,今天依然在那儿。

他很熟悉这个不大宽阔的、有点阴暗的会客厅,紫红色地毡,褐色皮椅,墨绿色厚厚的窗幔和隐形壁灯,使得整个厅堂显得有点幽暗。

窗台上,留有几片发黄了的紫荆树叶,一阵南风吹来,轻轻地飘落在草地上。

回忆的细线不由自主地同这一片片落叶连了起来…

三十年了,也是紫荆落叶的时候,他在这儿会见过麦得利。那时候,这位英国绅士刚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考取了香港总督助理,兴致勃勃地来到这幢圆拱形屋顶的古老建筑物。他上任不久便碰到香港华商局起义。华商局是清朝办洋务运动时兴办的轮船企业,后来成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办公司。当年,他是年青的船长,地下党员,参加策划了这次起义。后来任了局里的远洋轮船公司总经理。那次起义显示出他的机智、灵敏和过人的胆识。他巧妙地把大部分轮船都集中回香港,分头做好准备,一个早上便宣布了起义。那些行驶在外面的轮船,也事先商量妥当,到时纷纷在外国致电响应,一时哄动了国际航运界。要知道,海轮平日总是分散漂泊在大洋里,船上的人又是来自五湖四海,许多还是外国船长,组织工作是非常艰巨的啊!难怪年青的麦得利先生频频摇首,觉得不可思议。

这位年轻的总督助理在这间古老幽暗的会客厅里接见了他。在一席坦率而又充满着疑惑的交谈之后,英国人亲自送他到铁栅门口。

"林宁先生,你很自信自己走的路。"麦得利说。

他点了点头:"正如麦得利先生相信自己的祖国一样。"

英国人含蓄地笑了笑:"不。你可以选择!"他说的是台湾。

"我们的祖先只有一个:"中国。"

"钦佩!中国人的美德。"麦得利拍了拍他的肩膊说。

穿过了绿草如茵的院子,来到大门口。英国人握住他的手,有点腼腆地笑问道:"很抱歉,我可以向你提出一个问题吗?"那双蓝眼睛里充满着疑惑的目光。

他点了点头。

这一回你拖来许多艘轮船,赚了多少钱?"

他忍不住笑出声来,说:"为了祖国的繁荣!"

"原谅我!"总督助理有点歉意说。他带着惶然的神态目送客人……

林宁步入督宪府。踏上柔软的草地,望着那古老的圆拱形屋顶,心里便发笑。脑海里呈现出年青的麦得利那双带着惶然神色的蓝眼睛,在等着问他什么似的。

"老朋友,还认得我吗?"麦得利顾问站在会客厅的门口表示欢迎说。

"友谊之树常绿。"他用流利的英语说。

英国人礼貌地端详着他说:"多年不见,风度依然。"招呼他坐下又说:"在皇家学会会堂里,我早就注视着你了。"

他这才记起:今天上午在那铀木墙壁的圆形会堂里,坐在对面席位的英国官员正是麦得利。三十年不见,他有点认不出这位英国朋友,只是那双蓝眼睛还是闪亮亮的。那次见面之后不久,麦得利便回英国去了,一直还断断续续地听到华商远洋轮船公司业务迅猛开展的消息。这一次他以香港总督智囊团的顾问身份来香港,已是两鬓凝霜,但步展矫健,精力充沛。这位老总督助理的重新出现,当然引起了港地政界人士的注意。

"世界毕竟还是狭窄的,我们又见面了。我很高兴能同你合作。"林宁礼貌地说。

"老朋友,我很钦佩你,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大财团的副董事长了。"

"这是我的工作。"他笑着答道。

他想,英国人是了解我们的情况的,为什么偏要说这样的话。华商局是我国设在香港的一间规模庞大的企业,经营着轮船、海运、码头、机器制造、船坞和地产等项企业,大小有三十个子公司。它属下的远洋轮船公司拥有三百万吨船位,称得上港地船王。白龙湾工业特区是华商局投资兴办、由林宁任工业特区总指挥。当然,华商局称得上是香港的大财团,但谁都清楚,这并不属于林宁的么人财产。他敏感地意识到,英国人重视这次晤面。近日,有关香港前景问题,报章上议论纷纷,"港人治港"之说拥护者日众,老谋深算的顾问当然会有所考虑。他觉得眼前的麦得利已不像年青时那样的惶然天真了,便微笑地望着英国人的那双明亮的蓝眼睛。

"我知道。"麦得利递过去一杯咖啡,显得很熟落的样儿说:"你的事业,取得成功。不过,我还得坦率地说,如果你需要的话,政府可以提青山湾这个地方,条件优厚。"

"谢谢你的好意,我还没有考虑。"

早在白龙湾筹备兴建的时候,有关人士就约请林宁面谈过,答允提青山湾。青山湾在九龙,背山临海,交通方便,柏油路直通闹区深水埗,确是个兴办企业的好地方。可是林宁还是婉言推却了。

麦得利耸耸肩膀,眯着笑道:"我知道你会这样回答。"他觉得林宁还是那样耿直,三十年前谈话的那个神态还历历在目。在这们中国人的心胸里装着的是祖国!使他感到意外的是中国经过了几番风雨之后,林宁依然是那样容光焕发,英气勃勃。深想一层又觉得并不意外,因为眼前坐着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啊!

"你很耐心,不怕费唇舌!"他微微一笑。

"哦,例行公事。"麦得利很冷静老练,但也坦率,蓝眼睛里闪过一丝惶然的目光,倒使林宁心里感到一阵亲切。

"你很关心我的事业,谢谢!"

麦得利喝了一口咖啡,脸上流露出一种神秘的神色说:"你是在悄悄地干,这很了不起!"他坦率的承认,白龙湾开始动工他就一直注视着工程的进展,尤其是注意工的管理,好像要从这里面窥探出一件重要的东西。听说他曾几次坐车子到同白龙湾一海相望的元朗--九龙的卫星城,登上帝国大厦的顶层,架着望远镜对着白龙湾窥视了好久。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在悄悄地干了。"麦得利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顾问,他深知这样悄悄地干了。"麦得利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顾问,他深知这样悄悄地干正表明白龙湾建设当局的高度自信,一种异乎寻常的、脚踏实地的自信。

林宁喝了一口咖啡,味道很好。虽然是白天,客厅里还得亮着壁灯,这种十九世纪的古老气氛同麦得利的敏锐思想和求实态度是很不相称的。然而,他还是觉察出这里的变化,那咖啡稍浓的甜味,已说明这位英国人的习惯趋近美国人了。他觉得麦得利还带着年青时的坦率求实的性格,不说客套话,但却令人感到他话里有话,似乎隐含着一种淡淡的忧虑。在政界里,要不是彼此熟落,就连这一点点的表情也不会让你看出来的。

"你不愧是政治顾问。"林宁微笑着回答英国人对自己的赞扬。

"我是一手拉着你的手,一手举着咖啡杯同老朋友相聚在一起儿啊!"英国人诚恳地说,"你的总指挥部很精干,才七个人,对吗?"

他点了点头。心里钦佩麦得利观察入微。白龙湾偌大个港口工地的总指挥部确实只有七个人,除了他这个总指挥外,还有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四个办具体事务的。在顾问先生眼里,这是同中国过去的大兵团、一年揽子的管理截然不同,从白龙湾的施工进度同工程成本里已经可以看出技术引进的明显效益,而且还窥探到政策开放的程度。

麦得利的蓝眼睛流露出友好的喜悦神色,显得有点兴奋地说:"朋友,我说话是不是多了些,请原谅。我还得饶舌几句,你的成功的意义,在于证明引进技术非常重要,尤其是引进管理技术。"英国人很内行,他一眼就看出林宁是抓住链条里最困难的关键的一环,把工程一下铺撒开去的。因为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上,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技术的引进,尤其是管理技术。它不仅牵扯到人才、知识和熟练工人的培训和更新,而且还涉及到体制和几乎是整个工资制度的变革,就像一块石头落在水里引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振波。作为一个政治顾问,他要注意的当然不仅仅是波幅,而是高层领导对这一圈圈波浪的态度。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正是这种信息。

林宁想了想,很冷静地说:"我们才刚刚开始。"然后拍拍对方的肩膀道:"朋友的饶舌是有益的。"他清醒地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把香港投标承包的那套方法搬了过来。当然,这种工业特区的各项工程公开由各个工程公司来投标承包的做法,使工管理完全由各个承包单位自行料理,总指挥部的事就简便得多了,只需按合同监督检查。然而,这个投标承包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二十年代人家早已用过了。因此,他回答得很得体。

麦得利看出他的心思,也明白对方是个行家,便坦率地说:"你们国家的潜力很大,说得更明白,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四化"的影子。"

"你的眼睛还是像鹰的眼睛一样锐利!"

"比起你来,我只不过是一只停在电线杆上的秃鹰!"麦得利笑道。他抬腕看了看手表,朝他说:

"朋友,走吧!我请客。"

他出了铁栅大门,上了一辆黑色轿车,沿着盘山道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