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7234100000063

第63章 怎样成就明白的心(2)

就念了十来句,手还拿着弓箭,站在那里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住持也在法座之上圆寂了,然后也超出轮回,也求生极乐。两个人历劫的冤仇,前生的这种障碍也都消除了,同生极乐。

所以净土法门是非常好的,化解一切业障,消除一切障碍,超出轮回的妙法,正如古德所说的:“世出世间一切理,不外乎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不外乎因果二字。”所以心性因果就可以概括全体的佛法,或者说本体界的无我律,现象界的因果律,就可以概括如来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是你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就圆满地性相圆融,圆满地成就了、证悟了本体界的无我律和现象界的因果律,都圆满地证得了,因此是非常殊胜的。

所以说禅是佛意,戒修佛身,教修佛语,唯有净土是圆满地成就佛的身语意功德。律宗通过严持戒律来让自己的行持像佛菩萨一样,然后以此得解脱,这个是成就佛身功德;而教理是成就佛语功德;天台贤首是成就佛语功德;而禅宗是佛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成就佛意呀。

四、以浮石寺的公案来说明,要将感情升华为慈悲,放下情执出轮回

净土法门以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地成就佛的身语意功德,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无上甚深微妙的大方便,阿弥陀佛将他历劫修行的无量的神通、智慧、三昧、辩才,无量的功德都容括在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之中,让我们执持名号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证圆通,就是念佛成佛,所以这个是非常殊胜的法门。

然后就是要能够断法我执,回归净土法门巧妙地来断法我执,能够以净土法门的修持来转业力为愿力,你看那个卖花人后来转生为一个士兵,他就十念阿弥陀佛,但是他的愿力很强,他真正地厌离轮回,愿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力很强,所以一刹那之中就能够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能够放下凡夫的种种知见、种种执著、种种情执来超出轮回,也能够以净土法门来成就。

我们也说一些公案好了。

我们在韩国交流参访的时候,韩国有一个禅宗的寺院叫“浮石寺”,这里面有很奇妙的一个因缘。中国大唐时候,当时的韩国还是处在一个分裂状态,其中有一部分是新罗国,就相当于现代的韩国,新罗国的一位高僧叫义湘法师,他就航海到大唐来求法。

很奇怪,他来到以后没有多久就认识中国的一位女子,叫做善妙,这个善妙一看到义湘法师就一见钟情,一直在追求他,那义湘法师道心坚固,一直如如不动,很勤奋在修持,当时学的是贤首宗,他跟随中国贤首宗的祖师学习。

义湘法师跟我们中国贤首宗的四祖是同学,经过了十年时间,把所有贤首宗的教义都通达了,而这个善妙很执著,她十年之中也没有嫁人,一直就在等待义湘法师,情执很重。

十年以后学完了,义湘法师就准备航海回国,这个善妙就要求跟义湘法师一起去,当然法师就不同意了,然后法师这个船开走了,但是善妙也是很刚烈的一个人,就马上跳海死掉了,死掉以后转生做一条龙。转生做一条龙的时候她心里面明白过来了,说:“啊!我其实原来是很执著,我就是得到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我不能够明白他的心,现在我堕落了,我要忏悔,而且要把凡夫的情感升华为圣者的慈悲,要能够护持法师,弘扬正法,然后帮助无量的众生得解脱。”

凡夫众生总是容易有种种的执著,而因为执著,所以他的见解是很片面的。打个比方,夫妻之间相处也容易有矛盾,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呀,很容易产生隔阂,为什么呢?打个比方,你看到你的先生或者先生看到自己的太太有某一个行为,然后他就会调动过去心所累积的对他的印象来解读他现在的行为,其实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因为他现在的行为是由他现在的心决定的,而我们总是用印象来解读他现在的行为,就是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行为,所以距离和隔阂就产生了,矛盾和误会也就产生了。

因此佛陀说,能够真正地明白自己的心,这个是智慧,能够明白别人的心是慈悲。我们看“觉悟”两个字怎么写?“觉”上面是一个学习的学,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就是一个竖心边一个吾,就是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这个是真正的觉悟,明白自己的心。

《大日经》是唐密的根本要典、精华,《大日经》的理论核心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要能够明白,要能够如实知自心,就是一颗明白的心,就是一颗觉悟的心,而能够真正进入别人的心,明白别人的心,才是真正的慈悲。

为什么?因为真正地能够进入别人的心,是少用成见,不用过去的成见,而要用当下的心去感知对方的心,这样是没有用成见,而用生命的活力,没有任何的执著,这样是真正的慈悲。

这个善妙转生为龙以后就觉悟过来了,就觉得我就是得到这个人也没有用呀,我不了解他的心,不明白他的心呀,现在我要努力明白他的心,要能够以佛心为己心,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要能够护持法师弘法。

义湘法师归国以后就准备建一个道场来弘法,当时周围的人都不信佛,所以这个寺院在建的时候,白天建了,晚上周围的老百姓就把它拆掉,把东西拿跑掉,搞来搞去就建不成,这个善妙转生的这条龙就来护法了。

有一天老百姓准备来拆这个寺院的时候,这个龙就用神通力把一块大石头举到空中,大家看到很奇怪,说:“这个法师很有修行呀,这个大石头没有人抬它,就这么飘起来,飘在空中,十个人都抬不起来,很奇怪呀。”大家吓得都跑掉了。跑掉以后又再建,然后那些人不死心,第二次又来搞破坏,这条龙又让石头飘浮起来,这样连续了三次。

我们去的时候有看到那块石头,它跟那座山没有联系,怎么知道呢?我们用一根线从那个边上可以从这头拉到那头,从底下拉过去,那就表示那个大石头是跟那座山没有关联的,它是独立的一块石头,而且很重呀,我看几十个人都没办法把它抬起来,就飘在空中,所以那个寺院就叫做“浮石寺”,飘浮的石头,一块石头飘浮在空中的寺院。

义湘祖师涅槃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个寺院就门庭冷落了,因为没有大德出世。后来就有法师提议说,我们一定要有护法护持,所以就在寺院的后山造了一个小小的阁,这个阁里面就有善妙的一个像,挂在小阁里面,从此以后这个寺院就人才辈出,出了很多的成就的大德。

五、净土法门有五种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能够转凡夫心为佛心,要将情感升华为慈悲,将业力转化为愿力,而我们能够真正地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真正地转业力为愿力,因为净土法门有五种不可思议:

第一种不可思议就是方便不可思议。我们就只是单纯地具足信愿行,念一句、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横超三界,顿出轮回。只需要伏惑,不需要断惑,都能够超出轮回,这个是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呀。

第二个就是证果不可思议。其他无量的佛净土都难以做到一生一切生,我们哪怕只是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上三土都能够圆满具足,上面的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常寂光净土就能够圆满具足,一生一切生,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为伴侣,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地方,一生一切生,证果不可思议呀。

第三个是方法不可思议。这个是十方无量诸佛的法门都难以相比的,为什么?方法很简单,你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人人可修,人人可成,人人可证,人人可出轮回,其他法门我们都要有很多条件才能够成就,而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最简捷、最圆顿,至圆至顿,不可思议之法呀,最极方便。

正如经上所说的“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法门要方便才能够三根普被,净土法门但持名号,顿出轮回,因此这个是方法不可思议,而且一切等觉大士都离不开这个法门,他悟的境界非常高了,也以这个作为最极方便来度众生,像《圆觉经》上所说的:“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当下真正地看破放下,能够参透世间一切种种的因缘都是空华相,正如憨山德清大师所说的(他有一次从定而起作了一个偈子):“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描述他的这种证悟的境界。

我们从永明延寿禅师开始,后来净土宗历代的祖师都是先在禅门里面大彻大悟,后来归心净土,正如元朝时候的天如禅师在《净土或问》上所说的,证悟以后不归心净土,不念佛,就不是大彻大悟。所以我们成就了,开显了清净法身,一定要成就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会归心净土,身土不二,这个是方法不可思议呀。

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知幻即离,不假方便。”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就依靠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知幻即离”,就能够出离这个娑婆世界,就能够超出轮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就能够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这个是第三个不可思议——方法不可思议。

第四个不可思议就是成就的速度不可思议。我们具足信愿行念一句阿弥陀佛,一日乃至七日就能超出轮回,甚至于临终十念都能够超出轮回,往生净土,这个成就的速度是其他任何法门都难以相比的。

第五个是总持不可思议。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不单单是得到阿弥陀佛的护念,而且十方诸佛都来护念,这个是总持一切法,不可思议呀。

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也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即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我们通过这样能够明白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也能够明白《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上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其他方便,自然能够般若智慧花开,能够明心见性,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直接以佛果地的无量的五分法身香来加持我们的心相续,是则名曰香光庄严。

念佛就是以真如熏无明,因为凡夫众生心体不能离念,不念佛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一定会念六凡法界,乃至于起贪瞋痴。起贪婪是饿鬼法界;起愤怒是地狱法界;起愚痴是畜生法界。我们忘失正念的时候,不知道佛号相续不断的时候都是杂染法,都是在种轮回的因。

所以莲池大师就劝导我们说:“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这个是讲了总持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的五种不可思议。

以上就都是说悟门之法以明心为要,我们就依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明心见性,能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我们能够执持阿弥陀佛就是在实践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导“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在成就无上菩提,就是在开佛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