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经营王者方略
7238900000042

第42章 机遇篇——企业如何搭上顺风船(2)

科利华成功造势,就在于能够抓住所有中国人都十分关注孩子学习的心理,将一本早在中国发行过的书《学习的革命》的道理阐发,谋求了一种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势”。通过《学习的革命》的热卖,科利华借势而上,出尽“势”的风头。

可见,企业造势,必须寻找到好点,说白了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感兴趣,才能掀起公众参与的激情,运用好了,一就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山东烟台啤酒厂出品的啤酒质量上乘,可运到上海却无人问津,厂家为扩大啤酒的知名度,精心搞了一个动员千万上海人造势的活动。

先是在上海各大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定在某天,在上海新世界由烟台啤酒厂赠给游玩者洗脸毛巾一条,上印有“烟台啤酒厂赠”字样,接下来,游玩者可随便在内免费喝啤酒,喝啤酒最多者为第一名,赠大银鼎1支,第二名和第三名各赠小银鼎1支。

这一新鲜事发布后,上海人议论纷纷,争相传告。如此,烟台啤酒厂的名字走进了许多家庭。

活动那天,上海南京路口人山人海,交通堵塞,上海新世界门前人头攒动,人流潮水般涌来,其影响之大,实属空前。上海新世界内,人们尽情品尝烟台啤酒,在一片赞扬声中,烟台啤酒深入了人心。并且,喝啤酒的冠军决赛也吸引了许多人,烟台啤酒厂当即给前三名颁发了奖品。第二天,各报纸又对这一啤酒盛会做了报导,一下子轰动了全上海。

烟台啤酒厂仅仅在这次活动中用了500多箱啤酒,就顺顺当当地打入了上海市场。

美国雅芳公司,主要聘请家庭主妇为推销员,在当地的街道,做香水的访问推销。访问推销多限于卖些品质较差的东西,往往属于一锤子买卖。雅芳公司的经营方针正相反,有两个特色:(1)被雇用的主妇只在自家附近推销。(2)品质差的物品包换。这么一来,消费者都很放心地购买雅芳公司的化妆品。“雅芳”的信誉迅速提高。同时,家庭主妇推销员和当地消费者密切结合,这是雅芳公司的过人之处。难怪同行们都说:“雅芳”是利用人与人的联系与结合开展推销的公司。

雅芳公司通过造势,不仅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顾客,还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推销员,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例如,1905年,雅芳公司拥有1万名家庭主妇推销员,到20世纪60年代,雅芳公司拥有30万名主妇推销员,其1966年的营业额即高达4亿多美元,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化妆品的生产总额。

企业善于造势,还要敢于造势,这样机会不至于白白溜走。造势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营造极强烈的商业氛围。

世界景泰蓝大王陈玉书初做生意时就很重视利用广告营造声势。陈玉书每月销售额40万元,每月的广告费就达6万元,用本人的话讲,是“破产式的赌博”,但他仍不顾一切地撑下去,他认为,这叫“若取之,必先予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玉书在香港、新加坡经常做大量广告,尤其举办展览会,大获成功,取得了轰动效应,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企业经营者。

曾宪梓作为世界领带大王,利用广告造势的事例也脍炙人口。早在1983、1984两年,金利来公司的产品尚未进入中国内地。但却以广告打头阵,除了在电视上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外,还以“金利来”的名义赞助各种比赛,耗资达几百万元人民币。不过,在各个百货公司的柜台上没见到金利来领带的影子。消费者翘首以盼“金利来”三个字已经潜移默化植入人们的脑海。到了1986年,金利来领带真正进入内地后,立刻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一直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

后来,曾宪梓回忆当年的成功广告攻势,还津津乐道:“我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陆推出金利来的广告,有三个目的:(1)开发大陆这一新市场,先入为主,让金利来这一名字进入千家万户。(2)令香港的金利来生意更好,因为大陆与香港毗邻,亲友往来,业务公干频繁,不少大陆人知道金利来这一牌子后,都会透过各种渠道选购金利来产品。(3)寻找入口商和合作伙伴。说实在话,当时我并不知道哪家大陆进出口公司可以帮助金利来进入大陆市场。通过大陆的广告,果然不出所料,进出口公司主动找到我,为金利来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也就是该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注意力,造成“势”达成“利”,从而在商战中游刃有余。例如,美国雅虎网络公司通过免费向网民提供搜索、分类及其他招术,赢得庞大的网上访问量,于是带来巨大的广告收益,并凭借这些条件上市发行股票,资本量极快地得到了放大。华尔街的股票投资者对雅虎的青睐,也大半因为其拥有的注意力即“势”所带来的潜在的价值,才导致了雅虎网络股板块的疯狂涨动。国内的搜孤、新浪、网易这些门户网站,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的盈利方式,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风险投资呢?就是由于这些公司善于造“新经济”的“势”,最后借“势”而上,终成气候。

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势”就是货币,创业经营者刮造“势”旋风,就是在将“势”即货币揽在口袋中间。搜狐老板张朝阳曾说:“再好的产品,如果没人注意,也创造不了价值。”

在危机中成长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商场风险瞬息万变,谁也很难做到常胜将军,常常是看他起高楼,又看他楼塌了。即使企业一时兴盛,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强劲势头。这就是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曾经有人在比尔·盖茨夫妇新婚时,祝贺他们早点生一贵子。接一下微软的班。但比尔·盖茨却笑着说:“到他大了,说不定我的企业早完了!”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直销电脑厂商戴尔公司创始人戴尔也在成功巅峰中讲道:“我有时候半夜会醒来,想一想是否会被别人干掉。我觉得要去面对危机和挑战,不停地往前走。”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有时我在想,海尔一旦决策失误,也许就像泰坦尼克号,顷刻沉没。普莱特是惠普的第三任总裁,他最担心的是‘怀疑’,而我作为海尔的创始人,我最担心的是‘信任’。现在,对我的质问和指责少了,如果前面是个坑,我跳下去,员工也会跟着跳下去。”

成功的创业经营者常常更具有危机感,因为他们对市场十分了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商场如战场,稍不谨慎,就有可能坠入深渊。因此,拥有个人资产一千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时还说:“我担心失败,绝对担心。”

可见,企业必须灌输员工“危机意识”,进行“危机管理”,如此,企业才会强化自身,不断调节积极因素,消除破坏性因素,开拓机遇,最终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事实上,只有进行危机管理,企业才能优化自身,最终在市场中取胜,并且具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气概。

例如,国外某公司,原来主要经营一种产品,随着对手越来越多,几近破产中。于是,总经理派人到市场上调研,结果发现,自己的产品市场已经饱和。总经理就用这种劣势向股东和全体员工灌输“危机意识”,来争取两条腿走路:(1)研发新产品,争取战胜对手。(2)积极寻求别的项目,寻找出路。结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参与。这不仅让公司从危机中生存下来,并站在市场的最前列。

机会,包括良机,也包括危机。给企业带来有利影响的变化就是良机;反之,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构成威胁的变化则是危机。危机也是一种机会,企业要尽量利用良机,化解危机,乃至躲避危机,才能生存和发展。

日本本田创始人宗一郎说:“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一定要采取措施,领先竞争者一步,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谁的行动最快,谁就有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本田一直重视危机管理。当20世纪70年代初,正当本田摩托畅销美国时,宗一郎却提出要开发东南亚市场。他向员工解释道:“美国经济据其发展趋势,即将要进入新一轮衰退,因而摩托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低潮也要来临,所以假如只盯住美国市场,将来注定会损失惨重。而东南亚市场因经济已经起步,将来的市场潜力是可想而知的。”员工们半信半疑。一年半后,果然不出所料,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许多摩托车公司在美国市场损失惨重。而早作准备的本田公司丝毫未损。

国内洗衣机行业“大哥大”——小天鹅的危机管理,即“末日管理法”,十分独到,既有危机意识,又有有效策略,值得借鉴。

主要有三方面:

1.转变观念,防止“末日”的出现。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避免自己打倒自己,注重企业信誉。对企业内部问题进行预先控制。

2.瞄准世界,靠高质量、高水平取胜。

包括两方面:(1)防止在产品销路好时质量下降。(2)努力完善自身素质,争取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

3.热诚服务,根据顾客意见改进质量与服务工作。包括花钱买意见,了解和预测顾客对产品及质量的意见,改进质量,强化服务,防止显现问题扩大化。

小天鹅的危机管理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对危机的避免和化解的对策和措施。一方面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化解危机;另一方面,将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新起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抓住机遇,上一个新台阶。危机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抓住机会的一种办法。企业只有看到危机,不断消除危机,才能抓住成功机遇。

国内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对企业要加强危机意识,要培养不同生命周期业务有一个形象描述:“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所谓“碗里的”,是指一个完全成熟的业务,是一个企业当下的主打业务。20世纪80年代初,联想汉卡是主打业务,是所谓“碗里的”,后来PC以及主机板也成为“碗里的”,让联想从起家走向发展。所谓“锅里的”,是指当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市场已经显露出不断增长的需求的业务。世纪之交,服务器、手持设备和外部设备等被联想认为是“锅里的”。所谓“田里的”,即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招招领先,就必须自己到田里去播种,联想认为服务就是“田里的”,经过几年,服务对联想的贡献会达到一半,届时,联想将会形成一个“软硬兼旋”的局面,即作为硬件设备供应商和软件服务的提供者。

联想由于高层领导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而在危机中不断找到机会,例如因特网电脑足足将联想电脑的利润率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在2000年,能将PC业的整体利润率提高1个百分点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反而丧失了机遇,最后以失败告终。例如,胜家公司,是美国一家国际性公司,其所生产的“胜家”缝纫机曾是世界名牌产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胜家”缝纫机占有世界市场份额的2/3。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胜家公司董事会不得不沉痛地宣布:胜家从此再也不生产缝纫机了。胜家公司为什么会败得如此惨呢?这缘于胜家公司在成功后盲目自大,对胜家传统产品过分信赖,忽视了消费市场的各种变化,比方说直到1985年,胜家出厂的仍是19世纪设计的产品。而这个时候,不少竞争对手纷纷推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像日本厂商研制出可“说话”的缝纫机;瑞典生产出一种“电脑缝纫机”,能自动调节至最佳状态。如此,胜家公司自然难以与这些强大对手竞争了,仿佛大刀长矛岂能抵挡住枪和炮一般,优胜劣汰,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树立现代企业观念

“生存还是毁灭?”竞争的激烈让企业经营者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思考,求生的本能使企业经营者不约而同地往往只关注生存问题,从而忽略了企业经营的真正涵义。许多企业在家庭小作坊中徘徊,许多企业在“卫星上天”中爆炸,人们呼吁多一点现代企业家观念。

国外学者对企业家有如下定义:“并非主要是市场的工具,而是市场的创造者;不是窥测机会的人,而是发展机会的人;不是资源的享用者,而是资源的发现者;不是对现有需求的消极反应者,而是促进需求的革新者;并非主要是技术的使用者,而是技术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