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7239500000028

第28章 病证通说(1)

何谓辨证?

所谓辨证,就是辨别证候。证与症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的病因病机的概括。由于它辩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全面准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识疾病是以辨证为中心环节的,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利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施治打下基础。人们习惯上把收集资料,归纳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叫做辨证。辨证的过程也就是诊断的过程,诊断的依据就是收集的临床资料,诊断的结果就是证候。中医的辨证虽然与现代医学的诊断疾病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应该把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起来,丰富祖国医学辨证的内容,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辨证方法有几种?

中医学辨证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适用范围亦有不同。

各种辨证方法的适应范围和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是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双方力量盛衰的高度概括。就病变的部位来讲分在表在里,病变的性质分属寒属热,以邪正的盛衰分虚分实。用阴阳总括归类分为阴证、阳证。所以各种疾病都可以用八纲来进行辨证分析,从而体现基本的病理变化及其归类。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病变为纲,来分析归纳临床症状的辨证方法。它具体说明了病变是在何脏何腑、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一般各种辨证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辨证上,才能准确诊断,使治疗有的放矢。

气血津液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是把脏腑辨证中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予以辨别。由于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反映在病理上,脏腑病变与气血津液病变常互相影响,故这种辨证方法常和脏腑辨证结合运用。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运用于外感性疾患。这种疾患以发热为主,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一些疾病,采用这三种辨证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六经辨证多用于辨治伤寒病,是对人体感受风寒之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因外感疾病后期,多伤及内脏,所以六经辨证不仅用于辨治伤寒,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代表着温热邪气侵犯人体,引起疾病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主要分在气在血,卫为气之轻浅阶段,营为血之轻浅阶段。但有时也可作为热病中的四个独立证型。三焦辨证也属于外感温病的辨证方法,但主要用于辨治湿热病,由于湿热邪气侵犯人体多始于上焦,渐次传于中焦、下焦。三焦辨证反映了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上述几种辨证方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在学习各种辨证方法时,要有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病因也属于辨证的范畴,叫做“辨证求因”,或“病因辨证”,它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表现特点来探求疾病的原因,从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辨证和辨病的含义有何不同?

中医学的辨证,是认识人体在病理情况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机能状态,它是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从分析疾病在当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进一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并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进行抽象地概括,进而建立起一整套辨证的概念来反映病变内在的本质。

辨证和辨病是不同的方法,辨证可以说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是对疾病传变程序的诊断。而辨病则是对疾病进行静态的鉴别,但也能反映其特定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全过程。所以,从“病”和“证”的概念来说,“病”反映着特异的病因所引起的特异性反应,反映了疾病的个性;而“证”则反映着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反映着疾病的共性。

实践证明,人体可以说是一个高度灵敏的自控系统,通过许多复杂的“反馈”机制进行着自动调节,维持着机体内在环境的稳定和统一。这种稳定和统一,只是相对的动态平衡。由于人体内外环境总是不断地变化着,一旦自动调节失灵,其微妙的动态平衡就被破坏,于是人体就表现为疾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机体的机能障碍,比形态结构的变化更为突出和明显,而中医学正是及时地把握住这些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运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在广泛的联系中来研究人体生命的动态变化,创立了一系列辨证概念。

临床应如何进行辨证?

中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辨证经验非常丰富,经常使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种之多,概括起来为两大类:一为外感热病辨证,包括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一是内伤杂病辨证,包括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至于八纲辨证和病因辨证则贯穿于两类之中。

临床辨证方法的运用程序,一般规律是患者的主诉,或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往往就是该病的主症。首先,围绕主症先辨外感或内伤。若为外感,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辨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辨证(三焦辨证主要针对湿热病)。若为内伤,则应先辨虚实,虚证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应落实到脏腑经络。实证则要看属何邪气,同样也要落实到脏腑经络。

由此可以看出,临床辨证实质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辨证步骤简介如下:

(1)表里、脏腑经络定位,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去考虑:

(1)临床表现的部位特点,主要在于脏腑归属部位和经络循部位。

(2)脏器功能特点。

(3)脏器体征特点。

(4)脏器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和影响。

(5)脏器与病因的关系和影响。

(6)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

(7)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点。

如以肝病定位为例,肝经循少腹,络阴器,布于两胁,故胁肋胀满疼痛,少腹痛,腹股沟外阴部疾患,定位在肝。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故情志抑郁,胁肋胀满痞闷,出血,运动障碍等定位在肝。

肝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色青,脉弦。故爪甲干瘪,两眼干涩,视觉障碍,面色发青,脉见弦象,应定位在肝。

肝气旺于春(春天肝气偏亢),春季多风,故凡春季发病,或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多定位于肝。

肝主怒,郁怒则伤肝。故凡发病前有明显忿怒或抑郁病史,均可定位于肝。

至于体型、年龄、性别及发病治疗经过等情况,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2)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主要应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从临床证候特点去考虑定性;一是从发病与病程特点、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如以阴证定性为例: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功能上衰退或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均可定性为阴证。凡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或不足,或某些病理性产物的积聚、潴留,如痰饮、水邪、瘀血等,也应定性为阴证。

根据其发病和病程特点,凡发病缓、病程长、症状逐渐加重、年老及体质素虚,均可考虑定性为阴证。

又如以湿病定性为例: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液态病理性产物偏多或潴留,以及症状表现为重浊、沉困等特点者,如浮肿、痰多、泻痢、白带多、黄疸、排泄不畅、无汗、头重肢困等,皆可定性为湿病。

从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来考虑,长夏主湿,故凡发病于夏末潮湿较重季节,或其发病明显与受湿如涉水淋雨,工作生活环境潮湿等因素有关者,均可考虑定性为湿病。

(3)定位与定性合参:即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如肝病,有肝风,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痫等。

肝寒:定位在肝,定性为寒,可症见瘫痪肢厥,胁肋疼痛,喜热恶寒,或睾丸冷痛,阴囊发凉,心烦不寐而多痰,呕恶,喜热饮。

肝湿:定位在肝(胆),定性为湿,如肢体不用,或合并水肿、外阴肿胀、黄疸等。

肝(胆)火(热):定位在肝胆,定性为火为热,例如眩晕惊痫而有高热,或目赤肿痛,或喜怒易惊,不能自制。

(4)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其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仍以肝病风病为例:首先从定位上来分析,肝病有两种情况,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又如肾病及肝(胆),即先有肾病,肝病继发于肾病之后,例如肾虚肝旺,患者先有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以后又继发眩晕头涨痛、急躁易怒、多梦失眠等症。

其次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有继发风证,如热极生风,即先有热证,风证继发于热证基础之上,如先发高热,然后继发惊痫抽搐。

应当指出,上述辨证方法和步骤,只是提出了辨证的程序和较为详细的思考推理方法,至于临床如何具体灵活运用,或繁或简,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何谓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部位和病变趋势的一对纲领,主要用于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一般而言,六淫之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表,正气抗邪于表,因而形成表证。表证病位浅,在皮毛肌腠。如邪气内侵脏腑骨髓,部位深在者为里证。表证和里证可以先后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相互转化。

表证、里证的成因为何?

表证的形成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始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于肌表,正邪相争,使肌表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即形成表证。个别情况下病邪由里达表也可形成表证。

而里证的形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由于表邪不解,由表入里形成里证。如发病初起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舌苔薄白脉浮,若失治或误治等原因,出现了发热,而不恶寒,舌苔变黄,口渴喜冷饮,此时已形成为里热证。

(2)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热证。如春温,是一种发于春季的温病,病一开始即为里热证。一般认为是冬季感受寒邪,至春由内外发。又如老年人或抵抗力比较低的人外感寒邪直中脏腑,形成里寒证。

(3)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也称之为里证,即病起于内之意。

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在外感性疾患中,分辨病在表还是在里,对于正确治疗,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病在表者,病情比较轻浅,病在里者病情比较复杂。而在治疗上,有表证者当先解除表邪,病在里应当治里,否则,病在表而反治里,有引邪入里之弊。因此,分辨疾病在表在里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鉴别清楚。临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病程方面来看,新病,病程短者,病多在表;久病,病程长者,病多在里。

(2)从症状来看,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病在表;但发热或但畏寒者均属里证。

(3)从检查所见,表证者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见浮脉。而里证者常有舌苔舌质的变化,如舌质变红,舌苔变黄变厚,而脉象不浮或沉。

表证的病机是什么?皮肤病是否属表证?

表指人体的肌表、皮毛、肌腠。形成表证时,邪正斗争主要在肌表皮毛。例如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奋起反抗,密集于体表,与邪相争,因而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表现,概括称为表证。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正邪交争,功能亢奋,以阳并阳,故发热比较突出,而且速见。邪气在表,卫气功能失常,温分肉功能不足,故微恶风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伤人使腠理开泄,营阴不能内守,易于外泄而汗出,属表虚证。风为阳邪,卫亦属阳,两阳相并故发热。

邪气在表,营卫气血流行受阻,不通则痛。其中寒主收引凝滞,疼痛最为突出,故寒邪伤人,头痛,腰痛,骨节疼痛。

脉浮主表。表有邪气,正气抗争于体表,气血趋向于外,故脉浮现于体表。由于表有邪气,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肺气不利,因而可见到咳嗽、鼻塞、咳痰等症状。

由上所述,表证主要指外感邪气侵入肌表正邪抗争的病理反应,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脉浮苔白为主要特点。而一般所说的皮肤病,虽然病变部位也在体表,但一般不具有上述表证的特点,所以不称之为表证,仍属外科皮肤病范畴。

肌表、表、表证的概念是什么?有何不同?

肌表是指身体的部位而言,它泛指人体的表层组织,大体包括了皮毛、皮肤、皮下组织附属腺体(如汗腺)以及浅在的肌肉等组织。肌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防御屏障机能、对体温的调节作用(出汗与否)等,这些功能主要靠“卫气”发挥作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表和肌表的概念不同,表虽然有时也指身体的部位而言,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和里相对应。如脏和腑相对而言,脏属里,腑属表。如皮毛肌腠与脏腑血脉相对而言,皮毛肌腠属表,脏腑血脉属里。

而表证则与肌表、表的概念完全不同。表证是一种证候,主要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抗邪于表而形成。主要特点是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脉浮,苔薄白。从临床实际来看,所谓表证只是机体对病邪侵袭最初产生的反映。常见于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多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一般所说的表证病变部位在体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指一组症状而言。其病变部位并不一定在皮毛肌腠,如急性痢疾初期亦可见到表证。从这个观点出发,病变部位在体表的也不一定属表证的范围,而病变部位不在表而具有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脉浮苔薄白特点的也可诊断为表证。

表证入里、里证出表的临床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