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7239500000006

第6章 阴阳五行论(1)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体现了古代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气”又化为“精”而构成各种有形的物体,因此万物都包含着阴精和阳气两个方面,而阴阳的矛盾运动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产生和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朴素自发的古代唯物辩证法。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五者之间又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由此产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说,五行学说就是以事物在相互作用中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

阴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阴阳的概念并不神秘,也不陌生,在生活中常常提到它。如说这间房子向阳,这棵幼苗长在背阴处等等,有些临床化验和医学实验,也常以阴性、阳性来表示结果。物理学讲阴电、阳电;化学讲阴离子、阳离子,如此等等,人们是明白其含义的。不过中医学讲的阴阳,与上述并不完全相同,它的含义更为广泛一些,至少包括如下两层意思:

(1)它是对一些事物矛盾运动的概括,如昼、夜、寒、暑、动、静等等。

(2)它又代表矛盾双方的不同属性,作为一种定性分析的分类方法。凡是动的、在上的、上升的、在外在表的、明亮的、温热的、刚强的、无形的、轻清的、亢进的、兴奋的……等等,都属于阳,凡是静的、在下的、下降的、在内在里的、晦暗的、寒凉的、柔弱的、有形的、重浊的、衰退的、抑制的……等等都属于阴。

可见阴阳是“一对”辩证法的哲学范畴,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又有本质的区别。矛盾范畴对于对立面的属性,除了指出它们是对立统一以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而阴阳范畴却对矛盾双方的性质做了某种限定和概括。这样,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矛盾范畴小得多。

应该看到,阴阳范畴还没有超出直观观察的广度和深度,在表现形式上,缺乏概念的确定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水为阴,火为阳”,“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这说明古人就是这样朴素地直观地用阴阳来概括矛盾的现象及双方矛盾着的属性。不过有的地方也表现了古人高度抽象概括的能力,似乎给阴阳下了个定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样看,阴阳又与矛盾差不多了。这里起码有三点符合唯物辩证法:认为阴阳法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承认阴阳矛盾的普遍性;认为阴阳对立是一切生杀变化的根本原因,大自然的一切奥秘都在于阴阳矛盾之中。所以说阴阳就是一对古代的辩证法哲学范畴,它是对一切矛盾运动的概括,同时又各自代表着矛盾双方的不同属性。

正因为阴阳是辩证的范畴,所以其属性只能是相对地确定,不是固定不变的。看在哪一个范围内分析问题,在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心属阳,又可分心阴、心阳,肾属阴,又可分肾阴肾阳。因此《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和无限性。

阴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实质就是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问题。

(1)阴阳对立: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就是互相制约、削弱对方之意,也就是讲矛盾的斗争性。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温热属阳,寒凉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互相抑制,削弱对方,也就是互相斗争。中医应用这些朴素的道理于临床治疗,就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的原则。再如人的机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二者互相斗争,以致谁也不至于太过,从而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生理状态。由于某种原因,使矛盾斗争的结果出现一方太过,这就必然导致另一方不足,动态的平衡便遭到了破坏,人体就出现病理状态。如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疟论》则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这里不仅指出了阴阳的对立斗争,而且“更作”、“相移”还包含有阴阳经过斗争而相互转化的意思。这些内容就成为中医学解释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

(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也就是阴阳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是讲矛盾的统一性问题。例如许多矛盾着的概念就是在对比中建立起来的,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进也无所谓退,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兴奋也无所谓抑制……就寒热感觉的本质来说,它只不过代表了一定的温度差,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在生理范围内,超过体温就感到热,低于体温则感到寒。但是感觉是能适应的,手泡在15℃的冷水中感到寒,若再浸入4℃的水中,则反而觉得原来的冷水是温的了。可见寒热就是在对比中存在的感觉,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再如人体的兴奋和抑制更是如此,若白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是躺在床上大睡,晚上肯定要缺少抑制而发生失眠,因为没有兴奋便没有抑制,二者是统一的。反之,晚上胡思乱想而失眠,或玩个通宵不休息,白天必定精神委靡,兴奋不起来。阴阳的原理正好说明了物质和能量、结构和机能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认为阳是物质的运动,阴是运动的物质基础,阴阳的互根,有如物质和运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3)阴阳消长:阴阳消长,就是说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消长变化之中。所谓消长,即一方太过,导致对方不及,又称此长彼消,若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则称此消彼长。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讲矛盾的斗争性问题。阴阳的消长,相当于量变过程,古人可能是首先从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认识这一点的。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古人对这种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道理虽不一定了解,但却能从直观的角度正确理解这种寒暑消长的自然现象,这就是科学的抽象。再如人的夙兴夜寐,也是阴阳消长过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内许多内分泌激素的消长变化,存在着日和年的周期性节律。现代研究初步表明,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都有相当于阳气的作用,所以这些激素的消长变化,也就是阴阳消长的证据。

(4)阴阳转化:阴阳的消长变化,当发展到极点时,便各自向对方转化。也就是阴阳双方可以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讲矛盾的统一性问题。阴阳转化就相当于质变过程。消长与转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正如由量变而引起质变一样。当然转化是有条件的,古人所谓“物极必反”,这个“极”就是向反面转化的条件,不过这只是内部条件,按现代辩证法的理解,转化还必须有外部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是阴阳转化的临界线或称关节点,而对转化的外部条件,古人的认识是不够明确的。

阴阳转化的实例相当多,如昼夜寒暑的转化、物质与功能的转化、机能兴奋与抑制的转化等等。在病理方面也屡见不鲜,如急性热病,初期多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阳热证,当体质条件差时,往往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由于正气不足,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亡阴亡阳证,表现为面白、冷汗、肢冷、脉微、精神淡漠等一派阴寒之象。这是因为患者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适应代偿能力下降,在病原体毒素的作用下,机体反应性由亢进转化为衰退,出现了血压下降、体温下降的休克表现,此即由阳转阴的道理。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病人可四肢转温、汗止、脉和,于是阳气渐复,血压、体温皆可回升,又由阴转化为阳了。明白这一道理,对指导治疗有很大意义,许多临床疗效的发挥,正是建立在阴阳转化的基础上的。同时还要注意,临床用药寒热补泻都不可过量,要适可而止,否则过寒伤阳,过热伤阴,如此等等就会出现证候转化的副作用。

阴阳基本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内经》对阴阳基本概念的论述,指出世界是物质性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其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事物本身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运动的结果。这就反映出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这一观念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正确哲学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原文还将阴阳的理论与医疗实践结合起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同样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从而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观点,对《内经》诊治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阴阳学说是怎样运用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纲领和指导思想,它贯穿于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

(1)用来分析人体的组织结构:在这方面,有时只是根据表面现象按阴阳属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但有时又能说明某种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例如:

属阳的有:男、上、表、外、背、六腑、心肺、心阳、气、卫、神、津等。

属阴的有:女、下、里、内、腹、五脏、脾肝肾、心阴、血、营、精、液等。

这样分析人体组织结构,虽失之于笼统,但在指导临床医疗上,却可以简化认识,使人容易得到要领,抓住主要矛盾,不致如坠烟海。

(2)用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一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消长转化,表现为结构和机能的矛盾。在形态结构方面,有局部和整体的矛盾,在机能活动方面有兴奋和抑制的矛盾等等。这些,中医学都概括为阴阳的矛盾运动,阴阳双方通过消长转化,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人体的生理状态。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可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阳的动态平衡,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人体的病理状态。所表现的症状,也都用阴阳盛衰来解释。简单地说,邪气可以分阴阳两类,正气也分为阴精和阳气。一般地说,阳邪能使阳盛而伤阴,多出现热证;阴邪能使阴盛而伤阳,多出现寒证。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例如有的人受寒着凉之后,往往出现腹痛泄泻,这就是阴寒之邪盛,损伤脾胃之阳气。寒凝则气滞,“不通则痛”,脾阳受损运化失职,水湿下注则泻。若中暑之后,则出现烦热、多汗、口渴,这是阳热之邪盛而耗伤阴液。阳邪盛则烦热多汗,津液亏则口渴引饮。再如慢性肾炎病人,常见浮肿、形寒肢冷,这是“阳虚则寒”,由于阳气不足,相对阴盛,表现为虚寒之象。肺结核病人往往有潮热、盗汗、颧红、咽干等表现,这是“阴虚则热”,由于阴精不足,相对阳盛,所以表现为虚热证。此外,由于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还可以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4)用于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任何复杂的疾病,都可按阴阳的属性先分为两大类,这是认识疾病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不断地进行一分为二的方法,这样就简化了认识疾病的过程,可以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5)用于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种以调节阴阳平衡为目的的治疗手段,包含有反馈控制的意义,能使人们集中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因而也是很科学的治疗方法。

例如:“热者寒之”,即针对“阳盛则热”,以寒来泻热存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可防伤阴。若为“阴虚则热”,是阴不足以制阳,则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潜阳”。“寒者热之”,是针对“阴胜则寒”,应以热来消阴存阳,以防伤阳。若为“阳虚则寒”,是阳不足以制阴,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补阳制阴。

不但用阴阳来确定治疗原则,而且用以对药物治疗作用进行分类,这也是掌握调节手段的一种简便方法。例如药物性味分类如下:

┏━━━━━━━━━━━━━━━━━━━━━━━━━━━━━━┓

┃┃药物┃

┃分类┃┃

┃┣━━━━━━━━━━━━━━━━━━━━━━━━━┫

┃┃味┃气┃性质┃

┣━━━╋━━━━━━━━╋━━━━╋━━━━━━━━━━━━━┫

┃阳┃辛、甘、淡┃薄┃温热、燥烈、升浮、发散┃

┃阴┃酸、苦、咸┃厚┃寒凉、滋润、沉降、收敛┃

┗━━━┻━━━━━━━━┻━━━━┻━━━━━━━━━━━━━┛

中药气味的阴阳属性及作用是什么?

气味分阴阳,则“阳为气,阴为味”,指出气属阳,味属阴。气味各有厚薄,它们的阴阳属性又有区别。“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说明味厚重者属纯阴之品,而味淡薄者,虽总体属阴,但又包含一定的阳的属性。“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说明气浓厚者属纯阳之品,而气轻薄者,虽总体属阳,但又包含一定的阴的属性。

由于气味阴阳属性及其再分属性不同,故其运动趋向及作用有所区别。大体“阴味出下窍”说明阴味有下行之趋向;“阳气出上窍”,阳气有上升之趋向。味厚者,由于其有下行之趋向,其力专,其作用为泻下,如承气之类;而味薄者,由于阴中有阳,降中微升,疏通气机,如木香、柴胡之类。气薄者,由于其气轻薄升散,故有发泄作用,如桂枝、麻黄、荆芥之类;气厚者,由于其气浓重,守而不散,故生热,如乌头、附子之类。

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的涵义?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云:“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类经》)可见守是守持于内,运是运使于外的意思。这段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

(1)阐明阴阳的概念,表示阴阳的属性。阴是内部保存,阳是外部使用;阴是一种静止、稳定的势力,阳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力量。美国一学者曾以这种理解,把阴阳学说推广到解释自然界诸系统的内部关系,如解释原子核里的中子与质子的关系,人体细胞核里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关系,以及人的右左两大脑半球的关系等等。中子、脱氧核糖核酸、右大脑半球等都具有使该系统稳定或内部保存的性质,反面一方,则都具有运动变化或外部使用的性质。

(2)阐明阴阳学说的部分内容,说明阴阳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尽管性质和作用不同,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需而不可离的。阴为阳守持于内,作为阳的物质基础,阳为阴运使于外,作为阴的功能表现,二者是一体的,缺了任何一方,该事物都不存在。这正如物质和运动、结构和机能的关系一样。

如何理解“治病必求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