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7239700000057

第57章 破译神奇动物之谜(5)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每年8~9月是驼鹿的交配期,公驼鹿开始寻觅和追逐母驼鹿。为争夺母驼鹿,公驼鹿间要展开激烈的决斗。母驼鹿选择获胜者结缘交配,这样能保证生下健康的后代。

生息在我国新疆、甘肃荒漠地带的野骆驼,实行“一夫多妻”制。每到冬季婚配季节,一群中只择留一头最强健的雄骆驼为“新郎”。为了选“新郎”,骆驼群内的雄骆驼要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斗和厮杀。最后胜者得婚,独占整群“新娘”。经过这样去弱留强的优选法,成立的家庭,生下的后代,无疑是比较强壮的,有利于传宗接代。

海狗聪明且理智,它们雌雄交配都选择在秋天进行,并将产仔控制在翌年开春。因为它们懂得,经过一个夏天大量的捕食活动,到秋天时海狗们都身强力壮,这时交配再理想不过了,有利胎儿的生长发育。

母熊在夏天交配受精,经过一夏一秋捕食,在体内贮存足够的越冬能量,直到初冬,受精卵才开始发育,使胎儿能得到充足的营养,第二年春才产下一只健壮的小熊。

优育的策略

生活在野生世界的动物,生存斗争极为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没有一点怜悯。只有对子女不溺爱,让它们经受锻炼,才能有利于后代在未来的艰难环境中生存。企鹅就采取了这样的“优育”策略,应该说是十分高明的。

当企鹅父母去海中抓鱼时,它们把小企鹅留在岸上。大企鹅捕食回来,小企鹅就迎了上去要食吃。这时,亲鸟并不急于把食物喂给幼鸟。面对跑上前来夺食的小企鹅,亲鸟扭头就跑,任凭小企鹅在后面追赶,毫不留情。这种逐食赛跑往往要持续1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如果小企鹅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它就得挨饿。就这样,小企鹅在父母如此严格管教下,锻炼得非常坚强,为以后在南极冰天雪地的险恶环境中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谜一样的猕猴

猴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猴子与人类的关系很近,这不仅因为在生物学上,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而且对人类来说,猴子并不神秘,在动物园、马戏场等众多场合,都能见到猴子,孩子们尤其喜欢与猴子玩。猴子呢,也十分俏皮灵活,常与人开玩笑。据说四川蛾眉山的猴子,还常结伙拦住游客要东西吃。如果不给,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掏你的腰包,抢走它们认为好玩的东西。玩够了,才把东西抛向山谷,或者高高挂在树上。

这些猴子是最常见的猕猴,因其原产于印度,所以又叫“恒河猴”。猕猴体高60厘米左右,尾长25~32厘米,两眼炯炯有神,臀部有红色臀疣,俗称“红屁股”。在我国,猕猴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区。海南省陵水县的南湾半岛还设立了猕猴保护区,这里成了猕猴王国。

在自然界里,猕猴为半树栖性,喜欢群居,集体观念很强。每个猴群少则几十只,多则一二百只,由一名身强力壮的雄猴作为首领,也就是“猴王”。猴王有绝对的权威,猴群都自觉接受猴王的领导,无条件地听从猴王的指挥。

相传在安徽的黄山曾经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一个电影制片厂的外景队在黄山拍外景,其中一个工作人员捡了一块小石头向山上的猴子扔去,不料猴王大吼一声,带领群猴就捡石头还击。于是,外景队的其他工作人员也一齐参加战斗。这时,猴王居然像个指挥员,站在山岩上,用“吱吱咕咕”的猴语指挥战斗。双方竟打得难解难分,十分激烈,后来,导演怕闹出事来,劝住大家,并向站在高处的猴王挥挥手,点了下头,说了声“对不起”。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站在高处的猴王也模仿人的动作,挥挥“手”,点点头,“吱吱”地叫了几声,顿时,100多只猴子也都挥动前肢,表示和解。一场有趣的人猴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难道猴子也能明白人的意思?猴王通过叫声来指挥猴群,难道猴子也有自己的语言?为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研究,终于发现猴子是能够“说话”的。

动物学家们发现,猴子能发出各种复杂的声音,有着非常丰富的原始“语言”。经过动物学家的“翻译”与整理,大致可分成六大类,即:“安静”、“防御”、“攻击”、“发出危险信号”、“与求偶有关系的语言”、“幼猴声音”等。其中有的声音很安静,像人低声咕噜;有的声音却很强烈,像人在大声喊叫。例如,猴群要出发了,猴王就会大叫一声:“夸啊!”其他的猴子就会马上回答:“喂!”然后在猴王的带领下出发。当它们到达觅食地点时,就会愉快地喊道:“好矣啊!”一旦敌人来临,猴王就会大叫:“宽!”发出危险的信号,顷刻之间,所有的猴子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一只哨兵站在树顶上站岗放哨,敌人走了,哨兵又会发出解除警报的声音,猴群又活跃起来。如果敌人追捕上来,猴子会从山上推石或抛石块抵御,同时齐声呼叫着发出“扎!扎!扎!和蝈!蝈!蝈!”的声音,勇敢地迎向敌人,决不示弱。就像发生在黄山的人猴大战一样。

猴子不仅有丰富的语言,而且有一定的智慧。以猴子鳄鱼为主角的关于“猴子的心”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猴子在发现上了鳄鱼的当后,沉着冷静地与鳄鱼周旋,谎称自己的心没有带在身边,而是挂在湖边的树上,让凶狠的鳄鱼乖乖地将它送到岸上,用自己的智慧救自己的性命。虽然这只不过是一则故事,但现实中的猴子就是这样既聪明又调皮。在马来西亚,就常常发生猕猴智取鳄鱼的趣事。你瞧,几只猴子臂抱臂,足缠足结成一条“猴绳”,从树上倒吊下来,故意向离水登陆的鳄鱼虚晃一下。饿极了的鳄鱼,想吃到猴子肉,就被慢慢地引上大树。而生活在水中的鳄鱼一旦被骗上树,便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由于它的尾巴长,猴子就偷偷地用一根坚韧的青藤,把它的长尾巴一圈一圈地捆在树干上,然后就主动向鳄鱼的头部袭击。因为鳄鱼身躯太大,而且尾巴又被捆住,所以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反击之力,最后会因为抵挡不住,头从树上倒吊下来,再也不能翻回身去,只好束手待毙。就这样,几天之后,这条凶狠的鳄鱼便被活活地吊死了。

人们对猴子的研究毕竟还很有限,要彻底解开猴子的“语言”、“智力”及“行为”的谜底,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不懈的努力。

(第四节)奇鸟怪兽

奇兽

长久以来,奇形怪状的人和动物一直存在于人类荒诞的幻想之中,但是,怪兽也偶尔在现实世界中出现。

1998年10月下旬,我国科研人员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考察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偏僻山坳里捕获了一种目前在动物科学考察史上尚无记载的奇异动物。

狒狒

这只奇异的怪兽(目前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如何给它起个恰当确切的名字)体长只有一尺多,躯干短粗,四肢生有倡蹄,尾巴细小,全身披着短毛。身体(包括四肢)与老百姓家里喂养的猪崽有些相似。但它的头部与家猪崽却截然不同,而是与猕猴有点类似,有人认为根据它的形象特征,应叫“猪身猴面兽”。

如果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它的两眼不在侧面,而与灵长目动物一样生在正前方。第二个重大的特点在于:陆生哺乳类动物的呼吸器官一般长在眼睛的下方,而本次获得的奇异动物的鼻子却长成管状,而且生在额头上。这一器官的排列,又像是水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如鲸科动物,呼吸器官在头上方的中间生长,这是因为水里的生活方式对呼吸器官的要求所决定的,这只怪兽明明是陆生动物,器官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对应,但它长了一个管状形朝天的鼻子,真让人费解。

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很多,据科学家们估计,大约有150万种,为了研究动物,人们把它们分门别类,但这只奇异的动物应属于何类,却颇使发现它的科研人员们发愁;从它的蹄部特征来看,似乎应算偶蹄目动物。但它的五官组合方式却又与灵长类动物有相似之处。更要命的是,不仅我国各处和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现过与它类似的动物,而且已知的各种古代动物化石中也没有找到同类的动物。从这点来看,它似乎是个特例。如果是这样,那么从遗传学上讲,它的父母可能是谁?现代科学清楚地表明,猴子与猪绝无杂交的可能。那么这只猴头猪身的怪兽是怎么出现的呢?难道有人对它做过基因转移?不,绝不可能。这只动物的发现是在人迹罕见的大峡谷,在那里生活的只有很少的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根本不具备做基因手术的条件,因此这只动物的来源,可以完全排除人工因素。

因此,也可以说,实际上这只动物乃是目前大峡谷中一种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不知道的新物种。

蛇颈龙

蛇颈龙是恐龙的一个远亲,它们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古代爬行动物。在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了,到大约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达到极盛时期,在6千万年前就灭绝了。蛇颈龙的样子特别怪,就像一条大蛇贯穿在一只乌龟的身子里,它的脖子又细又长,脑袋特别小,身子又短又宽、又扁又平,长着尖利的牙齿,是一种凶暴的肉食动物。在蛇颈龙的腹部有两对鳍脚,能像船桨那样划水游泳,还能够像海狮或海豹那样,支撑着身子在陆地上爬行。

在古脊椎动物学史上,早就有蛇颈龙的记载。英国学者玛丽·安宁在英吉利海边考察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蛇颈龙的化石。我国科学家也在四川盆地的侏罗系地层中,发现过蛇颈龙的化石,并且把它命名为威远中国上龙。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附近也有这样的发现。古生物学家综合分析了埋藏蛇颈龙化石的地层和沉积环境,认为蛇颈龙不一定都生活在海洋里,也有的生活在湖泊中,威远中国上龙就是这类蛇颈龙。

古老的蛇颈龙为什么能生存到今天呢?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一个物种由发生、发展到被更高级的生物类型所代替甚至灭绝,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有很多古生物,生存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不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走向灭绝。但也有个别的古生物例外,由于它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或者它们逐渐适应了已经改变的环境,一代一代的生存下来。在非洲发现的矛尾鱼(也叫空棘鱼)和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就是适者生存的典型例子。学者们推测,尼斯湖水怪很可能就是蛇颈龙这种史前动物的“活化石”。

尼斯湖水怪是怎样从海洋进入尼斯湖的呢?在苏格兰大峡谷中有尼斯湖、洛奇湖和奥斯湖,这三个湖原来是互不相连的。后来,苏格兰人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把三个湖连在了一块。因此有人认为,尼斯湖本来并不连接大海,连通运河以后,它的西南进口又窄又小,水怪是很难通过的。而东北进口的河道,有几道大水闸拦着,河水只有两条渠,水怪也不可能从这里进来。因此,在狭长的尼斯湖里,根本不会有什么蛇颈龙的后裔。

但有的科学家认为,尼斯湖原来是与海洋相通的,由于大陆漂移,尼斯湖在12000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结束之后,就与海洋隔绝了,进入尼斯湖的蛇颈龙就被封闭在这里,由于湖里环境幽静、食物丰富,又缺少天敌,蛇颈龙就在这里生存下来,繁衍到现在。尼斯湖水怪既然是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它们又是怎样呼吸新鲜空气的呢?

学者们解释说,古生物学家从一些古蛇颈龙的化石中发现,在蛇颈龙小脑袋的顶骨上有一个孔,这就是蛇颈龙的鼻孔,它可以露出水面呼吸,假如尼斯湖水怪也有这样的鼻孔,它就可以稍微露出水面呼吸,人们也不容易发现它。

如果真有水怪生活在尼斯湖里,那它们死后的葬身之地又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见水怪的尸体浮上水面呢?

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有种种解释。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尼斯湖的水温低、酸性大,可以阻止尸体浮起,让尸体下沉。但潜水员经多次下湖搜寻怪兽尸体,却一无所获。

也有的学者认为,尼斯湖是地质年代久远的深水湖,几千年过去了,湖底蓄积了很厚的淤泥。如果水怪能够预知自己的生命末日,把自己深埋在广阔的湖底,人们又怎么能找到它们的遗骨呢。就像探险家们找不到神秘的象坟一样。但这只是一种推测,所以神秘的尼斯湖水怪,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杀人鸟

澳洲的北部和伊里安岛及新几内亚岛的亚热带的丛林深处,有一种生活在森林地面上的鸟,叫做食火鸡,也叫鹤驼。它的身材像鸵鸟,有2米多高,几十千克重,身体看上去十分臃肿,翅膀早已退化,不会飞,只会走,走时很快,有时实际上在奔跑,速度快得惊人,可以与汽车竞赛,遇到2米高的障碍物,也能一跃而过;它的大腿非常发达,是食火鸡的一种自卫武器,脚趾上的长爪锋利像刀刃;当“敌人”和人来打扰它时,它会一跃而起,向对方狠狠的一踢,并积极进攻,利爪锐利如刀,在“敌害”身上一划而过,顿时肠开肚裂,内脏流出而死,所以当地的土著人也怕它们三分。称之日“杀人鸟”,像躲避瘟疫那样的躲开它。

食火鸡的头和颈子很特别:头上长着一只大大的扁平的角质黄冠,好像坚硬的头盔,又叫“戴头盔的巨鸟”;喉颈下面拖垂着一块红色的肉皮,又有人叫它“双颈垂食火鸡”。食火鸡食量很大,非常贪吃,怕见太阳,所以总是一大清早出来寻找东西吃。

鱼狗鸟

鱼狗既不是鱼也不是狗,而是一种鸟类。

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它飞得很快,头大,喙强而直全身灰黑色,上有白斑;它的巢穴是挖在河岸的峭壁泥洞之中,它能潜水捕鱼,食鱼为生。

雌鱼狗每次在巢洞中生下6~7个蛋,孵卵的事由雄、雌两鸟轮流进行,它们孵化20多天以后,小鱼狗即破壳而出,这时候则由雄鸟担负着捕捉细小的软体动物的“工作”。但雄鸟衔来的食物由雌鸟喂给小鱼狗们吃。“小家伙”逐渐长大,不久,小鱼狗便学着吃小鱼了,当然这时单靠雄鱼狗出外去捕食已不够了。于是它们“夫妇”双双在水中捉鱼来喂“幼仔”吃。它们喂食的方法很特别,雌、雄鱼狗捕到鱼后,将衔在口中的鱼直接抛到洞内,而在洞内的小鱼狗却一一张口接受洞外“双亲”抛来的鱼,吞人肚中,抛鱼和接鱼的技术十分高超,这倒是鸟类中的一种特殊的喂食方法呢。

小鱼狗在洞中生活了25天之后,双眼已张开了,羽毛也渐渐地丰满了;由于幼体的身子逐渐长大,原来居住的巢洞巳不能容纳下去了。于是小鱼狗本能地利用它们的喙尖和硬羽,在洞中挖泥、抛出洞外,扩充它们的洞穴,解决它们居住拥挤的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大鱼狗开始教它们的子、女飞行和捕食的“本领”了。等到它们学会了飞行和捕食之后,小鱼狗便飞离巢洞,另觅它处去成家立室了。

远古鸟

《新晚报》1998年1月22日第3版详细报道说:

法国最近出土了7200万年前的一种大型鸟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