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28

第28章 做个聪明的老实人——把握好老实与圆滑的分寸(3)

老练成熟的基本特征:首先,能够摆正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大节与小节的关系。既看到眼前利益,更看到长远利益;着眼于大节,不围着小节打圈圈。老练成熟,就是胸有大志,站得高,看得远;有政治头脑,有社会经验,有知识,有学问;遇问题有主见,并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次,能够摆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社会、人生以及自己有较透彻的了解,不被生活中的人和事所迷惑,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心应手地为人处世。再者,自制力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个性,能够摆正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既重感情,更靠理智行事。一事当前,能够恰当地抑制自己的感情,不冲动,不感情用事;能掌握自己的个性,使之适应于交往的需要,能驾驭自己的习惯,使之无碍于与别人的交往,处事很少发生失误。

老练成熟,依靠的是知识的长年积累,经验的不断丰富。也就是说,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尽快地使自己老练成熟起来,抓紧时间,谦虚向学,不断从年长者的成熟交往中汲取经验。

但是,老练成熟并不是圆滑世故。老练成熟是社交中的“上乘”修养,而圆滑世故则是社交中易遭人防范的品质。圆滑世故的基本特征也可归纳为三条:

第一,玩世不恭,逢场作戏;

第二,对人“耍心眼”,弄权术,用手段,搞阴谋;

第三,骑墙中庸,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出卖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上述特征来区别一个人是老练成熟还是圆滑世故。

在一般人看来,老练成熟的人是可靠的,可以信赖的;而圆滑世故的人是不可靠的,是最危险的人物之一。

9.做人有分寸,严己而不严人

做人金典:严于律己需要修养,宽以待人需要肚量。

一般而言,我们对别人总要求得较严格,对自己则要求得较宽松,当然,这种严与宽的要求程度,一般因人而异,但大致上都是如此倾向。

以家庭为例,一位经常吼叫的母亲,在孩子打破了碗,或是打翻了汤的时候,就眉毛倒竖,又骂又打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可是,有一天,这位母亲不慎打翻了一锅饭,她只会轻声说一句:“哟,糟了!”

接着,匆匆忙忙地收拾,事情就此了结,她既不会臭骂自己一顿,或是请谁骂她、揍她一顿。

这种情况,在每个家庭都会发生。

由于事情发生在家庭,不会有任何“后遗症”,要是在公司发生了这种事,便不会那么轻易了结。

在公司,如果同事中有了“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人,一定令人愤怒难抑,心想:“哼,那个老家伙,等着瞧吧,有一天,我不把他秃头上的皮剥下来,誓不为人!”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要打心底告诫自己:“我要待人宽厚,待己严格。”

只要经常持这个原则行事,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改善过来,成为真正“宽以待人,严以待己”的人。

退一步来说,如果实在做不到这种地步,至少要致力于做到:“同等对待自己与别人。”

有了这样严己宽人的决心与内省,态度、行为就会改善许多。

严于律己,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其主要包括注意修炼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忍耐力,注意不能因自己的个性而伤害了别人。而一旦不小心伤了人要主动诚恳认错,向对方赔礼道歉。若与对方发生口角时要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在自己身上找缺点,找差距,少批评别人,不吹毛求疵,事事把方便让给别人,等等。

《菜根谭》中教人处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宽容他人。宽容他人方能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方会赢得朋友,赢得佩服与尊敬,消除彼此之间的怨恨,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能远害。”

宽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不要苛求他人十全十美,不要总挑剔他人的一些小缺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人相处要看到其长处,包容其缺点。要宽以待人,就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有人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能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环境。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会有什么反应、感觉,这样才能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要宽以待人,必须有主动“让道”精神,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性、脾气、爱好、要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等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名叫乔西·布鲁泽恩的作家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应该尊重他人意见,寻找共同立场,主动“让道”,而不应争先“抢道”。“礼让三分”能确保“安全”,于己于人都有利。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他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此类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

我们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了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人家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10.做人有分寸,进一步也要让三分

做人金典: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物极则必反,否极而泰来。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时,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留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的保全。

据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考虑的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以她哥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派人做哥哥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后的教导,成为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为自己留余地的天规。这样,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致损害,而且还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集处世经验之大成的《菜根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

让三分,留余地,表面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裕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很多时候,人能生时定要求生,有百条生存之路可行,斗争中给他断去九十九条,留一条与他行,他也不会提着自家脑袋来拼命。倘若连他最后一条路也断了去,那么,他一定会揭竿而起,拼命反抗。想一想,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无奈、激人至此呢?

给别人留余地,本质上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路径亦危;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饭碗也难保。

不让别人为难,不于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阔绰,这就是让三分、留余地的妙处,是处世交往的良方。